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小儿
  • 4篇新生儿
  • 3篇黄疸
  • 2篇新生儿黄疸
  • 2篇照射
  • 2篇疗效
  • 2篇聚体
  • 2篇蓝光照射
  • 2篇患儿
  • 2篇二聚体
  • 2篇肺炎
  • 2篇D-二聚体
  • 1篇单开门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多动障碍
  • 1篇多节段
  • 1篇新生儿梅毒
  • 1篇新生儿缺氧
  • 1篇新生儿缺氧缺...

机构

  • 17篇大庆龙南医院
  • 1篇大庆油田总医...

作者

  • 17篇孙宏伟
  • 8篇杨立春
  • 4篇曹伟
  • 4篇于金玲
  • 4篇于泉
  • 4篇高雅慧
  • 3篇邹艳梅
  • 3篇高娜
  • 3篇高德红
  • 3篇侯卫红
  • 2篇宋兵
  • 2篇翟燕
  • 2篇翟佳
  • 2篇罗慧洁
  • 2篇吕华
  • 1篇李莉
  • 1篇付黎明
  • 1篇杨峰
  • 1篇邹积茹
  • 1篇常香云

传媒

  • 6篇中国医药指南
  • 4篇中国伤残医学
  • 3篇中外医疗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反射疗法与康...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9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二聚体检测在小儿肺部感染性疾病意义的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通过对小儿肺部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浆中D-二聚体(D-dimer,D-D)的检测,探讨该指标与小儿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关系及意义,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300例住院肺部感染性疾病患儿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儿童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进行对比。结果:小儿肺部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临床表现与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结论:D-二聚体检测提示凝血及纤溶的异常在肺部炎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1],可以作为重症肺炎血液高凝状态的检测指标。
孙宏伟高雅慧邹艳梅于金玲
关键词:小儿肺部感染性疾病D-二聚体
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及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将70例发生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20mg/d,1次/日,10d为一疗程;并给予高压氧治疗10d,对两组新生儿的疗效、治疗前后新生儿行为测定(NBNA评分)比较以及6个月~1年的随访结果进行对比。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29%,神经节甘脂联合高压氧对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孙宏伟于金玲曹伟高娜
关键词:高压氧
14例新生儿梅毒的治疗体会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及学习新生儿梅毒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至2012年收住院的14例新生儿梅毒的临床资料。14例新生儿梅毒占同期住院患者的0.8%,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为1~22d;母亲隐瞒梅毒病史或不知情者14例,无症状11例,轻微皮疹2例,严重皮疹1例,多脏器受累1例,其他尚有肝功能、心肌损害等。均给予静点青霉素5~10万U/(kg d),分2~3次静脉滴入,连用8~15d,有多器官损害者予相应处理。结果无临床死亡。14例经2~5个疗程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血清学检查转阴;随访1~3年临床治愈。结论①对住院新生儿应常规检测梅毒抗体;②青霉素仍是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③应在孕妇保健工作中普及防梅治梅相关知识。
杨立春吕华孙宏伟高德红侯卫红
关键词:新生儿梅毒
脑电生物反馈联合盐酸托莫西汀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脑血流和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2025年
目的研究脑电生物反馈(EF)联合盐酸托莫西汀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脑血流和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ADHD患儿60例,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单一组(口服盐酸托莫西汀,n=30)与联用组(口服盐酸托莫西汀联合EF,n=30)。观察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5周后的脑血流速度[左侧后动脉(PCA)、左侧前动脉(ACA)、左侧中动脉(MCA)]、血清皮质醇水平、儿童困难问卷(QCD)评分、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量表(SNAP-Ⅳ)评分,以及比较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5周后,联用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单一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周后,两组患儿左侧PCA、ACA、MCA血流速度明显高于治疗前,联用组治疗后依次为(39.85±1.78)、(49.68±1.82)、(58.76±1.34)cm/s,均明显高于单一组(37.96±1.83)、(48.24±1.64)、(56.97±1.81)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周后,两组患儿血清皮质醇水平、QC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联用组血清皮质醇水平、QCD评分分别为(318.04±30.84)nmol/L、(42.91±3.23)分,均明显高于单一组[(282.64±30.47)nmol/L、(38.84±3.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周后,两组患儿的SNAP-Ⅳ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用组的SNAP-Ⅳ对立违抗、多动-冲动、注意缺陷依次为(0.97±0.16)、(1.48±0.31)、(1.14±0.24)分,均明显低于单一组[(1.13±0.16)、(1.72±0.28)、(1.29±0.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67%)与对照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HD治疗中盐酸托莫西汀联合EF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盐酸托莫西汀治疗,提升患儿脑血流速度及皮质醇水平,还可显著改善其社会功能及核心症状,且不�
胡冰玉孙宏伟宋兵
关键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脑电生物反馈盐酸托莫西汀脑血流皮质醇
33例小儿尿路感染的诊断及临床治疗体会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小儿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对33例确诊为尿路感染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尿路感染多呈急性经过,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发热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愈重。女略多于男,上行感染为主要感染途径,大肠杆菌仍是最常见的致病菌,条件致病等所致者有增多趋势。部分病例症状往往不典型,故易误诊漏诊。结论认识小儿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对正确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杨立春高德红孙宏伟侯卫红
关键词:小儿尿路感染
营养支持治疗对坠积性肺炎患者的临床作用
2015年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治疗对坠积性肺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2例老年坠积性肺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早期给予鼻饲能全力营养剂。治疗2周后对比2组疗效、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明显优于对照组83.9%(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16.5天,较对照组21.4天明显缩短(P〈0.05)。结论:营养支持治疗能改善坠积性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
罗慧洁杨庆春孙宏伟李娜
关键词:营养支持坠积性肺炎
间断性蓝光照射联合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对比单纯蓝光治疗与蓝光联合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选择9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采用蓝光照射联合药物[口服鲁米那5mg/(kg·d),尼可刹米100mg/(kg·d),Tid]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蓝光治疗。结果试验组4例无效,对照组11例无效,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蓝光联合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显著。
杨立春刘冬洁于泉孙宏伟
关键词:蓝光药物治疗黄疸新生儿
PBL教学方法在儿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13年
目的:分析PBL教学方法的优势及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方法:对2009级医本90名学生在儿科实践教学中引入PBL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进行问卷调查及期末考试成绩观察,比较哪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结果:在PBL教学组,96%的学生支持PBL教学,PBL教学组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对照组。结论:在儿科实践教学中采用PBL教学可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
孙宏伟付黎明高雅慧杨立春于金玲
关键词:PBL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在婴幼儿亚临床型佝偻病的诊断及意义
2013年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测定探讨BALP检测在婴幼儿亚临床型佝偻病中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8月门诊体检的975例3个月~3岁婴幼儿采末梢血,检测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975例婴幼儿中BALP〉250U/L的婴幼儿为29人,占3.14%%,临床确诊为佝偻病;NBAP值在200—250U/L的婴幼儿所占比例较多,为495例,占51.4%,诊断为亚临床型佝偻病。结论:通过对婴幼儿BALP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亚临床型佝偻病婴幼儿所占比例较多,对,J、儿佝偻病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预防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孙宏伟高雅慧邹艳梅曹伟
关键词: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婴幼儿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检测在小儿过敏性紫癜中的应用及探讨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检测在小儿过敏性紫癜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6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与60例健康儿童血浆中D-二聚体和FDP进行对比。结果 6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为54.41%,FDP检测阳性率为52.94%。对照组60例中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均为阴性。在68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中近50%患儿血浆中D-二聚体和FDP可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对患儿进行出院后1年的随访,D-二聚体和FDP阳性结果组出现肾脏损害的占30.88%,阴性组出现肾脏损害的占2.94%。结论 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对临床合理应用抗凝治疗有指导作用,能及时判定患儿病情及预后。
孙宏伟邹艳梅高雅慧曹伟高娜
关键词:小儿过敏性紫癜D-二聚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