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电图对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定位的价值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心电图( ECG )在AMI 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定位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AMI患者152例,患者入院分别行心电图( ECG )、冠状动脉造影(CAG)、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分析ECG 各导联变化对梗死相关动脉(IRA)定位的价值。结果:STI I↑/STI↑>1判定RCA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5.0%;STaVL↓/STI↓>1判定的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85.0%;STaVF↑+STv2↓>0判定的特异性为90.0%,阳性预测值95.8%;ST (v1~v3)↓/ST(inf)↑≤0.5判定的敏感性为78.6%,阳性预测值为91.7%;STaVF↓≥0.05mv判定LCX的特异性为76.8%,敏感性为85.0%,阳性预测值为56.7%,阴性预测值为93.5%;STv3↓/STI I↑>1.2判定LCX的特异性为94.6%,敏感性为80.0%,阴性预测值为93.0%,阳性预测值为84.2%;STaVF↑≤STI↑判定LCX的特异性为96.4%,敏感性为85.0%,阳性预测值为94.7%,阴性预测值为89.5%;STv1抬高预测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ST v3↓/ST I I↑≤0( P<0.05)。结论:ECG相关导联ST段改变能较准确定位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侧壁导联ST段改变是较敏感的判断IRA指标。
- 孙更新赵文娟
- 关键词:ECGAMIIRA
- ET-1、Apelin联合心电图检测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及与预后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脂肪细胞因子(Apelin)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的水平及其联合心电图检测对HCM的诊断价值及与预后关系。方法:选择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50例HCM患者作为观察组,依据随访期间死亡情况将观察组分为存活组(n=64)和死亡组(n=86),另选择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比上述各组ET-1、Apelin和心电图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T-1、Apelin和心电图联合检测对HCM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M患者随访6个月死亡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ET-1水平[(0.64±0.15)pmol/L比(0.39±0.07)pmol/L]、QRS波群(ΣQRS)[(23.60±3.96)mm比(14.02±1.78)mm]、Cornell电压指数(SV3+RaVL)[(2.12±0.40)mV比(1.05±0.20)mV]和V1导联的S波+V5导联的R波(SV1+RV5)[(3.88±0.73)mV比(2.24±0.34)mV]均显著升高,Apelin[(1.10±0.25)pg/ml比(1.58±0.17)pg/ml]水平显著降低(P均<0.001)。ROC分析显示,上述5个指标联合检测诊断HC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3(95%CI 0.895~0.961),显著高于任一单独检测(Z=3.681~6.428,P均<0.001),且校准曲线的H-L拟合优度检验P=0.056,表示模型接受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DCA)显示ET-1、Apelin联合心电图检测模型在HCM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T-1、ΣQRS、SV3+RaVL及SV1+RV5为HCM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17~3.600,P均<0.001),Apelin为其独立保护因素(OR=0.271,P<0.001)。HCM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列线图模型为:4.627+0.452×ET-1+0.536×Apelin+0.575×ΣQRS+0.541×SV3+RaVL+0.352×SV1+RV5。结论:HCM患者血清ET-1、Apelin水平均有显著改变,两者联合心电图检测对HCM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且是其6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 沈渝玥孙更新王夏莉王西辉
- 关键词:内皮缩血管肽1心电描记术
- 心肌炎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T波改变的鉴别
- 2006年
- 目的探讨心肌炎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所致T波改变的鉴别。方法对照20例心肌炎者(A组)与20例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者(B组)心电图TⅡ、Ⅲ、aVF,P-R间期及Q-T间期改变。结果A组P-R间期、Q-T间期有很大一部分是延长的,T波改变是很常见的心电图特征。B组主要表现TⅡ、Ⅲ、aVF低平或双向,特点是卧位时P-QRS-T往往均正常,直立位时TⅡ、Ⅲ、aVF低平或双向,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心肌炎者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者心电图改变有所不同。
- 牛惠云孙更新冷丽佳
- 关键词:T波P-R间期Q-T间期
-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V1和V6导联校正QT差异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V1和V6导联校正QT差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行CTA检查疑似急性PTE患者89例进行研究。入院时记录基线12导联心电图,增益为10 mm/mV,纸张速度为25 mm/s。结果:在本研究入组的89例疑似PTE患者中,CTA鉴定了45例急性PTE患者和44例无PTE患者。两组中大多数患者的主诉是呼吸困难,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PTE患者的D-二聚体和高敏感肌钙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PTE患者(P<0.05)。PTE组中的V1导联中的QT和QTc显著大于非PTE组(P<0.05),但V6导联的QT和QTc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PTE组的QTc差值(V1~V6)明显大于非PTE组(P<0.05)。在形态学分析中,PTE组导联Ⅲ中的T波倒置、V1或V1与V2的T波倒置明显高于非PTE组(P<0.05)。两组其他心电图形态学参数包括S1Q3T3的患病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值(P>0.05)。对于预测急性PTE的最大准确性最大QTc差值(V1~V6)≥20 ms,灵敏度为83.2%,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为100%。V1导联T波倒置是与PTE相关的最敏感的形态学异常,敏感性为80.06%,特异性为62.29%,导联Ⅲ中T波倒置是次敏感的预测因子,敏感性为51.20%,特异性为70.53%。结论:QTC差值(V1~V6)是急性PTE的一个明显特征,QTC差值(V1~V6)≥20 ms在急诊环境下可作为鉴别急性PTE的重要指标。
- 孙更新吴娟
- 关键词: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 QRS时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及预后的预测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心电图QRS时限是否>100 ms将选取的159例AMI患者分为对照组(QRS时限<100 ms)81例和观察组(QRS≥100 ms)7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Killip心功能分级、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浆N-pro BNP水平[(2018.06±536.45)pg/m L]、肌酸激酶(CK)[(1523±94)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61±15)U/L]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61.05±338.64)pg/m L,(861±53)U/L,(91±13)U/L],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41.93±4.19)%]显著低于对照组[(53.56±5.42)%](P<0.05)。观察组Killip心功能分级中Ⅰ级显著低于对照组,Ⅱ级及Ⅲ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Killip心功能分级中Ⅳ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CE(包括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电图QRS时限能够有效反应AMI患者心肌细胞电生理状况,与心肌细胞损伤有直接相关性,QRS时限越长,心功能越差,预后越差。
- 王月文孙更新
- 关键词:QRS时限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 P波离散度对脑卒中患者并发阵发性房颤及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对脑卒中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72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有无阵发性房颤分为A组(伴有阵发性房颤)36例和B组(不伴有阵发性房颤)36例,两组患者均行12导联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别测量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 max)、P波最小时限(P min),计算P波离散度(P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间P波最大时限(P max)、P波离散度(P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频发房早、短阵房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脑卒中患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可靠指标,对预后观测有一定意义。
- 王月文孙更新
- 关键词:脑卒中阵发性心房颤动P波离散度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
- 动态心电图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9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及100例无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分别作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均在入院后1~2 d上午8:30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ST段改变、心率失常、心率震荡(HRT)指标、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ST段压低或抬高的比例、ST段压低位移幅度及持续时间、ST段抬高位移幅度、窦性心动过缓(SB)、室性早搏(VPB)、加速性室性自主心率(AIR)、室颤(VF)的发生率、震荡初始(TO)、动态心率震荡(TD)均明显升高(P<0.05),震荡斜率(TS)、总体标准差(SDNN)及均值标准差(SDAN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比较准确地检查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HRT、HVR等方面的异常,在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王月文王婷孙更新寇峰军田宁艳
-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肺源性心脏病ST段改变心率震荡心率变异性
- 心电图ST-T改变与超声心动图对照分析
- 2006年
- 牛惠云冷丽佳孙更新王莲红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住院治疗医院门诊
- 动态心电图ST-T改变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探讨心电图ST-T的动态改变对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实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有ST-T段改变的患者,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心电图状态,并重点监测ST-T改变的动态情况,并回归性分析及对比检测结果。结果:心电图ST-T改变有动态变化率的冠心病确诊率为67.9%,明显高于无动态变化组32.3%的确诊率。两组确诊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有动态改变的ST-T段改变能提高患者冠心病的临床确诊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王月文寇锋军孙更新王婷李秀翠
- 关键词:冠心病
- 动态心电图监测在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6例,行8-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者心绞痛及ST段压低阵数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97例(83.6%),缺血性ST段下移共发生1 390阵次,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共检出200次(14.4%),ST下移(0.17±0.04)mV;SMI共检出190次(85.6%),ST段平均下移(0.16±0.07)mV;〉61岁患者SMI发生比例显著高于低于61岁患者(P〈0.05),SMI发生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SMI共检出ST段下移1 190阵次,白天显著高于夜间(P〈0.05),昼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患者18:00~6:00时心肌缺血时间、IV值均显著高于6:00~18:00,两时间段SMI患者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及IV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明确SMI发病时间段,SMI检出率高,是诊断SMI的有效方法。
- 孙更新赵文娟
-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