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兴华

作品数:20 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血管
  • 9篇动脉
  • 7篇冠状
  • 7篇冠状动脉
  • 6篇成像
  • 4篇血管成像
  • 3篇肿瘤
  • 3篇X线
  • 3篇CT血管成像
  • 2篇动脉疾病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心病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症状
  • 2篇主动脉
  • 2篇无症状
  • 2篇细胞
  • 2篇冠心病
  • 2篇冠状动脉粥样...

机构

  • 20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0篇张兴华
  • 12篇杨立
  • 6篇李涛
  • 5篇吴坚
  • 5篇张晶
  • 4篇常瑞萍
  • 4篇金鑫
  • 3篇吴珂
  • 3篇具海月
  • 2篇王海屹
  • 2篇王英伟
  • 2篇叶慧义
  • 2篇张帆
  • 1篇米卫东
  • 1篇陈志晔
  • 1篇杨杰
  • 1篇张帆
  • 1篇王叶
  • 1篇聂永康
  • 1篇赵绍宏

传媒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2篇Chines...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安徽医药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癌症进展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7例胸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胸部CT表现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胸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胸部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男性患者2例、女性患者5例,平均年龄(52.1±13.3)岁,无合并内分泌症状患者。病理结果:中、低级别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高级别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4例。CT表现:前纵隔肿块,平均大小6.6 cm,密度不均匀,其中5例可见明确坏死区,4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后5例可见花环样明显强化,2例为边缘强化;周围组织侵犯:包绕血管5例,脂肪间隙受累4例,胸膜受累3例,心包受累2例,胸壁受累1例,肺部直接受累2例,淋巴结肿大1例,合并肾脏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及转移(肺)1例。结论胸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多见于中年患者,CT表现特点为前纵隔较大肿块,多见钙化、坏死区,增强扫描呈花环样明显强化。CT可清晰显示肿瘤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对于其术前诊断、评估及WHO分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闫非金鑫张兴华吴坚
关键词: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放射检查与恶性肿瘤风险
2021年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同时医疗条件的改善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及时就医,最常见的放射检查包括普通X线和CT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放射检查具有一定的放射剂量,长期、大量的放射线暴露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特别是增加了处于快速发育期的儿童的恶性肿瘤发生风险,包括白血病及其他实体瘤.
张兴华毛智
关键词:实体瘤恶性肿瘤白血病放射线
肺硬化性血管瘤CT征象及病理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旨在提高PSH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42例2004年9月-2009年6月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的CT资料与病理结果。结果本组女性38例(90.48%),男4例;发病年龄19-66岁,中位年龄46.6岁;病灶均为单发,位于肺野内、中带居多(39例,92.86%);结节30例(71.43%),肿块12例;边界光滑31例,浅分叶9例,毛刺2例;钙化11例(26.19%),瘤体>3cm发生率高(66.7%);31例增强扫描中,增强前密度不均匀8例(25.81%),增强后不均匀强化18例(61.29%),增强幅度1-64HU,均值(31.16±11.93)HU;瘤周磨玻璃密度11例,空气新月征6例。结论PSH好发于中老年女性,CT表现为位于肺野内、中带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增强扫描不均匀显著强化,一些特殊征象如空气新月征、瘤周磨玻璃密度具有相对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王英伟赵绍宏李杰聂永康张兴华吴坚杨杰
低管电压结合低对比剂用量及迭代重建在搭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评价CT双低技术结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在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搭桥术后患者长期随诊提供有效方法。方法前瞻性选取本院2016年6至11月冠脉搭桥术后复查的患者71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80 k Vp管电压,300 mgI/ml对比剂以4 ml/s流速注射,IMR技术重建,B组采用100 k Vp,370 mgI/ml对比剂以5 ml/s流速注射,高级混合迭代重建。以主动脉、左心室、动静脉桥作为感兴趣区,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射线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结果 A组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左心室、静脉桥的信噪比(SNR)分别为19±5、20±5. 7、19. 1±4. 9、37±34,对比噪声比(CNR)分别为17±4. 7、18±5、16±5. 4、34±32,均高于B组SNR [分别为16±6 (P=0. 012)、15. 6±5. 5 (P=0. 002)、15±6 (P=0. 002)、24±8. 3 (P=0. 035)]和CNR [分别为14±5. 5 (P=0. 010)、13. 8±5 (P=0. 002)、13±5. 7 (P=0. 014)、21±7. 8 (P=0. 031)],而动脉桥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A组射线剂量(2. 3±0. 4) m Sv比B组(4. 5±0. 5) m Sv降低了49%(P=0. 000),A组碘用量(20±1. 4) g比B组(29±1. 6) g减少了31%(P=0. 000)。结论 CT双低技术结合IMR迭代重建,在显著降低射线剂量的同时,还显著提高了大血管、心腔及静脉桥的图像质量,且动脉桥的图像质量不劣于常规剂量组。
罗春材唐田李涛杨立李金峰张兴华张晶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多排螺旋CT对比剂CT血管成像
迭代重建使用100kV管电压扫描对肥胖人群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CCTA)检查中使用迭代重建(iterative reconstruction,IR)技术后,针对肥胖人群使用低管电压(100kV)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共有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连续性受试者(男性112例)入选本前瞻性研究.受试者年龄43~77岁,平均(56.2±9.5)岁,体质量指数(BMI)范围:30~35 kg/m2.采用飞利浦公司256层螺旋CT扫描(Brilliance iCT,Philips Healthcare),回顾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及心电图相关管电流调节模式联合应用.按扫描方案分为高低管电压组(L组:100kV/800mAs;H组:120kV/800mAs),180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入组.L组采用迭代重建算法重建图像(Idose4,level 4),H组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 back projection,FBP)重建图像.图像主观评价法:使用4分单盲评法(1=不能诊断,4=图像极好)评价图像质量,并比较两观察者一致性.图像客观评价法:比较两组冠状动脉4大主干(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管腔内的CT值、感兴趣区噪声、信号噪声比及对比噪声比.结果:两组CNR分别为[(31.5±3.2) vs.(30.3±2.5,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价均为好.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电压100kV方案与高电压120kV方案辐射剂量分别为(4.3±0.6)mSv[CTDIvol:(15.7±0.4)mGy]、(7.6±0.4)mSv,[CTDIvol:(26.3±0.3)mGy](P<0.001).结论:在迭代重建技术辅助下,可在CCTA检查中对肥胖受试者(BMI:30~ 35 kg/m2)使用100kV管电压扫描,所得图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100kV方案较常规120kV方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张帆杨立宋祥李颖娜具海月张兴华常瑞萍
关键词:冠状动脉X线体层
单源双探测器能谱CT合成的单能级图像对下腔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合成的单能级图像对下腔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9例临床怀疑有腹部疾病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单源双探测器能谱CT进行腹部CT检查。以3 ml/s的速度注射60 ml碘帕醇对比剂(320 mg/ml),3 min后进行延迟期扫描。原始图像被重建成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和基于能谱的图像(SBI),获得40、50、60、70 keV的单能级图像。分别测量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及40、50、60、70 keV单能级图像下腔静脉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和相对于腰大肌的对比噪声比(CNR)。单能级40~70 keV图像与常规混合能量(120 kVp)图像进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5组间CT值、噪声、SNR和CNR,选择显示下腔静脉的最佳单能级图像。结果5组间下腔静脉CT值、噪声、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0和50 keV单能量组的SNR和CNR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5),40 keV单能量组的SNR明显高于50 keV组(P=0.002),40和50 keV单能量组的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0)。结论40 keV是单源双探测器能谱CT下腔静脉成像的最佳单能级,有助于下腔静脉疾病的诊断。
邹颖王世伟李涛陈科张兴华罗春材杨立
感染性主动脉瘤的CT血管成像特征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感染性主动脉瘤(IAA)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2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确诊为IAA的9例患者共10个动脉瘤,收集临床和CTA资料,分析动脉瘤及瘤周的CTA表现。结果9例患者中病原学检查血培养阳性5例。病灶位于主动脉弓1个、腹主动脉6个(肾型1个、肾下型5个)、髂动脉3个,均为假性动脉瘤,表现为偏心性囊状、分叶状,动脉瘤最大径为(42.60±12.02)mm,破口大小为(11.30±4.03)mm,3个管壁可见钙化。动脉瘤周围表现为软组织影,7个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6个瘤周脂肪间隙模糊,9个瘤体周围见多发增大淋巴结。结论CTA能清晰显示IAA的形态学特征,当瘤体表现为假性动脉瘤,呈偏心性囊状、分叶状,瘤周出现软组织肿块并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肿大淋巴结,特别是观察到脓肿和气体时,要高度警惕IAA的可能。
赵娜侯小明张兴华张晶李涛袁充
关键词: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
CT测量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炎症的机理及应用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主要介绍了利用CT技术判断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表型变化的机理,脂肪细胞是在炎症因子影响下,发生细胞内脂质减少、水分增加,且其密度也相应增加,应用CT技术通过离体和在体研究,证实了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衰减指数(Fat Attenuation Index of Peri-Coronary,Pc-FAI)可显示脂肪表型的变化,即炎症状态越严重,Pc-FAI越高。将Pc-FAI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状态的影像生物学指标相关研究显示,Pc-FAI可用于对高危斑块识别、冠心病危险分层、抗炎治疗效果评估等。
金鑫张兴华杨立
关键词:冠状动脉炎症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CTA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非心脏手术计划的影响及预测围手术期心脏风险的价值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CTA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非心脏手术计划的影响及预测围手术期心脏风险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拟行非心脏外科手术,术前怀疑或确诊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CTA患者89例,男56例、女33例,平均年龄65.1岁;CTA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和钙化积分情况;分析放弃或推迟手术原因、CT结果对手术计划的影响;统计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89例中,10例未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征象(11.24%);75例发现粥样硬化(84.27%);2例冠脉搭桥术后、2例PCI支架置入术后;参考冠脉CTA结果,12例放弃手术(13.48%),8例干预后择期手术(8.99%);冠脉管腔重度狭窄对手术计划有明显影响(P=0.003);钙化积分程度对手术计划没有明显影响(P=0.190);如期或冠心病干预后进行手术者,1例术后出现房颤。结论非心脏手术前怀疑冠心病者,冠状动脉CTA所提示的结果明显影响手术计划;经冠状动脉CTA检查,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
常瑞萍具海月张兴华吴坚张帆米卫东曹秀堂高长青杨立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X线计算机动脉粥样硬化
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心外并发症一例被引量:1
2020年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病原体感染心内膜所致,容易累及心脏瓣膜,其特征性病损为赘生物形成,而赘生物脱落可以引起动脉栓塞并造成重要组织器官的缺血、坏死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确诊了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多发心外并发症,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超声检查发现二尖瓣前叶赘生物形成,CT、MRI检查发现多发脏器、血管受累,具体表现为脾梗死、肾脏梗死、脑梗死、脾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瘤、肾动脉瘤及右侧大脑中动脉远端管腔狭窄、闭塞。
邹颖李涛杨立罗春才张兴华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