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江涛

作品数:185 被引量:1,888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0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1篇天文地球
  • 6篇农业科学
  • 6篇文化科学
  • 4篇矿业工程
  • 4篇水利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冶金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72篇地下水
  • 48篇污染
  • 15篇地下水污染
  • 15篇水污染
  • 15篇浅层
  • 15篇浅层地下
  • 15篇浅层地下水
  • 14篇硝化
  • 13篇反硝化
  • 12篇再生水
  • 12篇土壤
  • 12篇硝酸盐
  • 10篇乳化油
  • 10篇三氯乙烯
  • 9篇有机污染
  • 9篇微生物
  • 8篇地下水污染风...
  • 8篇多环芳烃
  • 8篇污染风险
  • 8篇污染物

机构

  • 98篇中国地质大学...
  • 8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8篇中国地质科学...
  • 16篇东华理工大学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 5篇北京市水科学...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中国石油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内蒙古自治区...
  • 2篇北京市水文总...
  • 2篇学研究院
  • 2篇中煤科工集团...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市环境保...
  • 1篇核工业北京地...
  • 1篇济南大学
  • 1篇江苏省地质调...
  • 1篇长安大学

作者

  • 183篇何江涛
  • 28篇陈鸿汉
  • 22篇刘菲
  • 12篇沈照理
  • 12篇王俊杰
  • 10篇马文洁
  • 10篇金爱芳
  • 9篇陈柏林
  • 8篇刘丽雅
  • 8篇王永
  • 8篇汤鸣皋
  • 8篇钟佐燊
  • 8篇孟令通
  • 8篇吴玉
  • 7篇张小亮
  • 7篇张坤峰
  • 7篇王斌
  • 7篇彭聪
  • 6篇魏永霞
  • 6篇陈素暖

传媒

  • 20篇环境科学
  • 16篇地学前缘
  • 1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0篇环境科学学报
  • 9篇岩石矿物学杂...
  • 9篇现代地质
  • 9篇农业环境科学...
  • 8篇水文地质工程...
  • 5篇中国地质教育
  • 4篇中国地质
  • 4篇环境化学
  • 4篇地质通报
  • 3篇地质学报
  • 3篇环境科学与技...
  • 3篇地球科学(中...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环境工程
  • 2篇有色金属(冶...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岩溶

年份

  • 4篇2025
  • 3篇2024
  • 4篇2023
  • 9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6篇2018
  • 10篇2017
  • 15篇2016
  • 8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 9篇2012
  • 6篇2011
  • 15篇2010
  • 13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11篇2006
1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碘的分区特征及成因研究
2025年
本文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系统分区和海侵历史,以及碘的浓度分布特征,划分出4个典型区域:海河平原地下水系统区(A)、海河平原地下水系统-海侵区(B)、古黄河下游地下水系统区(C)和古黄河下游地下水系统-海侵区(D)。总体而言,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整体呈近中性-偏碱性,碘离子浓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山前地带到滨海区,地下水中碘离子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水化学类型也出现由低TDS的HCO_(3)-Ca型水(A),到TDS高于1 g/L的HCO_(3)-Na型水(C),再到TDS高于3 g/L的Cl-Na型水(B、D)。高碘地下水主要分布在B、C和D区,其碘离子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28.27、176.7和179.2μg/L,且C和D区的中位数值均超过100μg/L。针对3个高碘区域,筛选碘的影响因子,运用随机森林等方法初步探讨了研究区内高碘地下水的成因。结果显示:C区属于中TDS-高碘区,该区由于黄河多期泛滥沉积形成了复杂的黏土和砂土互层现象,地下水循环弱,碘离子的浓度与冲积湖沉积物中有机质、黏土矿物和铁氧化物含量有关,高碘地下水形成的主要作用为蒸发浓缩。D区为高TDS-高碘区,历史上发生的海侵事件使得大量的碘储存在沉积物中,为地下水中的碘提供了来源,有机质的生物降解作用是该区高碘地下水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B区属于高TDS-中碘区,历次海侵事件形成的海相沉积物同样是该地区含水层中碘的来源,九河下梢的淋滤作用使该区的碘浓度要略低于D区。
黄诗雯夏绮文何江涛何宝南陈翠柏孙继朝
关键词:地下水高碘水文地质条件
永定河回补区地下水污染风险演化研究
2025年
生态补水条件下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对于地下水安全回补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关于地下水污染风险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有关生态回补条件下的地下水污染风险演化研究还鲜有涉及。为此,本文以永定河回补区为研究对象,从回补前后(2002—2022年)工业污染源格局和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入手,构建耦合污染荷载输入-包气带阻滞-含水层输移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体系,探讨污染荷载格局变化和水位波动双驱动下的地下水污染风险演变规律,为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提供支撑。结果表明,工业污染源整体数量和荷载在2002—2022年呈下降趋势,以首钢工业园为代表的冶炼加工业的关停搬迁是主要原因,至2022年,高、中等风险荷载区域分别下降至0和14%。相比之下,地下水脆弱性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014年之前超采导致了水位持续下降,之后压采和生态回补使得水位快速回升,水位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了地下水脆弱性。研究区内的地下水污染综合风险呈先下降后升高的演变规律,以2014年为转折点。2014年之前的历史时期主要受地表污染荷载和水位波动的综合影响,冶炼加工业锐减导致污染荷载降低,水位下降导致地下水脆弱性减小,因此综合风险持续下降。随着2014年末大幅度压采和2019年外源水生态回补,水位快速回升导致地下水脆弱性增大,而地表污染荷载格局无明显变化,因此综合风险反而升高,该阶段水位波动成为主控因素,中等风险及以上企业主要分布于河东-丰台地区,占比从2014年的3%上升至2022年的15%。
张学航何宝南何江涛马硕刘菲杨珊珊史芫芫何炜杨白驹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风险水位波动生态补水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被引量:181
2006年
综合国外研究进展介绍了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基础理论和评价方法,基础理论主要从人体摄取污染物质的方式和机制以及污染物摄取剂量和人体健康效应的关系两方面开展讨论。评价方法从数据收集、暴露评估、毒性评估和风险表征4方面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叠加风险”和“多暴露途径同种污染物累计健康风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了中国开展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相关问题,指出构建中国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体系应从制定法律入手,以典型污染场地风险评价为试点,逐渐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价指南和技术细则,最终完成包括法律法规、评价指南和技术细则等在内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陈鸿汉谌宏伟何江涛刘菲沈照理韩冰孙静
关键词: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
地下水有机污染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初探被引量:119
2006年
健康风险评价是定量描述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主要应用于地表水或污水回用的评价。文中针对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考虑中国人饮水习惯及有机污染物的自然衰减作用,对U·S·EPA推荐模型进行了改进,并以北方某市一典型有机污染区的地下水为例,对地下水中污染物通过食入和皮肤接触两种途径进入人体产生的危害进行了风险计算和评价,分析了其主要风险来源。结果表明,典型区各点的非致癌风险均未超标,但有4个点的致癌风险超过U·S·EPA推荐的可接受风险值(1·0×10-4),其中B408点致癌风险高达1·37×10-3,不宜作为饮用水水源;各个点风险的主要贡献因子均是饮水途径摄入的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但饮用煮沸的水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风险,建议不饮用生水。
韩冰何江涛陈鸿汉谌宏伟史敬华
关键词:地下水有机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基于污染评价的地下水中优控污染物筛选被引量:10
2018年
优控污染物的筛选是环境管理和环境质量保护的有效技术手段,快速高效地筛选识别出地下水中需要优先控制的污染物,对地下水污染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探究一套适用于基础资料薄弱地区的优控污染物筛选体系,本文在地下水检测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指标分类污染评价方法,结合污染程度频率评分叠加,建立了基于污染评价的优控污染物筛选体系.将该体系应用于格尔木地区地下水中优控污染物的筛选,运用基于风险评价的优控污染物筛选体系对结果进行验证,并探讨两种体系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格尔木地区地下水中优控污染物为TDS、总硬度、氯离子、硫酸根、钠、氟、总铁、芘、菲、铝共3类10种,与基于风险评价的地下水中优控污染物筛选结果基本一致,筛选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基于风险评价的体系过程复杂,对基础资料要求较多,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适用于基础资料丰富的地区;基于污染评价的体系过程简便,对基础资料要求少,但易受背景值计算的影响,更适用于污染源基础资料薄弱的地区地下水中优控污染物的筛选.
赵鹏何江涛王曼丽黄德亮王磊梁雨
关键词:污染评价环境管理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实例研究被引量:75
2006年
以常州市A厂有机污染调查为依据,采用篇中讨论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综合评价由土壤、空气、地下水污染带来的人群健康风险。综合分析表明,场地目标污染物为4种苯系物,可能对人体产生肝肾病变、鼻上皮组织恶化和运动协调能力降低等非致癌效应;污染物暴露途径主要有3条,分别暴露于厂区人群和饮用厂区下游民井井水的居民。评价结果显示,厂区人群同时遭受皮肤接触污染土壤和呼吸污染空气带来的非致癌危害。4种污染物的多途径同种污染物累计非致癌危害指数分别为甲苯,2·82×10-2;乙苯,4·94×10-2;间对二甲苯,1·21×10-7;异丙苯,1·05×10-7。两途径多污染物非致癌总危害指数分别为4·26×10-5和7·76×10-2,非致癌综合危害指数为7·76×10-2;厂区下游居民饮用遭受污染的地下水,其多污染物非致癌总危害指数为1·55×10-5。各危害指数均小于1,非致癌健康风险较小。
谌宏伟陈鸿汉刘菲何江涛沈照理孙静
腐殖酸-高岭土复合体形成机制及对三氯乙烯的吸附被引量:10
2015年
为探究土壤中有机组分与无机矿质组分相互作用的机制,以腐殖酸代表有机质、高岭土代表无机矿质,制备不同有机质含量的腐殖酸-高岭土复合体模拟样品,进行三氯乙烯的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吸附剂样品对三氯乙烯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且吸附量的实际值与理论叠加值有明显差异,说明复合体样品中腐殖酸与高岭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红外光谱、比表面积孔分析等多类表征,推测腐殖酸与高岭土相互作用的机制为:腐殖酸含量较低时,腐殖酸分子首先分布于高岭土表面的活性位点上,随着腐殖酸含量的增加(有机质-矿质质量比O/M为0.02~0.04),部分腐殖酸分子进入高岭土表面的孔隙,达到相对稳定后腐殖酸分子继续作用于高岭土表面形成第一层腐殖酸分子膜(O/M为0.04~0.08),随着腐殖酸含量继续增加(O/M为0.08~0.10),更多的腐殖酸分子通过与第一层腐殖酸膜相互作用而在高岭土表面进行第二层叠加,同时第一层被压缩,第二层叠加相对稳定后(O/M为0.10~0.16),仍有部分腐殖酸叠加至第二层之上进行第三层叠加,随后内层腐殖酸进一步被压缩(O/M为0.16~0.24),但可能仍有少量腐殖酸分子和聚集体继续下一层叠加.
朱晓婧何江涛苏思慧
关键词:有机-矿质复合体腐殖酸高岭土三氯乙烯
区域性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价方法被引量:32
2008年
借鉴国外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经验,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区域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价方法。内容包括有机调查指标选取,采样井选择和清洗、样品采集、保存与送检,实验分析方法和目标检出限,样品野外采集质量控制和实验分析质量控制,有机污染物检出评价、超标评价和相关分析方法。
文冬光林良俊孙继朝何江涛王苏明饶竹齐继祥
关键词:地下水有机物污染
TDS对制备纳米乳化油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为有效评估地下水中溶解组分对制备纳米乳化油的潜在影响,通过人工模拟配制天然地下水开展地下水TDS对制备纳米乳化油稳定性影响的批实验研究.分别采用动态光散和多重光散技术表征TDS影响下纳米乳化油粒径、背散射光通量、光子自由程以及峰厚度等指标的动态变化,以此来反映TDS对制备纳米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TDS浓度为300、500和1000 mg·L^(-1)的情况下,TDS对纳米乳化油稳定性起到正向作用.反映纳米乳化油整体稳定性的TSI随TDS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相较于空白样稳定性分别提高了68.1%、55.6%和14.3%,其中300 mg·L^(-1)的样品稳定性最好.依据局部TSI、背散射光强度、峰厚度和光子自由程的变化进行局部稳定性分析,识别出纳米乳化油的不稳定性主要受顶部不稳区和底部不稳区的影响.纳米乳化油顶部不稳区的不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为液滴上浮、聚并,具体表现为体积分数增大,液滴粒径增大;而底部不稳区受上浮影响引起的纳米乳化油体积分数减小是其不稳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TDS降低了纳米乳化油的布朗运动速率.相比于空白样,实验设计的TDS(300、500和1000 mg·L^(-1))对纳米乳化油的上浮现象和液滴的聚并现象起抑制作用,并随浓度增大逐渐减弱.300 mg·L^(-1)的样品对两种不稳定因素分别减轻了88%和87.7%.因此,适宜的地下水TDS可以减弱布朗运动,降低上浮现象和聚并现象,从而对纳米乳化油的稳定性起正向作用,有利于纳米乳化油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
刘子榕何宝南刘韬郭玉茹何江涛
关键词:地下水原位修复TDS稳定性
Hydrus-1D软件在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53
2013年
以北京市东南郊再生水灌区为研究区域,应用Hydrus-1D软件构建水流、溶质运移模型,模拟再生水连续灌溉入渗过程中水流在包气带中的运动,并以再生水中的典型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萘、菲为研究对象,模拟其随灌溉水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衰减反应过程,结合MapGIS6.7,将Hydrus-1D的点模拟结果应用于大面积、区域性的污染评价,通过与研究区地下水萘、菲的背景值进行对比,分级评估地下水污染风险.结果表明,经过50年连续灌溉后,再生水灌区整体地下水萘、菲污染风险较低,萘的污染风险高于菲,灌区内高污染风险区域主要位于凤港减河、红旗干渠与凤官沟交汇处以及东风干渠、永乐河与通大边沟之间.
李玮何江涛刘丽雅高鹏纪亚萍
关键词:再生水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HYDRUS-1D多环芳烃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