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明

作品数:25 被引量:162H指数:7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骨折
  • 7篇股骨
  • 6篇手术
  • 5篇失血
  • 4篇血量
  • 4篇失血量
  • 4篇老年
  • 3篇愈合
  • 3篇正电子
  • 3篇正电子发射
  • 3篇髓内
  • 3篇髓内钉
  • 3篇肿瘤
  • 3篇转子间
  • 3篇转子间骨折
  • 3篇髋臼
  • 3篇髋臼骨
  • 3篇髋臼骨折
  • 3篇围手术
  • 3篇围手术期

机构

  • 20篇济宁医学院
  • 8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济南市槐荫人...
  • 1篇遂宁市中心医...

作者

  • 24篇高明
  • 11篇王海滨
  • 5篇危杰
  • 5篇王军
  • 4篇贾存岭
  • 4篇张谷青
  • 4篇吴彬
  • 4篇贾代良
  • 4篇孟纯阳
  • 4篇王满宜
  • 3篇赵益峰
  • 3篇张清
  • 3篇牛晓辉
  • 3篇姜振
  • 3篇韩亮
  • 2篇刘巍峰
  • 2篇张钦明
  • 2篇陈月芹
  • 2篇张大学
  • 2篇程楠

传媒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济宁医学院学...
  • 2篇中华核医学与...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生命的化学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入路微创钳夹复位技术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被引量:20
2021年
目的探讨前入路微创钳夹复位技术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月,采用前入路微创钳夹复位技术治疗59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29例,女30例;年龄45~100岁,平均77.9岁。致伤原因:摔伤46例,交通事故伤6例,砸伤2例,高处坠落伤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4 d,平均3.8 d。骨折AO分型:31-A1型12例,31-A2型25例,31-A3型22例。结果骨折均达良好复位,骨折复位用时10~30 min,平均19 min。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7.6个月。其中,2例近骨折段旋前移位者术后内固定失效后,发生感染或坠积性肺炎死亡。6例逆转子骨折者内固定术后外侧壁出现再旋前、外展移位,但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其余患者骨折复位未丢失,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5.9个月。除2例死亡患者外,其余5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获优49例、良8例。结论前入路微创钳夹复位技术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简便有效、创伤小。对于与外侧壁移位有关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钳夹复位髓内钉固定后,外侧壁应予以加固,以免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
赵益峰姜振李涛徐重阳韩亮褚风龙吴彬高明王海滨
关键词:前入路微创技术
^(18)F-FDG PET/CT显像在不明原因腹膜增厚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腹膜增厚病因诊断中的价值及显像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108例腹膜增厚患者,检查前临床均未明确病因且未进行治疗。观察腹膜增厚形式、病变范围、器官病变、腹膜及器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CT值、有无腹水等。通过视觉分析及半定量分析法,结合临床及显像资料,对病因及原发灶做出诊断,比较PET/CT、PET、CT显像的诊断效能及恶性腹膜增厚与结核性腹膜增厚之间的区别。结果108例患者中,恶性肿瘤性病变90例,良性病变18例。PET/CT、PET、CT分别诊断出69、58、51例恶性腹膜病变原发灶,未准确诊断21、32、39例。PET/CT、PET、CT在腹膜增厚病因诊断中的敏感度分别为76.7%、64.4%、56.7%,特异度分别为72.2%、66.7%、83.3%,准确度分别为75.9%、64.8%、61.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2%、90.6%、94.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8.2%、27.3%、27.8%。90例恶性腹膜增厚的SUVmax(7.4±4.9)高于7例非结核性良性腹膜增厚(1.9±1.1;t=5.372,P=0.000),但与11例结核性腹膜增厚(6.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1,P=0.795)。恶性腹膜增厚与结核性腹膜增厚患者年龄(t=5.218,P=0.001)、腹膜增厚形式(χ^(2)=7.182,P=0.007)、有无其他器官病变(χ^(2)=9.395,P=0.002)、有无腹水(χ^(2)=3.947,P=0.047)、是否伴发热(χ^(2)=41.74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膜及器官SUVmax、CT值、腹膜病变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腹膜增厚病因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恶性腹膜增厚的SUVmax高于非结核性良性腹膜增厚,但与结核性腹膜增厚其他显像及临床特点存在差异。
党娜张谷青高建英孔钰高明
关键词:肿瘤结核
Test-Bolus技术联合斜率算法在颅脑CTA成像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探讨Test-Bolus技术联合斜率算法在颅脑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行颅脑CTA检查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CTA检查时采用Test-Bolus技术联合斜率算法,对照组采用Test-Bolus技术常规法,对2组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客观评价包括图像CT值、SNR和CNR。主观评价由2位高年资影像医师按5分法完成,2位医师主观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组间分析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试验组颈内动脉C4段、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后动脉P1段的CT值、SNR、CNR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窦汇的CT值、SNR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对比剂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图像的主观评分[(4.35±0.65)分]高于对照组[(3.88±1.09)分],图像的优秀率(90.0%)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P<0.05)。2位医师对试验组、对照组的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0.812,0.834;均P<0.001)。结论:在颅脑CTA成像中应用Test-Bolus技术联合斜率算法,在获得更高图像质量的同时可降低对比剂用量,减少患者对比剂肾病风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李佩高明王培洁王科鑫李娟赵娟陈月芹
关键词:图像质量
麻醉方式的选择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评估不同麻醉方式对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住院时间和相关费用的影响,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4月502例连续就诊于本院创伤骨科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资料完整409例。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全麻组(83例)和椎管内麻醉组(326例)。收集信息包括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入院及术后第1 d时血常规检查、围手术期输血量、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麻醉方式和住院期间并发症。采用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409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椎管内麻醉组术中失血量为(141.7±110.7)ml明显低于全麻组(242.0±235.1)ml(P=0.001)(P〈0.05)。同时椎管内麻醉组隐性失血量(P=0.001)和总失血量(P=0.001)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椎管内麻醉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变化分别为(23.8±16.5)g/L和(6.9±4.8)%。全麻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变化分别为(35.1±14.8)g/L和(10.5±4.1)%,明显高于椎管内麻醉组(P=0.001)(P〈0.05)。椎管内麻醉组输血费用明显低于全麻组(P=0.042)(P〈0.05),但两组之间麻醉费用(P=0.639)、手术费用(P=0.163)和总费用(P=0.067)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同全麻相比,椎管内麻醉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相关费用;麻醉方式的选择同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和住院费用无关。
王军危杰高明王满宜
关键词:失血量股骨转子间骨折
骶骨骨盆骨巨细胞瘤栓塞治疗CT评估的初步研究
高明张清刘巍峰牛晓辉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的止血与抗凝被引量:7
2020年
背景:目前世界上尚无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平衡止血和抗凝的共识及指南。将氨甲环酸与利伐沙班联合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止血与抗凝管理的相关文献较少。目的:观察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出血、输血及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纳入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计划行股骨防旋髓内钉手术治疗,所有入组的患者给予利伐沙班10 mg/d抗凝,直至手术前24 h。患者分2组,试验组30例术中静脉滴入1.0 g氨甲环酸,对照组例静脉滴入相同体积的葡萄糖溶液。收集两组手术失血量、输血及出院前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的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院前静脉血栓形成无显著差异;②试验组中3例患者接受了输血,对照组7例患者接受了输血;③结果证实,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不仅可以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术期失血,而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高肇篷高明姜振张钦明贾代良王海滨
关键词:氨甲环酸利伐沙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止血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分析被引量:35
2015年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老年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及其不同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失血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2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3例,女75例;平均年龄为80.5岁.根据骨折类型不同分为两组:股骨颈骨折组7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组57例.根据Gross方程计算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比较股骨颈骨折组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患者的术前隐性失血量,以及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固定术、半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4种术式的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总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结果 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平均为(213.0±65.3) mL,显著高于股骨颈骨折组患者[(138.4±51.4)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手术方式的显性失血量比较: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颈骨折半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固定术,术后隐性失血量、总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比较: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股骨颈骨折半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固定术,除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的总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临床医生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应有全面认识,特别是对术前和术后的隐性失血应予以足够重视.
危杰王军高明王满宜
关键词:髋骨折隐性失血
移位程度及手术方式对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的移位程度及手术方式对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3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资料,男58例,女72例;年龄18-91岁,平均(71.1±12.9)岁。根据骨折移位程度(Garden分型)将患者分为两组:GardenⅠ-Ⅱ型组46例,GardenⅢ-Ⅳ型组84例,比较两组病例的术前隐性失血量;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四组:GardenⅠ-Ⅱ型空心螺钉固定组34例、GardenⅠ-Ⅱ型关节置换组12例、GardenⅢ-Ⅳ型空心螺钉固定组15例、GardenⅢ—Ⅳ型关节置换组69例,比较四组病例围手术期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总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结果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组术前隐性失血量高于GardenⅠ-Ⅱ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7,P=0.001)。半髋关节置换组(GardenⅠ-Ⅱ型关节置换组及GardenⅢ—Ⅳ型关节置换组,81例)的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总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分别为(402.1±36.8)ml、(641.3±53.2)ml、(880.7±61.7)ml、(1246.1±76.7)ml,均高于空心螺钉固定组(GardenⅠ-Ⅱ型空心螺钉固定组及GardenⅢ—Ⅳ型空心螺钉固定组,49例)的(45.8±34.9)ml、(301.9±50.6)ml、(436.6±58.6)ml、(478.5±72.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前隐性失血量与骨折移位程度有关,骨折移位程度越大术前隐性失血量越多;而围手术期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总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与手术方式有关,接受关节置换病例的失血量明显增多。
高明王海滨王军危杰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6
2015年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髋部骨折作为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率也随之升高.为了避免老年患者因长期卧床所带来的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治疗已获得大多数骨科医生的认可.
王军高明危杰王满宜
关键词: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老龄化社会长期卧床
去甲基化酶LSD1调控自噬的研究进展
2022年
自噬是受到精密调控的细胞自我更新过程,表观遗传调控是自噬的重要调控机制。作为常见的表观遗传调控酶,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是生物治疗的靶点与研究热点。LSD1在转录水平与翻译后修饰水平对自噬相关分子的调控,在炎症转归、肿瘤进展、细胞存亡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综述LSD1调控自噬的机制对于探索疾病治疗的新靶点并丰富疾病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时迎旭周永宋富强王海滨高明
关键词:表观遗传调控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