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眼内直肌后徙术矫正儿童先天性内斜视被引量:7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双眼内直肌后徙术的先天性内斜视儿童 80例。结果 术前斜视角 + 3 0 △~ + 80 △ ,平均 + 5 1 5 △。术后正位 65例 ,正位率 81 2 5 % ;欠矫 15例 ,欠矫率 18 75 % ;无一例过矫。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 先天性内斜视应早期手术 ,双眼内直肌后徙术疗效好 ,内直肌粗壮、紧张者手术效果尤佳。
- 李世莲叶婴茀吴恋娟赵红
- 关键词:先天性内斜视儿童视力矫正
- Goldenhar综合征三例被引量:2
- 2003年
- 李世莲叶婴茀汤洪
- 关键词:GOLDENHAR综合征小儿角膜皮样瘤
- 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的CT诊断
- 2006年
- 李世莲徐祖高叶婴茀赵红
- 关键词:玻璃体增生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松解外眦韧带修复先天性眼睑缺损观察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采用松解外眦韧带行眼睑再造术,对先天性眼睑缺损进行修复,评价其在功能修复与外观美容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对2例先天性眼睑缺损患者,采用外眦韧带松解再造术,外眦角水平切开,松解外眦韧带上支,眼睑缺损处予以修复,关闭外眦切151,术后随访时间为3-6月,观察其修复形态和闭合程度。结果2例患者术后缺损部位均得到满意修复,睑裂闭合良好,眼睑瞬目功能正常,角膜透明。结论该手术可有效满足先天性眼睑缺损的修复,做到一期手术一期愈合,简化了操作程序,达到功能与外观的完满结合,值得推广。
- 黄明泉叶婴茀李世莲
- 关键词:外眦韧带眼睑再造
- 泪囊瘘摘除术治疗先天性泪囊瘘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评估泪囊瘘摘除术治疗先天性泪囊瘘的效果。方法 2 4例 (2 5眼 )确诊为先天性泪囊瘘的儿童进行泪囊瘘摘除术 ,术后随访 6~ 39月。结果 2 4例术后无一例出现泪溢症状 ,治愈率为 1 0 0 %。
- 乔彤叶婴茀李世莲
- 关键词:先天性泪囊瘘泪囊瘘手术方法
- 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内斜视76例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内斜视儿童 76例 ,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 72例 ,单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缩短术 4例。结果 术前斜视角 +30 △ ~+80 △ ,平均 +5 1.5 △ 。术后正位 6 1例 ,正位率 80 .2 6 % ;欠矫 15例 ,欠矫率 19.74 % ;无 1例过矫。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 先天性内斜视应早期手术 ,双眼内直肌后徙术疗效好 ,内直肌粗壮、紧张者手术效果尤佳。
- 李世莲叶婴茀吴恋娟赵红
- 关键词:先天性内斜视内直肌儿童
- 68例儿童白瞳症的CT诊断及分析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不同眼内疾病所致的儿童白瞳症的CT表现 ,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方法 对 68例儿童白瞳症患者进行双眼CT扫描检查。结果 不同疾病所致的白瞳症 ,CT扫描征象有所不同 ,部分先天性白内障及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患者伴有眼部其他先天异常的征象。结论 CT扫描可清晰显示儿童白瞳症的病变 ,可为儿童白瞳症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客观、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 李世莲邵建波叶婴茀汤洪赵红
- 关键词:断层摄影X线计算机
- 矩形推进皮瓣在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手术中的应用
- 2010年
-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也称青少年黄色肉芽肿,以前称痣黄内皮瘤或先天性黄色瘤复合体,是一种良性组织细胞增多所引起的皮肤,眼部和眼眶病变。其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疾病有关。临床上婴幼儿患此疾病者少见。2009年8月我院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1例左眼睑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报告如下。
- 黄明泉叶婴茀李世莲
- 关键词: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手术中组织细胞增多自身免疫疾病眼眶病变
- 湖北省土家族小儿遗传病及先天畸形流行病学研究
- 1990年
- 有关小儿遗传病及先天畸形的流行病学资料,国内发表的不多,在这些少数资料中,调查的人群多为汉族,未涉及土家族。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湖南、四川、湖北三省,以湖北省最多,是湖北省除汉族外人口最多的民族。为了作好土家族小儿遗传病及先天畸形的防治工作,于1984年5~7月。
- 孙吉庆吴克颖方素珍叶婴茀杨立志丁甫月林俊张莉孙志勤吴旗尉庭华代品华
- 关键词:先天畸形流行病学研究染色体病喉科畸形病副耳
- 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儿童先天性水平性眼球震颤43例。冲动型29例采用Anderson法矫正;钟摆型14例行双眼内、外直肌后巩膜固定术,其中7例合并斜视者,联合双眼内直肌或外直肌后徙术。结果手术后正前方眼球基本不颤12例(27.91%),减轻29例(67.44%),无变化2例(4.65%)。代偿头位消失11例(39.29%),减轻17例(60.71%)。41例视力提高。11例外斜视5例矫正为正位,6例欠矫;2例外上斜无改善;1例内斜视欠矫。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根据不同的眼震类型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钟摆型采用直肌后巩膜固定术,冲动型采用Anderson法矫正,大多数病例可获得好的疗效。
- 李世莲叶婴茀汤洪乔彤黄明泉
- 关键词: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