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晓辉

作品数:18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切除
  • 6篇切除术
  • 5篇直肠
  • 5篇腹腔
  • 4篇手术
  • 4篇结肠
  • 4篇腹腔镜
  • 3篇直肠癌
  • 3篇直肠肿瘤
  • 3篇肿瘤
  • 3篇免疫
  • 3篇结肠切除
  • 3篇甲状腺
  • 3篇甲状腺切除
  • 3篇甲状腺切除术
  • 3篇肠肿瘤
  • 2篇息肉
  • 2篇息肉病
  • 2篇腺瘤
  • 2篇内窥镜

机构

  • 17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解放军第四一...

作者

  • 17篇史晓辉
  • 8篇傅传刚
  • 5篇王颢
  • 5篇于恩达
  • 5篇仇明
  • 4篇江道振
  • 3篇徐晓东
  • 3篇张卫
  • 3篇刘连杰
  • 2篇孟荣贵
  • 2篇张雷
  • 2篇郑向民
  • 2篇杨宗德
  • 2篇姜治国
  • 2篇龚海峰
  • 2篇单成祥
  • 2篇郝立强
  • 2篇章浩
  • 2篇刘晟
  • 2篇鄂继福

传媒

  • 5篇腹腔镜外科杂...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人民军医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2010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胸前壁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内镜甲状腺手术(endoscopic thyroidectomy,ET)与开放甲状腺手术(open thyroidectomy,OT)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2007年7月~12月,将36例甲状腺患者随机分为OT组与ET组,每组18例,于术前及术后第1、3、5天清晨抽取静脉血检测NK细胞数量、CD4+细胞百分比、CD8+细胞百分比、CD4+/CD8+,血清IgG、IgA、IgM含量,及术前、术后第1、3天静脉血白细胞数量,粒细胞百分比等。结果:OT组NK细胞术后第5天较术前明显减少,而ET组则于术后第1天较术前出现一过性升高,术后第3、5天明显下降;两组CD4+均于术后第1天下降,OT组下降更明显;ET组CD8+术后第3天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T组CD4+/CD8+于术后第1天出现一过性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第5天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T组术后第5天IgG较术前明显下降,ET组术后第1、3、5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两组术后IgA、IgM均无明显变化;OT组静脉血白细胞于术后第1、3天较术前明显升高,ET组术后第1天也较术前明显升高,两组术后第1、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第1、3天粒细胞百分比均较术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但OT组术后第1天此比例明显高于ET组。结论:内镜甲状腺手术引起的手术应激和创伤更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的恢复,从而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全面康复。
史晓辉江道振仇明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内窥镜检查免疫
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5例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FAP患者行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与肛管或直肠肌管吻合术的手术方式、并发症以及结肠镜、肛肠测压等随访资料。结果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安全可靠,无严重并发症,较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术后排便频率明显降低,肛管静息压力和最大收缩压力明显增高,肛管长度明显延长。结论与传统的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相比,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简化了手术,减少了盆底肌肉和肛门括约肌损伤,保留了更多控便功能。
刘连杰龚海峰王颢史晓辉徐晓东楼征孟荣贵傅传刚于恩达张卫王汉涛郝立强
关键词:腺瘤息肉病结肠结肠袋
皮下分离面积大小对腔镜甲状腺切除术CO_2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研究皮下分离面积对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CO2吸收量的影响。方法:分离胸前皮下组织并注入CO2,实施腔镜甲状腺切除术20例,监测呼气末CO2分压(PE TC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计算CO2排除量(VCO2),测定皮下分离面积(S),分析VCO2随时间变化方式及不同患者VCO2的变化量与各自分离面积的关系。结果:PaCO2、PE TCO2充气后迅速上升,在60min后达最大值,VCO2充气后逐渐升高,但充气后30min与充气后60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充气后60min较充气前的VCO2增量(△VCO2)与皮下分离面积(S)高度相关,r=0.834,P<0.05。结论: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CO2吸收量随皮下分离面积增大而增加。
吴有军仇明江道振郑向民刘晟单成祥姜治国史晓辉
关键词:腹腔镜术甲状腺切除术二氧化碳
腹腔镜辅助下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7例FAP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的手术、术后恢复情况及随访资料,并与同期开腹手术患者相比较.结果 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切口平均长度为4.32 cm,明显短于开腹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为1.45 d,短于开腹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平均为11.95d,明显短于开腹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资料显示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安全可靠,较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后患者排便次数明显减少,肛管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明显增高.结论 与原有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相比,腹腔镜辅助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直肠肌管吻合术不仅手术创伤小,手术方式简单,手术难度低,而且减少了可能发生的盆底肌肉和肛门括约肌损伤,更好地保留患者控排便功能.
史晓辉刘连杰龚海峰徐晓东王颢傅传刚
关键词:腹腔镜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结肠切除回肠储袋
人结直肠癌组织鸟苷酸环化酶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2016年
目的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鸟苷酸环化酶(GUCY2C)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999年12月至2009年12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390例患者临床资料及手术标本,诊断均经病理证实;另选取同期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的39例患者的正常黏膜标本及经内镜治疗后的47例腺瘤组织标本作对照。所有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UCY2C在结直肠癌组织、正常黏膜和腺瘤组织的表达水平,分析GUCY2C的不同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GUCY2C表达阳性的棕色颗粒主要弥漫分布在胞膜及胞质中。结直肠癌TNM分期的Ⅱ期患者的肿瘤组织中GUCY2C胞膜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期患者(P=0.006);GUCY2C胞质的表达在各期结直肠癌组织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GUCY2C胞膜表达水平在肿瘤TNM分期(P=0.000)、肿瘤浸润(P=0.001)及淋巴结转移(P=0.000)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GUCY2C胞膜表达水平患者的总生存率(0s)和无病生存率(DF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25和P=0.005),但不同胞质GUCY2C表达水平患者的0s及D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GUCY2C胞膜表达及TNM分期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GUCY2C胞膜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和转移有关。GUCY2C对于术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谭震史俊左乔徐晓雯傅传刚于恩达史晓辉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鸟苷酸环化酶生物标志物预后
肠系膜异位骨化一例被引量:4
2010年
患者男性,39岁,因“便血半个月余”于2007年11月25日收治入院。患者入院前无腹部手术史,结肠镜检查发现降结肠占位,行活检并送病理检查,确诊为降结肠癌。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排除明显禁忌后行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第3天出现排气,第4天解少量大便,给予患者开始进食流质,术后第7天开始出现肛门排气、排便减少,
史晓辉张卫赵威傅传刚
关键词:异位骨化肠系膜左半结肠切除术肛门排气腹部手术史结肠镜检查
骨科住院医师的非临床技能教学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大多数医院传统的住院医师培训的重点在于临床和手术技能的培养,但是对于专业发展等非临床技能则缺乏正式的教学培训。方法通过开展研讨会形式进行培训,议题包括骨科的职业道路,职业道德,时间管理,医学相关法规,心理疏导,医患沟通,科研能力等。在研讨会前和会后对住院医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确定每个议题的整体实用性和价值。结果所有参与的住院医师表示他们会向其他住院医师推荐这个研讨会。该课程的平均综合评分为4.78分(4~5区间),打分区间为1分(差)到5分(优秀)。高分主要来自于课程的实用性等方面。结论非临床技能培训项目应当被纳入骨科住院医师的课程中。
章浩史晓辉张雷郑兴峰白一帆李亚楠王辉清杨宗德
关键词:骨科住院医师教学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评估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影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78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178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74例(4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P=0.0002)、新辅助放化疗后癌胚抗原(CEA)水平(P=0.0112)、ypT分期(P=0.0000)、病理类型(P=0.0040)及肿瘤退缩程度(TRG)(P=0.0338)有关。进一步将以上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小(OR=2.385,95%CI:1.372~4.147, P=0.0021)、放化疗后CEA水平≥5μg/L (OR=2.310,95%CI:1.005~5.307, P=0.0486)、ypT分期偏晚(OR=2.592,95%CI:1.236~5.432, P=0.0117)是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RG和病理类型并非其独立危险因素,即使TRG1(即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中仍有15.8%(3/19)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对于年龄偏小、新辅助放化疗后CEA≥5μg/L以及肿瘤浸润较深的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仍然较大,故应慎重选择非根治性手术的治疗方案。
赵权权史晓辉傅传刚于恩达张卫孟荣贵王汉涛郝立强王颢
关键词:直肠肿瘤新辅助放化疗淋巴结转移
腹腔镜手术与机体免疫被引量:3
2008年
目前腹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美观等优点深受医患的青睐,随着腹腔镜手术特有并发症的出现,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免疫、应激等生理功能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对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史晓辉仇明
关键词:腹腔镜术机体免疫
甲状腺腔镜术式与常规术式对人体细胞免疫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比较经胸前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常规手术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对腔镜治疗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12月我科治疗的4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20例行经胸前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ET组),20例行常规手术(CT组),两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3、5天抽血,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数量;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结果:ET组和CT组NK细胞术后第1天均升高,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3天ET组NK细胞明显减少,术后第5天开始恢复,均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CT组术后第3天也出现下降趋势,至术后第5天下降更明显,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ET组和CT组的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术后第1天均下降,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CT组的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更为明显,与E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在术后第3天恢复至正常水平,而CT组仍显著降低,与术前及与ET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胸前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常规手术均在术后早期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但与常规手术相比,腔镜手术后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更快,说明其引起的创伤应激导致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小。
江道振单成祥周琳史晓辉郑向民沈宏亮张伟刘晟李莉洁倪冲姜治国仇明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内窥镜检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