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向世民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篇地球系统
  • 1篇地球系统科学
  • 1篇地外生命
  • 1篇地震
  • 1篇地震机理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前兆
  • 1篇地震云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行星
  • 1篇岩系
  • 1篇岩组
  • 1篇月球
  • 1篇月球表面
  • 1篇震前
  • 1篇深空
  • 1篇深空探测
  • 1篇碎屑
  • 1篇碎屑锆石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长江三峡勘测...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作者

  • 4篇向世民
  • 2篇曾佐勋
  • 2篇黄定华
  • 1篇杨巍然
  • 1篇陆彦俊
  • 1篇刘立林
  • 1篇杜秋姣
  • 1篇杨瑞琰
  • 1篇李黎明
  • 1篇潘黎黎
  • 1篇魏运许
  • 1篇杜秋姣
  • 1篇高举
  • 1篇林鑫波
  • 1篇程婧
  • 1篇余兵
  • 1篇胡海艳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空间科学...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寻找地外生命的进展与前景被引量:4
2009年
介绍并探讨了人类运用天文学、深空探测及计算机模拟与统计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在太阳系内的地外天体及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上寻找地外生命的进展,如:美国航空航天局及欧空局的一系列探测器都发现火星土壤略呈碱性可能适宜生命的存在,火星大气正在不断释放可能由火星地质或生物作用产生的甲烷;表面为巨厚的水冰覆盖的木卫二如果内部炽热,则极有可能存在生命;而土卫六则非常类似现代生命起源理论中生命起源时的原始地球。对彗星的撞击探测结果表明,其内部存在着有机物和黏土矿物,可能给早期原始地球带来了有机物甚至生命;对太阳系外的射电天文观测则发现了仅银河系中就有无数的类地行星。不仅如此,"寻找地外智慧生命"计划还试图通过倾听地外智慧生命的通讯信号和主动发射地球人类的通讯信号以和地外智慧生命取得联系。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了带有地球位置及生命信息的太阳系外探测器,也做出了类似的努力。从取得的探测结果和重要发现来看,地外可能存在着适宜生命产生及演化的条件,这使我们看到了寻找地外生命的新曙光。但囿于对地外生命形式认识的缺乏和深空探测技术的限制,目前想要找到它们还是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向世民黄定华高举林鑫波
关键词:地外生命深空探测火星木卫二彗星类地行星
月球表面粗糙度的分形表征被引量:5
2010年
文中采用"嫦娥一号"卫星探测器返回的激光高程计的数据,从研究月球表面的分形特征出发,选取月球表面的湿海区域进行研究,通过对激光高度计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两组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最佳的拟合模型。结果指出:1)分维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表征参量来表征粗糙表面的平缓程度。2)由拟合结果图可知,对于月球表面的湿海区域,分维与粗糙度存在单调递增关系,即分维值越大,区域表面越粗糙,表面起伏变化也越剧烈;并通过分析得出湿海区域的地形起伏较大。3)通过分维值D与粗糙度之间的关系式,对于某区域的任意一段轮廓,可以通过计算分维值D得出该轮廓的粗糙度值。同样的,对任一粗糙度值,可以求出相应的分维值以及该轮廓的具体纬度值位置。4)对于月球表面的其他区域,同样可以得出他们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达到研究月表地貌演化过程的目的。
程婧杨瑞琰黄定华余兵胡海艳向世民
关键词:月球分形维数表面粗糙度卫星
孔兹岩系--贺兰山中段赵池沟岩组碎屑锆石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9
2014年
对贺兰山中段古元古代赵池沟岩组剖2两块变质沉积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研究认为:赵池沟岩组为华北克拉通孔兹岩系的一部分,其成岩时间为1.96Ga;碎屑锆石年龄谱显示赵池沟岩组具有和孔兹岩带东缘相同的物源属性,孔兹岩带内部古老岩浆活动是孔兹岩系沉积的主要物源基础;变质锆石数据支持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发生过两期变质作用,早期变质作用发生在约1.96-1.95Ga,晚期变质作用发生在约I.87Ga;Hf同位素数据表明西部陆块在2.5~2.3Ga有地壳增生.
李黎明曾佐勋陆彦俊魏运许向世民潘黎黎
关键词:孔兹岩系锆石HF同位素
地震机理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及预测实践被引量:5
2021年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机理模型:高温高压高导低速流变体震源腔(简称震源腔)与闭锁断层组合模型。高温高压下的软流圈物质在复杂相变空间中,受到温度场中的异重流作用和受迫振动作用而形成深源震源腔。随着软流圈物质上涌,幔汁在温度差和压力差驱使下,涌入地壳中的物理空间,形成浅源地震震源腔。由于温度升高使得腔体内岩石部分熔融或全部熔融,释放出大量气液流体,拓展腔体空间范围,同时提升腔体内压。当腔体内部有效压力(即内压与上覆地壳压力之差)达到腔体边缘或者上方与脆性活动断层交会部位的岩石破坏强度时,震源腔便进入临界状态。当软流圈物质上涌继续向腔体内供能,或者由于星体连线在震源区造成触发作用,便引起震源腔的隐蔽爆炸,即隐爆,释放腔体内部积累的能量,同时释放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于闭锁断层积累的应变能。腔体隐爆释放能量与腔体规模正相关。闭锁断层释放应变能与闭锁断层规模、闭锁区大小以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强度相关。震源腔与脆性活动断层交会部位,是潜在震源位置。多年观测资料表明,震源腔从进入临界状态到隐爆,一般经历1~13天,平均7天。长期观测表明,潜在震中区在震前经常出现干旱、气温升高、海温升高、大量水汽释放等异常现象。通过超低频地震仪监测、重力波作用于水汽形成的地震云的观测、次声波的监测、卫星重力异常反映的高程面垂向震荡监测、以及地基卫星导航系统地面升降监测等,都显示出震源腔进入临界状态后的胀缩震荡引起震中及其外围地面的垂向振动。文中还给出了震源腔体隐爆遗迹的直接证据。对于被主流地震界和主流气象界长期否定的地震云是否存在问题,从地震机理和观测实践两个方面,给与了充分肯定。认为腔体震荡在空气中产生的重力波和震源腔内�
曾佐勋陈志耕鲁成东杨屿陈康力向世民代青沁张骏邓延廷付燕杜秋姣杜秋姣杜秋姣
关键词:地震机理地震前兆地震云地球系统科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