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婧
- 作品数:22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可适应腿型的急诊外科用骨折病患临时固定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适应腿型的急诊外科用骨折病患临时固定装置,包括上支板,所述上支板的下方设置有下支板,且所述上支板的右后方安装有上连接板,并且所述上连接板上转动连接有调节丝杆;下连接板,安装在所述下支板的右后方,且所述下...
- 付婧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应用时机对脓毒性休克集束化治疗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应用时机对脓毒性休克集束化治疗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集束化治疗。根据CRRT应用时机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早期CRRT组和晚期CRRT组,每组42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数据(心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治疗前后的感染情况[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免疫功能(CD4^(+)、CD8^(+)、CD14^(+))、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并随访2组患者的28 d生存情况。结果早期CRRT组患者的心率低于晚期CRRT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晚期CR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RP、P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早期CRRT组低于晚期CR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D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早期CRRT组低于晚期CR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D4^(+)、CD14^(+)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早期CRRT组高于晚期CR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早期CRRT组低于晚期CR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早期CRRT组28 d累积生存率为83.33%(35/42),高于晚期CRRT组的64.29%(2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脓毒性休克集束化治疗患者而言,早期应用CRRT的临床效果优于晚期应用,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朱翔宇石岩付婧
- 关键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性休克集束化治疗血液净化疗效预后
- 利用压力-容量呼吸环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不同类型肺通气障碍进行监测的临床研究
- 2015年
- 目的: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不同类型的肺通气障碍在呼吸波形的压力-容量呼吸环(PV呼吸环)上特征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按预后不同将24例严重ARDS患者分为治愈组(n=16)和死亡组(n=8)。监测其P-V呼吸环整体波形及P-V呼吸环的低拐点和高拐点压力变化情况,并寻找ARDS不同类型肺通气障碍在呼吸波形上的特征性改变。结果:ARDS可发生限制性和(或)阻塞性肺通气障碍;治愈组和死亡组P-V呼吸环的低拐点和高拐点在气道压力大小和波形特征上有显著的不同改变,其改变幅度和大小与ARD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结论:根据ARDS病因不同可出现限制性、阻塞性、混合性通气障碍。利用呼吸波形P-V呼吸环对肺通气障碍进行监测,对ARDS肺通气障碍快速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杜叶平许艳付婧
-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V-A ECMO成功救治致死剂量非洛地平中毒1例
- 2025年
- 1例36岁男性服用约2050 mg非洛地平后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具体时间不详)。家属发现2 h后患者被送往急诊科就诊并入院。体温35.1℃,脉搏148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65/34 mmHg(1 mmHg=0.133 kPa)。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心脏超声、胸腹部CT等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药物中毒、急性中毒性心肌病、急性中毒性休克、急性Ⅱ型呼吸衰竭、急性中毒性脑病和急性肾衰竭。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有创辅助通气、升压、液体复苏,同时予以反复洗胃、灌肠清除毒物,间断多次予以血液灌流、持续肾脏替代疗法等治疗。入院2 h患者血液非洛地平血药浓度为1298μg/L。入院4 h患者出现心搏骤停。立即予以静脉到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救治。ECMO上机48 h后停用镇静药物,4 h后患者意识转清。上机第5天,患者心率72次/min,血压127/65 mmHg,非洛地平血药浓度降至2μg/L。患者生命体征明显较前好转,撤除ECMO支持治疗。入院治疗26 d后患者痊愈出院。
- 朱翔宇孙明月刘媛赵志坤姜萍潘薇薇王子钰张亚娟付婧杨海晨杜叶平张劲松石岩
- 关键词:非洛地平中毒体外膜肺氧合
- 超声引导下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在建立血管通路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在建立血管通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ICU建立右侧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患者90例,分为两组,A组45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平面外短轴穿刺技术进行置管,B组45例患者采用盲穿置管术.主要观察终点是穿刺总成功率,次要终点是: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针改道次数、皮肤穿刺平均次数、血管穿刺平均次数、血流感染发生率、导管位置错误发生的例数和比例、其他并发症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 plot分析两组患者30 d内无并发症的可能性.结果 A组总的成功率为96%,B组为80%.A组穿刺时间(74±69)s,B组(102±96)s,P<0.01.A组对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9%vs 0%(P<0.01).穿刺针改道次数,A组为(0.88±0.39),B组(1.15±0.76);皮肤穿刺平均次数,A组(1.12±0.38),B组(1.28±0.54),均P<0.01.血流感染发生率,A组0,B组为2%.导管位置错误发生比例,A组为3%,B组为1.5%,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其他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0,B组为2%.两组置管后30 d内无并发症的可能性A组为0.955,B组为0.642,P=0.003,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 B超引导下短轴穿刺时间短,成功率高,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付婧方月兰燕宪亮张媛媛
-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超声定位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严重创伤性肺损伤4例报道
- 2025年
-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创伤性肺损伤及创伤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2年10月于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接受ECMO治疗的4例严重创伤性肺损伤患者,回顾性分析ECMO实施的时机、流程、致死三因素的纠正、撤机、并发症、患者预后等,总结相关经验。结果4例患者均为重度ARDS,中位年龄为39.5岁,平均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为(38.75±13.57)分,均给予了全身性肝素抗凝,维持活化凝血时间(ACT)目标值为160~180 s。4例均成功脱离ECMO。其中3名幸存者的启动时间在2~3 d,对其随访了至少18个月,均获得了完全的神经功能恢复。1例撤除脱机成功但后期因感染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ECMO在精心挑选的创伤患者群体中安全且有效。创伤性肺损伤及创伤后重度ARDS患者(对常规治疗无效)可在伤后2~5 d内行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治疗,ECMO运行期间给予抗凝的出血风险是可以接受的,但创伤出血应在ECMO开始之前或与之同时用损伤控制手术(DCS)进行控制。
- 石岩刘玥辜冲杨海晨葛文汉赵志坤张萌冯路坤张先进张劲松付婧
- 关键词:创伤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体外膜肺氧合出血
-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创伤所致急性肺损伤效果观察
-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创伤所致急性肺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70例创伤所致急性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血必静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5),两组均维持原治疗方式不变,治疗组额外给予血必净注射液100ml加入生理盐水100...
- 梁战海石岩付婧杜叶平
-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注射液
- 文献传递
- 经皮旋转穿刺气管造口术在非正常体位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观察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 观察经皮旋转穿刺气管造口术(PDT)在非正常体位危重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48例具有气管切开适应证的非正常体位危重症患者并行PDT作为观察组(PDT组),同期48例行传统气管切开的非正常体位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OT组);PDT组在床边行PDT并置入气管套管,OT组采用传统的气管切开术置入气管套管.观察两组手术切口大小、出血量、操作时间以及患者生命体征和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PDT较传统的手术方法损伤小、操作方便、安全、快捷,对体位要求种高,出血量少(ml:3比10),操作时间短(min:5比15),对生命体征影响小(均P< 0.01);并发症发生率PDT组低于OT组,其中切口渗血(例)4比17、感染(例)2比11、皮下气肿(例)4比9、拔管后气管狭窄(例)2比7,切口溢痰、气管食管瘘、气胸、纵隔气肿PDT组为0,OT组分别为6、1、1、1例(均P< 0.01).结论 在危重患者处于非正常体位需行气管切开时,选择PDT方式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气管切开方法,有利于提高操作成功率,减少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 梁战海石岩付婧杜叶平
- 关键词:危重患者
- 平均血小板体积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变异系数预测脓毒症患者治疗30 d全因死亡的价值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的变异系数预测脓毒症患者治疗30 d全因死亡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确诊脓毒症患者共112例,根据治疗30 d生存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首先采用单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治疗30 d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最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PV-CV和NEU%-CV预测患者治疗30 d全因死亡的效能。结果存活组80例,死亡组32例。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入院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升高,机械通气率增加,MPV-CV和NEU%-CV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18分、SOFA评分≥8分、MPV-CV≥25%、NEU%-CV≥38%和机械通气是脓毒症患者治疗30 d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PV-CV%和NEU%-CV预测脓毒症患者治疗30 d全因死亡的AUC分别为0.821和0.839(P<0.05)。结论MPV-CV和NEU%-CV升高与脓毒症患者治疗30 d全因死亡有关,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作为临床评估短期生存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 李丹石岩杨海晨付婧葛文汉
- 关键词:平均血小板体积脓毒症全因死亡
- 一种防患者二次伤害的急诊科用机械式按压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患者二次伤害的急诊科用机械式按压装置,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固定有锁紧机构;伸缩气缸,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活动盒的上端面,所述伸缩气缸的底部连接有按压块;包括:驱动轴,活动贯穿于所述活动盒的内部,...
- 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