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坚
- 作品数:13 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宏观经济研究院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新能源+储能”的新趋势与新模式
- 2024年
- “新能源+储能”可有效应对风光出力波动、提升新能源利用率、增强并网安全性能,有利于保障电力安全稳定运行、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据中关村储能联盟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新型储能项目应用于电源侧的比例约42%,其中新能源配置储能占比高达98%,仍是储能的重要应用领域。然而,无论是储能技术本身还是新能源配储模式都尚处于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发展和实践推进,对于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的认识在不断深入,新能源配置储能也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趋势和加快调整储能利用实际问题,并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与尝试。
- 刘凡刘坚
- 关键词:新能源能源利用率储能技术电源侧
- 促进新能源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2025年
- 能源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当前新一轮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在深入推进。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抓手,而促进新能源与产业协同是以能源转型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促进新能源与产业协同发展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的迫切需求。我国能源低碳转型面临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等现实挑战,而新能源与产业协同有助于促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共同优化。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及生物质发电在内的新能源发电装机达14.5亿千瓦。
- 刘坚邓良辰赵晓东王娟
- 关键词:产业协同发展能源转型新能源
-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及政策机制被引量:1
- 2025年
- 新型储能是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关键支撑,对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快速增长,政策体系逐步建立,但产业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多重挑战。本文全面系统回顾了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历程,梳理总结了“十四五”以来新型储能关键政策,深入分析了当前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进展以及在科技创新、技术经济、产业竞争以及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融合的关键时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新型储能行业发展仍面临成本高、颠覆性技术有待突破、电力市场和调用机制尚不健全、产业“内卷化”和出海挑战日益严峻等问题,有必要推动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同规划,完善相关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与法律保障,加快突破新型储能技术关键堵点,加快产品升级与迭代,完善相关电力市场与价格的机制,持续提升新型储能盈利水平,促进新型储能更大范围、更多场景的应用,助力能源系统转型与产业升级。
- 刘坚
- 关键词:容量电价
- 我国新型储能发展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被引量:5
- 2022年
- 新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随着技术快速进步和支持政策陆续出台,我国新型储能已逐步在电力辅助服务、用户侧电价管理、新能源消纳以及电网输配电服务等领域得到应用。但当前新型储能成本偏高,其在电力市场中的定价机制与监管方式仍面临争议。本文在梳理我国新型储能政策环境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新型储能的典型应用场景,分析了新型储能在经济性、电力系统融合模式、季节性调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价格机制、监管方式、技术研发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 刘坚
- 关键词:价格机制
- 电动汽车参与电力需求响应的成本效益分析——以上海市为例被引量:17
- 2021年
- 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电动汽车参与电力需求响应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相比其他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电动汽车有望提供灵活度更高且成本更低的需求响应,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方式、优化策略等理论层面,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实际效果和经济性水平的研究相对有限。因此,结合上海市试点实际情况,围绕住宅私人充电桩、办公地点专用充电桩、换电站等3类充换电场所,对比分析了当前电动汽车参与削峰、填谷两类需求响应的运行效果和经济性差异。案例显示电动汽车在专用充电桩的响应率较高,其提供响应的规模潜力也较大,而换电站参与需求响应的效果因换电强度的变化存在较高不确定性。研究还发现当前电动汽车参与需求响应存在一定政策障碍,未来引导大规模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仍需市场规则与机制创新。
- 刘坚熊英金亨美张永伟
- 关键词:电动汽车需求响应
- 我国电氢协同发展问题、不同模式经济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 2023年
- 氢能是新型能源体系中电能大规模长周期存储和远距离输送的重要载体,将氢能融入电力系统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利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当前电氢协同仍然存在电解水制氢成本高、资源与需求不匹配、基础设施不完善、体制机制不适应等问题。为此,本文重点从生产、储运两个环节分析了不同电氢协同典型模式的经济性,研究发现电氢协同系统在降低绿氢生产成本、可再生能源远距离输送,以及电力系统大规模储能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近、中、远期电氢协同的发展前景,并从战略规划、关键技术、体制机制等层面,提出了推动电氢协同的政策建议。
- 潘军卓煜刘坚张轩邹庄磊
- 关键词:电解水制氢储氢
- 面向电力现货市场的独立储能经济性分析与容量补偿机制探索被引量:10
- 2024年
- 新型储能技术的快速进步为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提供了更多技术选择,也为构建竞争性灵活资源市场提供了条件。国外部分独立系统运营商为适应储能物理特性,在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输电资产方面做了机制探索;国内一系列电力体制改革文件强调探索容量补偿机制以鼓励新型储能投资建设,但国家层面尚未出台针对新型储能的容量补偿政策。结合主流新型储能技术经济参数与国内典型地区现货市场价格曲线,测算了现货市场环境下各类新型储能经济性差异与未来趋势,并基于国内外容量补偿机制经验与研究成果,研究不同容量补偿机制情景下容量电价对提升新型储能经济性的作用。研究发现,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已开始显现相对于抽水蓄能的经济性,赋予新型储能独立市场地位,鼓励其参与电力现货市场,有助于降低新能源发电系统消纳成本。然而,目前新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仍面临阻碍,为此在容量补偿、现货与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 刘坚王建光王晶张弘毅颜豪刘思宇何则
- 构建超大特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的探索实践——以广州市为例
- 2024年
-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聚合中心,城市中心地区也是中国人均能耗较高的地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顺应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超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和建设要着眼长远。本文以广州市为例,从能源结构、系统形态、产业体系、治理基础、供应链韧性等角度,分析了超大特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并采用LEAP模型定量评估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经济环境影响。研究发现,加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能源数智化技术推广应用,是超大特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共性选择,有必要在产业规划、科技研发、业态创新方面提前谋划,以确保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行稳致远。
- 林紫菡陈丽萍岑海凤游晔张轩刘坚
-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 电力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
- 2024年
- 2014年,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本文聚焦从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至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总结回顾电力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与战略要求,从输配电价改革、电力市场建设、竞争性环节电价放开、配售电改革、交易机构规范运行、电力科学监管等方面,系统评估电力体制改革取得的积极进展与显著成效,并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新形势新要求,展望新征程上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可行路径。
- 邓良辰赵晓东刘坚
- 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电价机制
-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挑战和政策建议被引量:6
- 2022年
- 近年来我国引领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浪潮,现已成为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市场。但随着市场热度的不断升温,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面临着产能布局、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多重挑战。本文重点从跨界资本、充电基础设施、智能安全技术标准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影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疏堵结合、合理引导资本投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二是聚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充电设施区域布局,破解企业商业化运营难题;三是与时俱进制修订行业标准,调整新能源汽车产业准入边界,充分利用“云大智移物链”技术与资本,打造电动汽车产业变革2.0版,巩固我国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 刘坚李海
-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