曾振华
- 作品数:24 被引量:116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一种用于肺栓塞治疗的超声旋切血栓抽吸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本发明涉及超声旋切血栓抽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肺栓塞治疗的超声旋切血栓抽吸装置,包括导管,导管的一端安装有四通阀,四通阀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监测机构和抽吸机构,四通阀的中部设置有旋切控制机构,抽吸机构包括与导管的内部贯...
- 欧庆曾振华魏红云何丹王虹娟颜文娟
- 虎杖苷减轻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的肠损伤:基于激活Sirt1介导的SOD2和HMGB1去乙酰化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被引量:2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虎杖苷(PD)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大鼠肠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液压冲击损伤(FPI)方法用SD大鼠复制TBI动物模型,分别在TBI后12、24、48、72 h收集标本,每组5只;另将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n=5,除了FPI操作其他均进行)、TBI+NS组(n=5,TBI后给予和PD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和TBI+PD组(n=5,TBI后给予30 mg/kg的PD)。记录大鼠体质量和粪便含水量,观察空肠组织病理,检测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ZO-1和claudin-5水平,测定活性氧自由基(ROS)、过氧化脂质(LPO)和超氧化物岐化酶2(SOD2)含量,检测空肠促炎因子表达水平,检测Sirt1活性,SOD2和HMGB1乙酰化水平。结果TBI大鼠体质量下降,粪便含水量减少,血清D-LAC、DAO水平进行性升高(P<0.05)。空肠组织损伤加重,ZO-1、claudin-5、SOD2、Sirt1活性明显下降(P<0.05),LPO、ROS、促炎细胞因子、SOD2和HMGB1乙酰化水平增高(P<0.05);与TBI+NS组相比,TBI+PD组大鼠体质量恢复,粪便含水量增加,D-LAC和DAO水平降低(P<0.05),空肠组织病理损伤减轻,ZO-1、claudin-5、SOD2表达水平、Sirt1活性增加,ROS、LPO、促炎细胞因子、SOD2和HMGB1乙酰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PD通过激活Sirt1介导的SOD2和HMGB1去乙酰化减轻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改善TBI大鼠肠粘膜损伤。
- 秦娜黄林董瑞李芬唐叙恒曾振华王兴民杨翃
- 关键词:SIRT1虎杖苷氧化应激炎症反应
- 武汉市COVID-19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生:287例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COVID-19可能累及肾脏,本研究评估了COVID-19患者中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因素和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20年1月5日~3月8日在武汉汉口医院住院的临床确诊COVID-19患者。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评估AKI和COVID-19疾病的发病率变化与临床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287例患者进入分析,55例AKI患者和232例非AKI患者。与没有AKI的患者相比,AKI患者年龄更大,以男性为主,更有可能出现缺氧,合并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此外,AKI患者的白细胞、D-二聚体、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高钾血症患病率较高,淋巴细胞计数较低,胸部CT评分较高。1期AKI发生率为14.3%,2~3期AKI发生率为4.9%。AKI患者的死亡率明显较高。结论AKI是COVID-19的重要并发症。高龄、男性、合并多种疾病、淋巴细胞减少、感染指标增高、D-二聚体升高、心、肝功能受损可能是AKI的危险因素。进展到2期或3期AKI的COVID-19患者死亡率较高。
- 肖冠华胡鸿彬吴凤沙桐曾振华黄巧冰李海军韩家发宋文鸿陈仲清蔡淑敏
-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肾功能
- VA-ECMO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 2024年
- 目的 分析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技术(VA-ECMO)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VA-ECMO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月广东省3家三甲综合医院ICU的302例VA-ECM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建模组201例,验证组101例。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A-ECMO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构建VAECMO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并以列线图形式呈现。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区分度、一致性及临床有效性。结果 预测VA-ECMO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最终模型包括了高血压(OR=3.694,95%CI 1.582-8.621)、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OR=9.661,95%CI 4.103-22.745)、钠离子(OR=1.048,95%CI 1.003-1.095)、血红蛋白(OR=0.987,95%CI 0.977-0.998)。建模组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829(95%CI 0.770-0.889),高于4个单独危险因素(AUC<0.800)、APACHE II评分[AUC=0.777(95%CI 0.714-0.840)]、SOFA评分的[AUC=0.721(95%CI 0.647-0.796)]。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74(95%CI 0.679-0.869),拟合优度检验结果χ2=4.629,P>0.05。结论构建的VA-ECMO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有效性均较好,优于常用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对评估重症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风险水平有重要意义。
- 戈悦李建伟梁宏开侯六生左六二陈珍卢剑海赵新梁静漪彭岚包静娜段佳欣刘俐毛可晴曾振华胡鸿彬陈仲清
- TTE和PiCCO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指导容量管理的价值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PiCCO)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容量管理的价值。方法 选取4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TTE组和PiCCO组,每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TTE组应用TTE指导容量管理,PiCCO组应用PiCCO指导容量管理。比较两组治疗后6 h乳酸值、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补液量、尿量及28 d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结果 TTE组治疗后6 h补液量为(1270.00±156.78)ml,少于PiCCO组的(1455.00±185.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E组治疗后6 h乳酸值为(4.57±1.45)mmol/L、氧合指数为(289.60±34.81)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动脉压为(74.30±8.42)mm Hg、中心静脉压为(10.45±1.79)mm Hg及尿量为(190.00±37.28)ml,与PiCCO组的(4.42±1.12)mmol/L、(290.30±43.62)mm Hg、(72.90±6.21)mm Hg、(10.60±1.64)mm Hg、(198.00±44.32)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E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55.50±61.11)h、ICU入住时间为(9.00±2.38)d,均短于PiCCO组的(207.40±80.71)h、(10.95±3.0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PiCCO相比,TTE在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容量管理方面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王逸君许可乐冬友徐自强曾振华刘俊宏袁杰敏
- 关键词:容量管理经胸超声心动图
- 某院2016年-2019年间663例重症医学科患者各标本中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分析医院2016年—2019年间重症医学科(ICU)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特点,为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2016年1月—2019年8月ICU收治的重症感染患者663例病历中病原学检测的相关资料,统计其患者各标本中病原菌的培养、分布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结果:663例重症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出1 05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5.73%(以不动杆菌属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占22.75%(以屎肠球菌为主)和真菌占21.52%(以白假丝酵母为主);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大多病原菌均呈多重耐药,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的不动杆菌属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达100.00%,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苄西林-舒巴坦钠的耐药率高达100.00%。结论:医院ICU耐药菌感染有增多趋势,以不动杆菌属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为主,这可能与新型抗菌药物(如替加环素等)的广泛使用和侵入性操作的增多有关,临床应加强对病原菌的耐药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遏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 方海宏曾振华
-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抗菌药物耐药性医院感染
- 多黏菌素B雾化吸入在医院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进展
- 2025年
- 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是医疗环境中一种常见的严重感染,尤其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MDR-GNB),包括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1]),是HAP的主要致病菌,且其耐药性不断增强,显著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鉴于耐药问题的严峻性,多黏菌素类药物已成为HAP治疗的关键选择^([3])。多黏菌素B(polymyxin B,PMB)作为多黏菌素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狭窄的治疗窗口,其治疗浓度的微小波动可能导致严重的毒性反应^([4])。PMB分子较大且带有亲水性二价阳离子,静脉注射后难以穿透血气屏障,从而限制其在肺组织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能力^([5]),进而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并加速PMB耐药性的进展^([6])。相比之下,雾化吸入技术可使药物以高浓度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同时减少全身副作用^([7]),因此,临床指南^([1,8])推荐多黏菌素静脉注射联合雾化吸入疗法作为严重肺炎的治疗策略。随着PMB应用的增加,其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毒效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toxicodynamics,PK/PD/TD)及临床效果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9]),PMB雾化吸入在治疗MDR-GNB相关肺炎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潜力。因此,本文旨在全面评估PMB雾化吸入治疗的现有证据,并探讨其在治疗MDR-GNB相关HAP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张文杰李金州刘易林曾振华陈仲清
- 关键词: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雾化吸入
- 虎杖苷激活SIRT1改善重症休克血管低反应性
- <正>目的:研究虎杖苷改善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低反应性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sham),重症休克组(hemorrhagic shock,HS),休克+虎杖苷(polydatin,PD),...
- 李鹏云宋瑞曾振华徐思齐赵克森
- 关键词:低反应性SIRT1
- 文献传递
- 虎杖苷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大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被引量:27
- 2017年
- 目的观察虎杖苷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大鼠中的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作用。方法 SD大鼠72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刺术(CLP)+生理盐水组(CN组);CLP+溶媒组(CV组);CLP+虎杖苷组(CD组),每组18只。对CN、CV和CD组大鼠施行CLP,模拟脓毒症AKI动物模型,Sham组大鼠盲肠既不被结扎也不被穿孔,余步骤则与CLP组相同,未行其他任何处理。CLP术后6、12、18h,CN、CV和CD组经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溶媒、虎杖苷30 mg/kg。在CLP术后24h记录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等肾功能指标,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并进行肾小管损伤评分,检测血清TNF-α、IL-1β和IL-6浓度,测定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浓度。结果与Sham组比较,CN组和CV组血清Cr、BUN、TNF-α、IL-1β和IL-6浓度、肾小管损伤评分和肾组织MDA浓度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SOD活性、GSH浓度明显降低(P<0.01)。与CN组和CV组比较,CD组血清Cr、BUN、IL-1β和IL-6浓度、肾小管损伤评分和肾组织MDA浓度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SOD活性、GSH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盲肠结扎穿刺术导致的脓毒症可引起急性肾损伤,虎杖苷可通过显著的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作用,减轻肾组织损伤,改善肾功能。
- 高友光林献忠曾振华曾凯陈仲清林财珠
- 关键词:虎杖苷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脓毒症急性肾损伤
- 外周-室温体温梯度对脓毒症患者28d内死亡的预测价值: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
- 2025年
- 目的 探讨体温梯度对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及其与液体入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方法,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重症医学科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154例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8 d内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n=118)与非存活组(n=36)。在入重症监护室(简称入科)即刻及入科6 h监测和计算中心-外周体温梯度(CTTG)、外周-室温体温梯度(TRTG),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探讨体温梯度对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脓毒症患者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通过生存分析进行验证,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体温梯度与液体入量、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的相关性。结果 154例患者中,存活组118例,非存活组36例。ROC曲线和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入科6 h的TRTG≤5.35℃是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入科6 h后,与TRTG(>5.35℃)相比,低TRTG(≤5.35℃)患者的28 d内死亡风险增加了2.74倍(P=0.004,95%CI 1.54~9.12)。入科即刻及入科6 h的CTTG、TRTG均与液体入量、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相关不明显(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入科6 h的TRTG≤5.35℃是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但不同时间点体温梯度的改善均与患者液体入量不相关。
- 李露兰刘易林刘勇陈少武胡鸿彬曾振华
- 关键词:脓毒症皮肤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