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晖
- 作品数:18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锥颅与颅骨钻孔血肿腔置管引流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对比
- 周龙柳再明叶晖
- 最新MRI技术在指导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中应用进展被引量:4
- 2022年
-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s)是指发生在颅内动脉血管壁上囊状的病理性扩张,其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的发生率约为3%。IAs的发病机制复杂,导致其破裂的确切生物学过程尚不明确,一旦破裂将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其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
- 周龙柯于勇柳再明叶晖李斐宋平李知阳王文举魏航宇(综述)蔡强陈谦学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动脉血管壁MRI技术发病机制致死率病理性
- 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 叶晖陈治标
- 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探讨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硬膜下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98例患者中有20例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为血肿组,余下未发生血肿的78例为积液组。2组患者之间比较硬膜下积液出现时间、积液宽度、积液的CT值是否早期手术治疗等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2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患者,15例行手术治疗,5例内科保守治疗,全部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硬膜下积液出现时间、积液宽度、积液的CT值以及是否早期手术治疗可能是患者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
- 叶晖柳再明周龙陈治标
- 关键词:硬膜下积液慢性硬膜下血肿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内血肿的临床特点
- 李斐陈谦学刘仁忠陈治标柳再明叶晖周龙
- 脑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二例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1
- 2019年
- 近年来随着影像诊疗技术的发展,脑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的诊疗率有明显提高,Kim 等 [1]研究显示脑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已经达到 7.7%,且实际值可能高于此结果,因为并非所有脑肿瘤患者都会把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作为常规检查.
- 周龙陈谦学田道锋柳再明叶晖李斐
- 关键词:脑肿瘤颅内动脉瘤
-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不同手术时机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在本院神经外科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0例,根据医师建议和患者自愿分为早期治疗组(入院1~3 d进行手术治疗)和延期治疗组(入院4~14 d进行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对2组患者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2组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后第8 d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均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早期治疗组术后第8 d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显著低于延期治疗组(P<0.05)。早期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延期治疗组(P<0.05);早期治疗组的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延期治疗组(P<0.05);早期治疗组的致残率显著低于延期治疗组(P<0.05)。2组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及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治疗组的颅内感染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延期治疗组(P<0.05),脑积水和再出血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术后血清炎性指标水平变化较显著,疗效及预后均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血清炎性指标水平可能与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有关,可作为aSAH发生发展的预测指标。
- 叶晖柳再明周龙陈治标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手术
- 3种手术方法治疗自发性幕上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3种手术方法治疗自发性幕上脑出血(SSICH)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再出血、脑水肿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294例SSIC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组(126例)、立体定向钻孔引流组(98例)、开颅血肿清除组(70例)。分析3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术后残余血肿、水肿体积情况基于3D Slicer软件进行量化计算。结果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组、立体定向钻孔引流组、开颅血肿清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分别为86.25%±2.27%、44.45%±3.61%、75.45%±2.89%,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分别为(13.51±1.28)分、(11.24±2.17)分、(10.25±2.56)分,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1%、26.0%、22.9%,术后残余血肿体积分别为(18.90±12.33)mL、(25.75±11.43)mL、(22.91±7.93)mL,术后水肿峰值体积分别为(37.43±11.07)mL、(39.54±9.43)mL、(42.26±10.94)mL,术后3~5 d时达水肿高峰者比例分别为31.0%、65.3%、68.6%,术后第7天时水肿带直径分别为(20.04±2.98)mm、(24.12±5.85)mm、(23.59±3.81)mm,术后9~11 d、12~14 d时水肿明显消退者比例分别为45.2%、24.5%、42.9%及76.2%、57.1%、62.9%,其中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组与其他2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立体定向钻孔引流、开颅血肿清除术,神经内镜手术可以更有效地清除SSICH患者的血肿并降低术后再出血、脑水肿的发生。
- 宋平李知阳雷盼华秋伟高论江洪祥周龙叶晖陈谦学蔡强
- 关键词:脑出血神经内镜术后再出血脑水肿
- 影响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 探讨影响自发性幕上脑出血(SSICH)患者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2月至2021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4例SS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神经内镜组(A组)、钻孔引流组(B组)和开颅血肿清除组(C组)。记录并分析3种手术疗效及主要并发症情况,并基于3D Slicer软件对血肿和水肿体积进行量化计算;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94例患者,其中A组126例、B组98例、C组70例。3组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出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A组血肿清除率、出院GCS评分最高,B组手术时间最短。术后主要并发症方面,3组术后再出血比例、第7天水肿带直径、置管准确率、引流管拔除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术后残余血肿体积、术后水肿峰值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二者呈正相关(r=0.41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GCS评分、术前血肿体积、术前CT血肿形态不规则、发病至手术时间、术后血压控制不良、手术方式、出血部位、术后脑水肿及脑出血评分均是SSICH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神经内镜可以有效清除血肿,降低再出血及脑水肿,筛选影响SSIC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优化治疗,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
- 宋平李知阳雷盼华秋伟高论江洪祥周龙叶晖陈谦学蔡强
- 关键词:神经内镜微创手术预后
- 由线结外露引发对头皮缝合技术的探讨
- 周龙柳再明叶晖李斐薛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