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迎波

作品数:27 被引量:7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9篇稠油
  • 11篇油藏
  • 11篇超稠油
  • 11篇稠油油藏
  • 6篇水平井
  • 6篇平井
  • 6篇采收率
  • 5篇蒸汽吞吐
  • 5篇超稠油油藏
  • 4篇油田
  • 4篇盆地
  • 4篇储层
  • 3篇电加热
  • 3篇原油
  • 3篇浅层超稠油
  • 3篇驱油
  • 2篇地层
  • 2篇调剖
  • 2篇调剖技术
  • 2篇多介质

机构

  • 22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27篇卢迎波
  • 11篇吕柏林
  • 10篇邢向荣
  • 10篇胡鹏程
  • 10篇马鹏
  • 8篇赵长虹
  • 7篇杨兆臣
  • 6篇吴永彬
  • 6篇黄纯
  • 5篇赵慧龙
  • 4篇丁超
  • 3篇张春生
  • 3篇桑林翔
  • 3篇蒋有伟
  • 2篇杨果
  • 2篇王利
  • 2篇彭文春
  • 2篇周志伟
  • 2篇孙新革
  • 2篇李祥

传媒

  • 3篇长江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石油和化...
  • 2篇岩性油气藏
  • 1篇石化技术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石油钻采工艺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油气藏评价与...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含气稠油油藏井下电加热开采原油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气稠油油藏井下电加热开采原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含气稠油油藏内的水平井进行CO<Sub>2</Sub>蓄能体积压裂操作,使得水平段均匀发育水力压裂裂缝缝网;(2)向水平段压裂裂缝中铺设热敏支撑剂...
吴永彬蒋有伟丁超杨兆臣赵长虹吕柏林卢迎波邢向荣
中深层稠油水平井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被引量:10
2024年
利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中深层稠油油藏参数,对水平井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的开发机理、关键操作参数及开发效果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伴随压裂—焖井—生产等开发阶段的延伸,前置CO_(2)蓄能压裂后的油井逐步显现出增能改造、扩散降黏、膨胀补能、释压成泡沫油流等特性,井底流压提高了2~4MPa,CO_(2)扩散至油藏的1/3,原油黏度降至500mPa·s以下,泡沫油流明显;②研究区最优压裂段间距为60m、裂缝半长为90m、裂缝导流能力为10t/m,CO_(2)最佳注入强度为1.5m3/m,注入速度为1.8m3/min,油井焖井时间为30d,油藏采收率提高了2%~3%;③通过与常规压裂生产效果进行对比,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可使产油量提高5.2t/d,预测CO_(2)换油率达2.45,开发效果显著提升。
杨兆臣卢迎波杨果黄纯弋大琳贾嵩吴永彬王桂庆
关键词:水平井准噶尔盆地
稠油油藏多元介质复合吞吐开发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稠油油藏多元介质复合吞吐开发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地层注入高温堵剂;待高温堵剂凝结后注入降粘剂、起泡剂和非凝析气体,或者注入降粘剂、起泡剂和尿素;最后向地层中注入蒸汽。本发明通过在注入蒸汽之前依次向底层中注...
卢迎波桑林翔吕柏林马鹏胡鹏程杨兆臣王怀武赵长虹邢向荣张宝真杨若姣
文献传递
浅薄层超稠油高效开发技术研究及应用
2025年
新疆超稠油资源丰富,由于储层条件、流体性质等因素制约,浅薄层超稠油热采机理、开发模式、高温工艺、智能低碳运行面临一系列重大科技挑战。为此,在国内外稠油开发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研究区近物源辫状河沉积、浅薄层砂砾岩超稠油油藏为目标,提出了浅薄层超稠油亟待创新的驱泄复合理论方法、立体井网开发方式、高温高压工艺体系和智能低碳运行模式等重大技术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物模实验揭示了“近端蒸汽驱替、远端重力泄油”机理,实现了8~15m薄层超稠油高效动用;2)在“直-平”点线和“平-平”线线井网基础上,开展水平井暂堵微压裂和不同阶段精细调控,注蒸汽波及系数为0.9,采收率达55%以上;3)配套研发的注采两用柔性泵、动态化学屏蔽工艺及作业装备能够实现油井生产时率提升15%,保障了浅层高温下蒸汽腔低伤害安全作业;4)通过智能配汽工艺管柱,全密闭集输处理装置和地下与地面协同云平台决策系统研发,系统热效率提高11.6%,年减少碳排放21.9万t。随着技术定型和推广应用,已形成中国浅薄层超稠油开发“样本”,为国内外稠油高效开发提供思路和技术借鉴。
卢迎波孙新革赵长虹胡鹏程
关键词:采收率
超稠油直井—水平井组合开发蒸汽腔演变规律研究被引量:9
2022年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中后期,转换开发方式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F油田依据现有井网条件进行综合调整,借鉴其他油田成功经验,将直井与水平井组合驱泄复合(vertical well and horizontal well combined flooding and drainage, VHSD)开发成为吞吐后期接替有效开发的主要方式。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VHSD开发蒸汽腔发育规律研究,跟踪流体流动轨迹,剖析剩余油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多轮次蒸汽吞吐建立注采井间水动力连通时,油层的动用情况决定了蒸汽腔的初始形态,随着蒸汽持续注入,蒸汽腔经历了形成、横向扩展、向下扩展三个阶段,各阶段蒸汽腔扩展方向不同,对应着不同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生产特征变化,其中蒸汽腔横向扩展阶段为主要产油期,阶段产出程度达28.8%,油藏最终采收率可达58.3%。
桑林翔吕柏林卢迎波薛梦楠黄纯赵慧龙杨若姣王桂庆
关键词:浅层超稠油蒸汽腔
风城浅层超稠油油藏原位催化改质降黏技术被引量:3
2023年
针对风城浅层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中后期采用微生物、水热催化、气体辅助等降黏方式开采效果均不佳的问题,进行了超稠油催化改质降黏技术研究。通过催化裂解实验分析了风城油田重18井区油样在4.5 MPa、100~220℃条件下使用催化剂和供氢剂后的降黏效果,采用双管并联驱油实验得到了催化改质剂辅助蒸汽驱油效果及原油组分变化。结果表明:220℃时,单独使用催化剂降黏率可达50%,加供氢剂后降黏率可达90%以上;催化改质剂辅助蒸汽驱后原油降黏率可达88.5%,采出油中C_(25)以上组分含量由54.4%降至37%,原油轻质化明显。对1口低产蒸汽吞吐井开展现场试验,实施后周期产油增加387 t,油汽比提高了0.34,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原位催化改质降黏技术可促使原油发生不可逆降黏,可大幅度降低稠油黏度,提高开发效果,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
吕柏林马鹏卢迎波胡鹏程王瑞
关键词:超稠油催化改质降黏
薄层超稠油驱泄复合开发蒸汽腔演变物理模拟实验被引量:6
2023年
通过对新疆风城油田F井区侏罗系齐古组油藏开展二维、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其开发蒸汽腔的演变规律和开采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蒸汽超覆和采出点泄压牵引作用下,蒸汽腔前缘主体向水平段方向推进,蒸汽腔前缘形态由“壶嘴”形向“钟”形演化,最后变成“帽沿”形。蒸汽腔立体形态在直井周围先呈“孤岛”形,后连通成“廊桥”形,最后汇聚成一个大腔体。(2)根据蒸汽腔演变规律,将整个模拟实验过程划分为注采预热阶段、蒸汽腔形成阶段、蒸汽腔扩展阶段、蒸汽腔下降阶段,整个生产周期采出程度可达55.6%,油汽质量比为0.17,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3)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驱泄复合开发前期蒸汽驱替、中后期重力泄油的驱油机理,表征了蒸汽腔的演变规律,为同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赵长虹孙新革卢迎波王丽胡鹏程邢向荣王桂庆
关键词:物理模拟实验齐古组侏罗系风城油田
一种利用超稠油油藏采出砂进行调剖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超稠油油藏采出砂进行调剖的方法,包括以下过程,步骤1,以油田自身采出砂为原料,进行室内试验确定调剖原料比例;步骤2,依据步骤1中确定的调剖原料比例,配置调剖溶液;步骤3,将调剖溶液注入地层中,形成段塞...
邢向荣桑林翔单朝晖王怀武赵长虹吕柏林李刚董振杰胡鹏程卢迎波马鹏赵慧龙邱冬刘清栋董森淼宋祥健
电加热辅助水平井吞吐可行性与油井工艺设计被引量:3
2021年
针对国内稠油水平井吞吐常规区水平段动用平均不到50%,吞吐产油量和采出程度偏低,增产提效潜力大的现状,开展电加热辅助水平井吞吐可行性研究和加热工艺优化设计。首先选择了典型油藏参数建立油藏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改善水平段动用程度的新技术对比,优选了电加热辅助水平井吞吐的新方法,并对电加热协同注蒸汽关机机理进行表征,对油藏地质界限进行了多因素计算,对电加热油井工艺管柱结构开展了优化设计,并利用典型井组进行了生产效果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采用电加热以后水平段动用程度从73%提高到89%,吞吐采收率提高8.1个百分点,油汽比提高近0.08,为水平吞吐井大幅提高采收率储备了关键技术。
吕柏林吴永彬佟娟刘传义李刚卢迎波邢向荣
关键词:电加热稠油开采水平井管柱结构提高采收率
四川盆地龙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综合录井资料分析,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龙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层段的储层特征。研究认为,龙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岩石类型和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层总体为低孔低渗,并以孔隙-裂缝型或孔隙型为主;大孔隙主要分布于长兴组,次为飞仙关组,中孔隙主要分布于长兴组和飞仙关组,微孔隙和小孔隙分布较为普遍;龙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主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等因素的控制;龙岗主体区是最有利储层。
卢迎波张春生李祥彭文春彭楚翱
关键词:四川盆地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