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金汕

作品数:80 被引量:318H指数:12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3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1篇小麦
  • 21篇冬小麦
  • 17篇春小麦
  • 15篇种子
  • 13篇性状
  • 12篇干物质
  • 10篇大麦
  • 9篇干物质积累
  • 8篇农艺
  • 8篇农艺性
  • 8篇农艺性状
  • 8篇种子活力
  • 8篇光合特性
  • 7篇土壤
  • 6篇施氮
  • 6篇晚播
  • 6篇萌发
  • 5篇氮量
  • 5篇幼苗
  • 5篇生物炭

机构

  • 75篇新疆农业大学
  • 43篇新疆农业科学...
  • 6篇塔城市农业技...
  • 4篇塔城地区农业...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山东省花生研...
  • 1篇新疆农科院
  • 1篇山西省农业厅

作者

  • 80篇张金汕
  • 55篇石书兵
  • 28篇贾永红
  • 10篇方伏荣
  • 9篇李鹏
  • 9篇孙鹏
  • 7篇王仙
  • 7篇刘俊
  • 6篇聂石辉
  • 6篇贾永红
  • 6篇董庆国
  • 6篇杨卫君
  • 5篇冯魁
  • 5篇胡艳红
  • 4篇吴鹏昊
  • 4篇吴薇
  • 3篇薛丽华
  • 3篇于月华
  • 3篇史永清
  • 3篇任毅

传媒

  • 25篇新疆农业科学
  • 11篇麦类作物学报
  • 6篇作物杂志
  • 3篇新疆农业科技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种子
  • 1篇种子科技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花生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科教文汇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13篇2025
  • 8篇2024
  • 17篇2023
  • 8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7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晚播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冬小麦生长对超晚播的响应规律,为农业生产中倒茬晚和提高节水效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超晚播期处理(D1、D2、D3、D4、D5),以当地适期播种为对照(CK),分析不同播期对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超晚播小麦平均出苗率减少57.22%,开花期晚8.2 d,成熟期晚6 d,灌浆时间短2.2 d,超晚播小麦各处理间出苗率差异不显著,最高为D1,且D1进入开花期和成熟期最早,灌浆时间最长;花后0~14 d旗叶平均SPAD值降低,而花后21~28 d升高,灌浆期平均Pn增加1.92%,超晚播小麦花后0~28 d旗叶SPAD值D3最高D1最低,但灌浆期Pn D1最高,较D3增加11.25%;分蘖期-拔节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开花期-成熟期升高,成熟期营养器官干物质分配率减小,籽粒干物质分配率增大,超晚播小麦孕穗期-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籽粒干物质分配率D3最高;平均穗数、产量分别减少19.33%、5.55%,平均穗粒数、千粒重分别增加7.87%、4.64%,超晚播小麦穗数、千粒重及产量D1最高,较D3分别增加19.21%、2.85%、20.88%,穗粒数D3最高,较D1减少4.47%。【结论】新疆北疆超晚播小麦应选择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田间无积雪无冻土时播种,且播种后近期无明显降雪最佳。
田文强郭飞聂凌帆孙刚刚王泓懿史永清尚艳明吴利石书兵张金汕
关键词:冬小麦光合作用干物质
播量对超晚播冬小麦基部节间性状、机械强度及倒伏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为探究北疆超晚播栽培方式下小麦基部节间结构特点及播期和播量的最佳组合,以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设D1(10月25日)、D2(11月4日)、D3(11月14日)3个超晚播期及M1(7.50×10^(6)粒·hm^(-2))、M2(1.00×10^(7)粒·hm^(-2))、M3(1.25×10^(7)粒·hm^(-2))、M4(1.50×10^(7)粒·hm^(-2))4个播量,选择当地适宜播期和播量(9月25日、6.00×10^(6)粒·hm^(-2))为对照(CK),分析了播期和播量对开花期、乳熟期及蜡熟期超晚播小麦基部节间形态结构、3种力学特征及倒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抗倒伏性能逐渐降低。与CK相比,超晚播小麦基部节间长度、直径、壁厚、干物质量、茎粗系数、充实度、压碎力、穿刺力及抗折力均减少,表观倒伏率、倒伏级别增加,抗倒伏能力降低。在超晚播条件下,播量相同时,基部节间长度表现为D1>D2>D3,基部节间直径和干物质量表现为D1>D3>D2,田间表观倒伏率和节间壁厚、茎粗系数、充实度以及3种力学指标均表现为D3>D1>D2;播期相同时,增加播量后,基部节间长度、直径、壁厚、干物质量、茎粗系数、充实度、压碎力、穿刺力及抗折力均减少,表观倒伏率、倒伏级别增加;播期与播量对各项指标均不存在互作效应。加大播量后,收获穗数增加,有利于超晚播小麦产量形成。本试验条件下,经综合抗倒伏相关指标和产量考虑,11月4日播种1.00×10^(7)粒·hm^(-2)是北疆超晚播小麦适宜的播期与播量组合。
田文强张强斌王泓懿孙刚刚聂凌帆张君连世昊张金汕石书兵
关键词:播期播量冬小麦基部节间倒伏
滴灌的毛管间距和滴头间距对匀播冬小麦光合、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本研究旨在优化冬小麦立体匀播方式下的滴灌带配置方式。以新冬22号为试验材料,在立体匀播方式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滴头间距设20(T1)和30cm(T2)2个处理,副区毛管间距设30(D1)、40(D2)、50(D3)、60(D4)和70cm(D5)5个水平,研究了滴头间距和毛管间距对匀播冬小麦光合特性、土壤水含量空间分布、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毛管间距下,T1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成熟期地上部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及其籽粒分配、穗数和产量均高于T2,分别提高0.14%~4.74%、0.09%~3.51%、0.31%~2.73%、1.40%~3.77%、1.47%~3.88%、1.22%~2.82%和1.15%~4.93%。产量以T1D2最高,为9247.95kg/hm^(2)。LAI、SPAD值、P_(n)、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植株干物质积累、穗数和产量在滴头间距20cm和毛管间距30cm和40cm(T1D1、T1D2)保持较高水平,其中,T1D2处理表现最优。综合分析产出和投入量,在本试验灌水定额条件下,滴头间距20cm、毛管间距50cm(T1D3)是最佳滴灌带配置组合。
罗四维石秀楠贾永红张金汕王凯李丹丹王润琪董艳雪石书兵
关键词:冬小麦滴头间距光合特性土壤含水量
播期和播量对超晚播冬小麦基部节间显微结构及抗倒伏指数的影响
2025年
为筛选北疆超晚播小麦高产抗倒伏的播期和播量组合,明确小麦基部茎秆显微结构变化特点及其与抗倒伏指数的关系,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3种超晚播期:S1(10月25日)、S2(11月4日)、S3(11月14日),副区设4个播量:P1(337.5 kg·hm^(-2))、P2(450 kg·hm^(-2))、P3(562.5 kg·hm^(-2))、P4(675 kg·hm^(-2)),以当地适宜播期和播量(9月25日、270 kg·hm^(-2))为对照(CK),研究播期和播量对超晚播小麦开花期、乳熟期及蜡熟期的基部节间显微结构和抗倒伏指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后,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抗倒伏指数逐渐降低,基部自下而上节间显微结构质量变差,且第1、2、3节间变化规律一致。与CK相比,超晚播小麦茎秆显微结构各项指标(机械和薄壁组织层数和厚度、大小维管束个数、大维管束周长和面积)降低,显微组织变小,抗倒伏指数降低。同一播量不同播期小麦基部茎秆显微结构各项指标和抗倒伏指数均表现为S3>S1>S2;同一播期下,随着播量的提高,显微结构各项指标和抗倒伏指数降低;播期与播量对各指标不存在互作效应。抗倒伏指数与基部节间小维管束个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显微结构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以薄壁组织对提高小麦抗倒伏作用最强。超晚播条件下提高小麦播量有利于增加穗数,弥补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损失,进而提高产量,以S2P2穗数最高,产量最佳。综上,北疆超晚播小麦于11月4日播种450 kg·hm^(-2)可获得高产且抗倒伏植株。本研究结果为超晚播小麦稳产丰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田文强张强斌张君聂凌帆孙刚刚王泓懿张金汕石书兵
关键词:播期播量显微结构
不同水氮处理对超晚播冬麦生长、水氮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究新疆北疆超晚播小麦最适水肥配比,为农业生产中提高超晚播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率提供参考。【方法】以当地主栽新冬18号为供试材料,设3个灌水处理W_(1)(2750m^(3)/hm^(3))、W_(2)(3750m^(3)/hm^(3))、W_(3)(4750m^(3)/hm^(3)),4个施氮肥量(尿素)处理N_(0)(0 kg/hm^(3))、N_(1)(180 kg/hm^(3))、N_(2)(360 kg/hm^(3))、N_(3)(5400 kg/hm^(3)),分析不同水氮运筹对小麦生长、水氮利用、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增加灌水量和施氮量,有利于小麦株高及叶面积指数增大,与W_(1)N_(0)相比,W_(2)N_(2)成熟期株高显著增高13.22 cm,孕穗期叶面积指数显著增高3.92 m^(2)/m^(2);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灌浆呈先快后慢的增长趋势,W_(2)N_(2)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在W_(2)N_(2)基础上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小麦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量,且产量也同时降低,进而导致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在W_(2)N_(2)处理下,水分利用率较W_(3)N_(3)高20.71%,氮肥农学利用率高64.14%;穗粒数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_(2)显著高于N_(0)、N_(1)处理,千粒重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W_(3)处理显著高于W_(1)处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W_(3)N_(0)达到最大。W_(2)N_(2)(9743.01 kg/hm^(2))产量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结论】超晚播小麦灌水量在3750 m^(3)/hm^(2)追施尿素含量在360 kg/hm^(2)时冬小麦干物质、水氮利用效率及产量最佳,是产量和效益兼优的最佳组合。
聂凌帆张金汕田文强孙刚刚王泓懿张君张强斌郭飞吴利石书兵
种肥分离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2025年
【目的】研究种肥分离对新疆塔城地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量、分配及产量的形成,揭示冬小麦对种肥分离间距的响应机制,为新疆塔额盆地冬小麦节肥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种肥分离间距共设4个处理:B1(0 cm)、B2(4 cm)、B3(6 cm)和B4(8 cm),以当地大田生产为CK,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出苗率、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量、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一定范围内增大种肥间距,冬小麦出苗率、叶面积指数、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呈增大趋势,B4(8 cm)达到最大水平,与CK相比,种肥分离出苗率显著提高4.45%,穗数显著提高4.32%、穗粒数显著提高16.73%、产量提高5.46%;产量表现为B4>B3>B2>CK>B1,B4与B1、B2、B3差异均显著性水平,显著提高9.35%、3.14%和2.25%。【结论】一定范围内调整冬小麦种肥分离的距离可以提高肥料的作用效果,提高出苗率、叶面积指数,影响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B4表现最佳。
孙刚刚郭飞聂凌帆田文强王泓懿史永清吴利艾红玉张金汕石书兵
关键词:冬小麦种肥出苗率干物质
一种用于小麦幼苗室内栽培装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小麦幼苗室内栽培装置,涉及小麦栽培的技术领域,包括有水培框,所述水培框内放置有第一栽培框,所述第一栽培框滑动连接有至少两个第二栽培框,所述水培框靠近所述第一栽培框的一侧固接连通有第一喷头。本发明通过设置...
张金汕于海涛郝立冬杨卫君刘俊
新疆奇台不同海拔不同粒重春小麦种子的抗旱性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研究不同质量分数(5%、15%、25%)聚乙二醇(PEG)预处理对2种海拔下春小麦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以2种海拔(1523 m、795 m)的‘新春11号’品种为材料,按照千粒重的不同将种子划分为大、中、小粒。结果表明:随着PEG质量分数的增加,2种海拔下的大、中、小粒种子的活力指数、叶面积和根系长度均显著减小,发芽率也逐渐减小,但不显著;种子根长在5%的处理下高于对照。高海拔下,不同大小种子在5%与15%处理下其根系长度比对照显著增加,低海拔在5%与15%时也比对照长,但在15%时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低海拔下25%的种子根长比对照显著减小。2种海拔下不同PEG处理下的种子,其活力指数与叶面积均表现为大粒>中粒>小粒,且各粒级间有显著性差异;根系长度表现为小粒>中粒>大粒。同一浓度同一粒级间,高海拔下的各指标都显著高于低海拔下的。说明不同质量分数的PEG胁迫抑制‘新春11号’种子的萌发,低质量分数的胁迫促进根系的生长。大粒种子抵抗干旱胁迫的能力强于其他粒级种子。高海拔种子具有较高的抗旱性。
吴薇宋勤璟张金汕石书兵
关键词:海拔粒重幼苗生长幼苗抗旱性
大麦类钙调磷酸酶B互作蛋白激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3年
采用RT-PCR法从大麦抗旱品种‘甘啤7号’中克隆了1个类钙调磷酸酶B互作蛋白激酶(CIPK)基因HvCIPK1(GenBank登录号为JX679077)。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1 359bp,编码的蛋白含有45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1.05kD,等电点为9.13。推断具有植物CIPK家族典型的功能结构域,在N端有一特异的催化结构域,该结构域在保守的氨基酸DFG和APE之间含有一个催化所需的活性环;同时C端区域存在一个独特的24个氨基酸组成的调节域,即NAF结构域。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PEG、NaCl和ABA处理下,HvCIPK1基因在大麦幼苗叶片中表达显著上调。推测HvCIPK1基因参与多种逆境信号的转导,可能在大麦的多种非生物胁迫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方伏荣金平王峰聂石辉王仙杜卫军张金汕吴志明
关键词:非生物胁迫实时定量PCR
用胡杨精神育高水平农业人才
2023年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农业是新疆重要产业,而高水平农业人才却十分匮乏,农学毕业生跨行择业的比例居高不下,基层农业部门长期面临招人难、留人难的困难。为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高水平农业人才,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学校红色基因,以胡杨精神为引领,铸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根基,并以现代教育理念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个性化、精英化培养,探索农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张金汕吴鹏昊石书兵
关键词:农业人才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