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惠芳

作品数:43 被引量:628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经济管理
  • 17篇社会学
  • 10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5篇农业
  • 12篇农村
  • 12篇留守
  • 11篇留守妇女
  • 8篇劳动力
  • 7篇农民
  • 6篇社会
  • 6篇乡村
  • 5篇农村留守妇女
  • 5篇贫困
  • 4篇丈夫
  • 4篇农村妇女
  • 4篇农村社会
  • 4篇农户
  • 4篇外出
  • 4篇外出务工
  • 4篇务工
  • 4篇小农
  • 4篇劳动力流动
  • 4篇村妇

机构

  • 42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江南大学
  • 3篇西北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苏科技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谢菲尔德大学
  • 1篇国务院

作者

  • 42篇吴惠芳
  • 7篇叶敬忠
  • 6篇陈健
  • 3篇饶静
  • 2篇许昀
  • 2篇戴向波
  • 2篇陈俊峰
  • 1篇朱启臻
  • 1篇胡鹏辉
  • 1篇刘鹏
  • 1篇汪淳玉
  • 1篇丁宝寅
  • 1篇潘璐
  • 1篇黄颖
  • 1篇贺聪志
  • 1篇蒋燕
  • 1篇朱春阳
  • 1篇陈健

传媒

  • 15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妇女研究论丛
  • 3篇农村经济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村观察
  • 1篇农业技术经济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开放时代
  • 1篇中州学刊
  • 1篇人文杂志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农业教育
  • 1篇Women ...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人口与发展
  • 1篇江南(诗)
  • 1篇山东女子学院...
  • 1篇农林经济管理...

年份

  • 4篇2025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视角的管理民主被引量:11
2008年
本研究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学研究,从农民的视角出发,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管理民主的现状及不同类型农民对管理民主的理解和需求。研究指出,目前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有待加强,农民对"民主"的理解程度较低,各地区民主政治的发展极其不平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管理民主需要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大力加强,特别要体现农民对国家政策的知情权和村务管理的参与权。
叶敬忠吴惠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农民视角
Moving to the Fore Group,Study Focus on China’s‘Left-behind’ Population被引量:1
2009年
Walking amongst all of the tall buildings in a modern city will remind us of the countless rural laborers who perform the back-breaking work that supports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叶敬忠潘璐吴惠芳贺聪志张弘
关键词:外出务工亲人
统分结合: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路径探索——基于黑龙江省X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查被引量:9
2022年
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必须走出村集体和村民弱势主体的角色困境,发展家庭经营与村集体统筹经营相结合的新型集体经济。本研究以黑龙江省X村的集体产业发展为例,探讨以村集体为主导的嵌入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的产业兴旺路径。研究发现,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经营功能的激活,为乡村产业兴旺奠定了组织基础;扶贫体制下的村庄外部型精英与内部型精英联动共同谋划乡村产业发展,既扫除了政策与资源嵌入村庄的体制性障碍,又提升了乡村内部发展动能;嵌入乡村的集体产业经营体系分类吸纳农户参与,在“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分”的活力,为乡村产业兴旺奠定了强有力的社会基础;村集体控股机制明确了风险、责任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构建长效的市场发展机制。实践经验表明,“统分结合”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的路径探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钟丽娜吴惠芳
关键词:产业扶贫农业产业化经营
行动者视角的农村留守妇女研究
吴惠芳
关键词:留守妇女行动者能动性
妇女与反贫困:近五年中国妇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行动的回顾与展望
2025年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将妇女与贫困问题列为全球议程的首要战略目标,并通过《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推动了各国在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方面的政策变革和行动。中国在2020年成功消除绝对贫困,之后持续推动妇女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预防返贫工作中的积极行动,通过完善性别平等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强化女性在健康、教育与就业领域的权益保障,广泛拓展其在经济、社会与政治领域的全面参与,并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显著提升了减贫成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展望未来,中国只有继续解决女性在健康与教育资源分配、社会保障覆盖、数字鸿沟弥合及基层治理参与等方面的诸多挑战,才能持续巩固妇女反贫困成果,支持妇女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王宇霞吴惠芳
关键词:脱贫攻坚贫困治理农村妇女参与
集体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与困境——兼论集体经济实现形式被引量:11
2022年
村级农业生产性服务能立足于家庭经营,充分发挥集体统筹优势重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构建起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也能够成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但现阶段,以村集体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容易走向过“分”或过“统”的趋势,难以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找到“统分结合”的适度位置。究其根源,一方面因为小农户家庭经营仍在农业生产中占比较大,对农业产业的依赖性较强。另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性和有限性,尚不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容易陷入集体行动困境和市场波动风险。“强”农户依赖与“弱”集体经营的张力,使村集体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陷入多因素交叉的结构性困境。因此,村级农业生产性服务应注重村集体自身在农业产业链中统筹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允许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并存,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与小农经济的共生共赢,反之为产业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内嵌式动力,避免因过“统”失了“分”的活力。
钟丽娜陈健吴惠芳
关键词: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
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婚姻关系的影响被引量:49
2009年
在中国发展的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出现了农村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现象。留守妇女和外出务工丈夫在长期分居、聚少离多的婚姻生活中,依靠电话进行信息沟通和互动,但空间距离仍不可避免地给留守妇女带来强烈的孤单感和性压抑。尽管如此,由于夫妻之间的性别分工和角色功能互补,分居的婚姻关系并没有变得不稳定而是更加和谐,也因此推动了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
叶敬忠吴惠芳
关键词:留守妇女婚姻关系
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被引量:85
2010年
通过以社区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学研究视角,可分析农村男性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及其原因。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有较大的生活压力感;两地分居的婚姻状态也导致她们处于性压抑状态,且具有强烈的孤单感;她们的不良情绪如烦躁、压抑等在丈夫外出务工后明显加剧;不安全生活事件、性骚扰以及对丈夫的担心导致她们的安全感很低。这种丈夫流动、妻子留守的家庭策略使得农村婚姻和家庭的情感满足功能大大削弱。为了缓解留守妇女承受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外务工的丈夫应尽量为妻子提供情感支持和慰藉;农村社区应组织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
吴惠芳叶敬忠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留守妇女心理影响
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基于数字化养猪的调查被引量:2
2025年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数字农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基于对数字化养猪企业和农业科技企业的调查,分析发现生猪养殖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受到国家和市场的外部动力驱动,但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生产管理的内生动力驱动。数字养殖丰富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形成了“机器人”的新型劳动组合、经育种系统筛选后的新型劳动对象、“机器管人”的新型劳动关系、被重构的新型劳动时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然而,数字养猪遭遇了自上而下研发推广的新型劳动工具脱离实际需求、高额的试错成本、新型劳动工具与劳动者及劳动对象不协调等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困境。因此,仍需从劳动者主体、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新型生产关系等角度进一步探索优化路径。
王惠吴惠芳
农业转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回顾与中国经验被引量:5
2019年
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中蕴含着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和农民群体的未来走向等重要议题。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同派别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传统对农业转型的方向、动力机制及农民分化均著述颇丰,后续的国内研究也及时跟进,共同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渊源。对于农业转型,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内部虽有分歧,但本质上认定农业小生产的必然消亡及大生产的必然兴起;与之针锋相对的劳动组织理论却坚持小规模家庭农场的生命力和理论合理性;而理性小农学派主张在家庭框架内通过市场来改造传统农业。此外,农业商品化与资本化的转型实质论则看到了规模形式下的隐蔽样态。农业转型既有自发的市场、技术与人口动力,也有国家及政府动力。作为农业转型一体两面的农民分化不仅经历了历史变迁,其内部也分为阶层与阶级两个范式。对农业转型和农民分化的政治经济理论分析,有助于我们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转型经验,如要立基家庭经营的“大国小农”,要逐步让市场成为农业转型的动力,也要正视农民分化的历史性。
梁栋吴惠芳吴存玉
关键词:农业转型农民分化政治经济学小农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