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猛
- 作品数:17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腔镜下腰疝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 2023年
- 腰疝(Lumbar Hernia, LH)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疾病,但是随着中国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在临床上也逐步受到了重视。其诊断方法主要有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临床上可根据其解剖学特点分为三种类型。腹腔镜下腰疝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疝环口的关闭以及补片的加固。其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疼痛、血清肿以及感觉不适等。本文就腰疝的诊断、腹腔镜技术在腰疝中的应用及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综述。
- 程振东王守奇张国卫李金凤张天明靳猛
- 关键词:腹腔镜腰疝
- 内镜下Sublay修补术在腹壁疝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5年
- 腹壁疝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腹壁疝两种,前者包括脐疝、白线疝、半月线疝和腰疝,后者指切口疝。通常认为腹壁疝即使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也应该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腹壁疝的唯一有效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开放Sublay、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术、小切口开放Sublay手术/内镜小切口开放Sublay手术、腹腔镜经腹膜前修补术、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增强视野全腹膜外修补术、经腹腔部分腹膜外修补术。近几年内镜下Sublay修补术(endoscopic sublay repair,ESR)开始被广泛使用,ESR从操作途径上分为经腹Sublay修补术和全腹膜外Sublay修补术两种,它们分别由腹腔镜经腹膜前修补术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演化而来,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来验证,该文回顾了ESR治疗腹壁疝的有关文献,并讨论了ESR在治疗腹壁疝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ESR的可行性和它的优越性。
- 张天明程振东靳猛
- 关键词:腹壁疝腹腔镜
- 疝与腹壁外科修补材料的现状与展望
- 2023年
- 通过对比不同疝与腹壁外科修补材料性能的分析及对比,为临床医师个体化治疗选择最优补片提供参考及依据。 方法 对国内外各种疝与腹壁疾病修补材料应用的文献复习并进行综述。结果 在不可吸收合成补片中,聚丙烯(PP)的大网孔轻质补片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是复合补片不可或缺的支撑材料;可吸收材料补片及生物补片在污染腹壁缺损的治疗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复合补片是以聚丙烯为基础,将防黏连金属液、抗菌素薄膜、膨化聚四氟乙烯、生物可吸收涂层及可吸收材料等通过涂层、纳米仿生等不同的技术加工与聚丙烯补片复合,到达最大益于顺应腹壁组织的修复。结论 各种补片都有各自优缺点,目前还没有一种补片是理想完美补片,临床治疗还必须个体化。
- 王守奇靳猛张国卫张树彬程振东
- 关键词:复合补片
-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7年
-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在临床上又被称为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IV型,是一种罕见遗传性疾病。先天性无痛无汗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痛觉丧失,温度感觉减低或者丧失,全身无汗,皮肤干燥、发热症状。本文主要介绍了先天性无痛无汗症的发病机制、主要症状、诊断方法以及相关的治疗措施,并对近年来关于先天性无痛无汗症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刘世祺吴琳张保贵靳猛郭东立
- 关键词: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发病机制临床症状
- 微小RNA在动脉硬化闭塞症诊疗前景中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常见的外周动脉疾病,作为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使其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由于缺乏早期预测性指标以及治疗手段的局限性,部分患者因为肢体缺血坏死被迫截肢。微小RNA(miRNA)是一组内源性非编码RNA,能够与目标信使RNA(mRNA)上的特定序列结合,从而在转录后调节基因表达,其在表观遗传和动脉硬化的一系列过程中(从危险因素到斑块形成、进展和破裂)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有望成为ASO早期诊断的预测性指标。因此,本综述对miRNA在ASO中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总结。
- 王守奇程振东张国卫刘础涛李金凤张天明靳猛
- 关键词:微小RNA动脉硬化闭塞症
- 腹腔镜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血清肿的预防及治疗分析
- 2023年
- 随着外科腔镜技术及修补材料的进一步发展,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趋于成熟,然而不论手术入路如何选择,术后血清肿仍然是其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如何降低血清肿的发生率以及对于血清肿的治疗方面成为近些年临床医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就血清肿的致病原因和围手术期的处理作一综述。
- 程振东张国卫王守奇李金凤张天明靳猛
- 关键词:腹腔镜腹股沟疝疝修补术
- EBVaGC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及其微血管、微淋巴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 2014年
- 目的检测EB病毒相关性胃癌(EBVaGC)的阳性率及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探讨EBVaGC微血管生成、微淋巴管生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EBV编码小RNA1,从60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筛选出EB病毒相关性胃癌组织标本,对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MP1、BHRF1、VEGF-C、LYVE-1和CD34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在600例胃癌标本中EBVaGC的阳性率为5.0%,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发现EBVaGC与性别、病理类型、发生部位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无关(P>0.05)。在30例EBVaGC标本中LMP1呈低表达,与性别、分期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BHRF1、VEGF-C高表达,均与TNM分期和周围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关系(P<0.05);EBVaGC中MVD与性别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与TNM分期显著有关(P<0.05);MLVD与TNM分期和周围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BHRF1的表达与MVD无显著关系,而与MLVD有明显差异(P<0.05)。VEGF-C阳性表达的19例EBVaGC组织中,MVD和MLVD均明显高于阴性组,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VaGC与性别、病理类型、发生部位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年龄无关。EBVaGC中LMP1的表达率低,BHRF1的表达率高,可能与EBVaGC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可能参与EBVaGC的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生成,其高表达间接促进肿瘤细胞沿新生的淋巴管迁徙和转移。
- 张志新崔凯李胜张伟靳猛王爱亮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微血管生成微淋巴管生成
-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比较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优缺点和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分析我院消化外科收治的114例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分为开腹式组和腹腔镜组。其中开腹式组51例,腹腔镜组6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组中有1例患者中转开腹,未发生电灼伤、脏器损伤等手术并发症。腹腔镜组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显著少于开腹式手术,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式手术时间较短,住院费用略少,但与腹腔镜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与开腹式手术相比有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感染率小等优点。
- 靳猛
-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
- 十二指肠旁疝一例诊治体会被引量:2
- 2013年
- 患者男,33岁,因“反复左上腹胀痛不适半年余,加重伴恶心、呕吐5d”于2011年9月25日入院。半年来患者反复左上腹部胀痛不适,阵发性,饱食后及夜间明显,10~15d发作1次,发病后患者进食明显减少,肛门有排气排便,每次持续2—10h不等,可自行缓解,严重时曾到当地诊所就诊,给予补液、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症状可缓解。
- 靳猛王爱亮屈苗苗
- 关键词:十二指肠旁疝诊治上腹部胀痛上腹胀痛排气排便药物治疗
- 胃癌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112例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反转录PCR、Western-blot检测HMGB1的表达、定量,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MGB1阳性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反转录PCR、Western-blot显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P<0.01),HMGB1过度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的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结论 HMGB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推测其过表达可能与胃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 姜飚靳猛张伟李强
- 关键词:HMGB1胃癌临床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