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政安
- 作品数:67 被引量:17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 牡丹育苗专用地膜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牡丹育苗专用地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牡丹育苗专用地膜,包括银灰色涂层1、地膜本体2和黑色涂层3;所述银灰色涂层1设置在所述地膜本体2的上表面,用于反光、驱虫、降低夏季升温幅度;所述黑色涂层3设置在所述地膜...
- 刘政安
- 文献传递
- 植物与长城的和谐
- 长城历经千百年的风霜雪雨、无数次的刀光剑影依然屹立于东方;长城是中华文明、中国精神的象征。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长城资源认定:中国各时代的长城分布于北京、河北、内蒙、陕西、甘肃等15个省市自治区,经过97个地级市,4...
- 刘政安王小峰佟宁宁刘永刚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木本植物
- 2008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调查分析
- 近千份问卷调查显示:2008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83.1%的受众群体认为收获较大。受众群体的年龄结构层次明显,多为50岁以上老人,且女性居多,文化水平较高者接受科普意识较强;受众群体对在植物园进行科普日主场活动表示...
- 詹彩虹刘政安周守标韩小燕
- 关键词:科普受众群体
- 文献传递
- 获取牡丹种子的油用品质评价模型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获取牡丹种子的油用品质评价模型的方法,包括:获取多份牡丹种子样本,获取各个样本的种仁评分、种皮评分和完整种子评分;分别按照种仁主要影响指标集合、种皮主要影响指标集合和完整种子主要影响指标集合进行检测,以得到...
- 舒庆艳刘政安门思琦彭丽平
- 文献传递
- 牡丹PoLPAT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2025年
- 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lysophosphatidic acid acyltransferase,LPAT)催化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sn-2位酰基化形成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是油脂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之一。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是新型木本油料,研究其LPAT基因家庭的进化和表达模式,对进一步探索牡丹种子中油脂合成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不同时期的牡丹中克隆了PoLPAT2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和表达模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oLPAT2的CDS长为1194 bp,编码397个氨基酸,由20种氨基酸组成,定位于质膜上。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82 ku,分子式为C_(2065)H_(3235)N_(541)O_(544)S_(15),共有6400个原子,理论等电点为9.67,磷酸化位点为37个,拥有较高的脂肪族性质,属于亲水蛋白,跨膜区域为3个,没有信号肽,不平衡指数为43.68,属于不稳定蛋白。蛋白质结构预测表明,PoLPAT2蛋白由4种二级结构组成,分别是无规卷曲、α螺旋、β转角和延伸链。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牡丹PoLPAT2与圆叶葡萄、核桃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牡丹种子发育后期105 d时表达量最高,整体趋势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表明PoLPAT2可能与发育时期有关。研究结果可为牡丹PoLPAT2基因的功能验证、提高牡丹种子含油量提供参考。
- 张美莹莫倩齐秀双佟宁宁孔凡刘政安吕长平彭丽平
- 关键词: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 分离牡丹籽油中α-亚麻酸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分离牡丹籽油中α‑亚麻酸的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离牡丹籽油中α‑亚麻酸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通过皂化反应对牡丹籽油进行初步纯化,得到皂化反应物;(2)向所述步骤(1)得到的皂化反应物中加入溶剂,得到混合...
- 刘政安谢明珠王占忠舒庆艳
- 文献传递
- 蜡梅的花色和花色素组成及其在开花过程中的变化被引量:57
- 2008年
- 以蜡梅的4个变种为材料,对其在开花过程中的花色、花色素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花色测定采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RHSCC)和分光色差计,色素定性及定量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HPLC-PAD)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结果表明,在开花过程中,各蜡梅变种的花色呈明显变化。黄色外瓣和红色内瓣彩度C*值均变小,黄色外瓣色相角h增大,由黄色向浅黄方向变化,而红色内瓣色相角h变小,由红色向深红方向变化。在蜡梅红色内瓣中检测到2种花青苷和3种黄酮醇,在黄色外瓣中检测到与红色内瓣相同的3种黄酮醇。其中花青苷为: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黄酮醇为:槲皮素3-O-芸香糖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和槲皮素苷元。首次检测出蜡梅花瓣中含有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蜡梅各变种间及每个变种的各开花阶段,色素种类没有差异,但色素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蕾期到初花期,黄色外瓣和红色内瓣的总黄酮醇(TF)含量迅速减少,花朵开放后变化平稳。红色内瓣的总花青苷(TA)含量在开花过程中较稳定。
- 葛雨萱王亮生徐彦军刘政安李崇晖贾妮
- 关键词:蜡梅花色花青苷液质联用
- 植物与长城的和谐
-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保护长城迫在眉睫。保护长城应从一草一木开始。2019年10月12日,我们对花家窑子段长城上的植物进行了调查,共发现该段长城上生长有29科、56属、73种植物。其中木本植物23种、草本植物50种。通过...
- 刘政安王小峰佟宁宁刘永刚
- 关键词:植物古建保护
- 文献传递
- 凤丹牡丹花朵不同发育时期挥发性成分积累规律与蒸馏工艺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以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花瓣为试材,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探讨其花发育时期[大风铃期(S1)、圆桃期(S2)和破绽期(S3)]、料液比(1:1、1:2和1:3)和蒸馏时间(1 h、2 h和3 h)对蒸馏提取牡丹花露的工艺及其挥发性成分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蒸馏工艺获得的牡丹花露中挥发性成分含量和种类有明显差别,9种处理获得的花露中共检测到14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萜烯类、醛类、酯类、烷烃及其他物质,其中S1期最多为96种,占比最大的是其他物质;S2和S3期占比最大的是烷烃类。从蒸馏工艺来看,同一发育时期花瓣采用不同料液比和蒸馏时间提取,其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有差异,S1、S2和S3期花瓣选择料液比分别为1:1、1:3和1:2,蒸馏1 h为最佳蒸馏工艺。
- 孔凡郝青刘政安舒庆艳
- 关键词:花瓣挥发性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蒸馏工艺
- 温度对凤丹种子萌发和上胚轴生长抑制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以成熟的凤丹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对水分的吸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低温处理对解除萌发种子上胚轴生长抑制的作用。结果表明:凤丹种子不存在休眠特性;种子萌发具有热抑制现象,萌发后的种子(幼苗)具有上胚轴生长抑制;适宜温度能使萌发热抑制的种子恢复萌发,低温处理能有效地解除萌发种子的上胚轴生长抑制。
- 梅玉芹刘政安宋松泉
- 关键词: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