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BIG中和HBsAg能力的体外与新生儿体内试验研究
- 2011年
- 目的观察HBIG中和HBsAg的体外与新生儿体内能力,提高出生HBsAg阳性新生儿的治愈率。方法体外测试HBIG中和HBsAg的能力。观察42例出生静脉血HBsAg阴性新生儿使用HBIG 200 IU第4~7天体内的抗-HBs量。将出生HBsAg阳性新生儿分为HBsAg≤40 ng组(Ⅰ组)46例,〉40 ng组(Ⅱ组)17例。比较不同感染量体内HBIG中和HBsAg的能力。结果使用200 IU HBIG 4~7 d后在新生儿体内平均抗-HBs量为226.4 IU。体外试验1 IU HBIG中和HBsAg 42 ng。新生儿体内1 IU HBIG中和HBsAg:Ⅰ组2.04 ng,Ⅱ组1.87 ng。体内外中和能力相差20.5~22.4倍。结论体内外HBIG中和HBsAg能力存在差异,提示新生儿感染HBsAg在组织与血液中分布可能不同。
- 张平李顺天尤炜陈静
-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表面抗原
- 肝卟啉病误诊一例
- 2003年
- 张平于万友陈静
- 关键词:病例报告误诊
- HBV感染者所产新生儿分型免疫研究
- 目的 HBV感染孕妇所产新生儿宫内从母体获得的HBV标志物和HBVDNA程度分型,以便有效的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方法将825例HBV感染孕妇所产新生儿831例产后2h内取其静脉血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根据不同的获得HB...
- 张平朱理珉张玉荣李伟陈静郝金玉国心
- 关键词: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
- 文献传递
- 头孢唑啉为主短程策略预防剖宫产手术感染依从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提高以头孢唑啉为主短程策略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实施情况。方法制定有循证基础的以一代头孢菌素为主短程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2009年9月~2011年8月对某院妇产科全部剖宫产病例进行前瞻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并每月对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反馈。自2010年3月~2010年8月进行干预。结果干预前、干预中、干预后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抗菌药物使用对《指南》的依从率逐步提高,分别为20.80%,63.34%,90.91%,P<0.001;手术部位感染分别为0.73%(2/274),1.06%(3/284),0.00%(0/550),P<0.01;抗菌药物费用下降,分别为83.36(48.6,145.80),6.30(2.10,72.90),2.10(2.10,6.30)元,P<0.001。结论对短程应用以头孢唑啉为主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指南的依从性在干预下明显提高,安全经济。
- 郝金玉宁淑敏臧凤英张玉荣郝晶陈静郭朝辉高斌
- 关键词:头孢唑啉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依从性
- HBV感染者所产新生儿分型免疫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在宫内从母体获得的HBV标志物和HBVDNA程度分型临床意义,旨在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方法:检测HBV感染孕妇分娩的831例新生儿产后2h内静脉血中乙肝病毒标志物,根据获得的不同HBV标志物和HBVDNA状态分为5型,各型进行不同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免疫,于产后7~8个月龄时复查。分型免疫组665例,对照组166例。结果:分型免疫组7~8个月复查新生儿HBV感染情况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型免疫效果优于一般免疫效果,可进一步降低HBV感染者分娩的新生儿的感染率。
- 张平朱理珉张玉荣李伟陈静郝金玉国心
- 关键词:HBV感染新生儿HBV标志物分娩
- 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国内文献荟萃分析被引量:26
- 2009年
- 目的 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策略对控制其手术部位感染和子宫内膜炎的影响。方法检索相关医学文献数据库,对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收集、筛选、评价并提取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荟萃分析表明,首剂术前0.5~2h或钳夹脐带后给予短期抗菌药物较术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OR=0.34,95%CI为0.24~0.48,P%0.05)和产后病率(OR:0.40,95%CI为0.32~0.48,P%0.05)的效果显著;对上述2种用药策略效果差异无论是在预防单纯选择性剖宫产术(OR=0.45,95%CI为0.11~1.83,P〉0.05)或是在选择/非选择性剖宫产术(OR=0.55,95%CI为0.16~1.96,P〉0.05)术后子宫内膜炎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推荐术前0.5~2h或钳夹脐带后短期使用抗菌药物作为预防剖宫产手术相关感染的一项策略。
- 高斌陈静宋诗铎曹武奎
- 关键词:剖宫产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手术部位感染循证医学
- 妊娠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和药物治疗进展(综述)
- 2013年
- 妊娠糖尿病(GDM)是在妊娠过程中首次发生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GDM筛查和诊断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围产儿预后。妊娠期间血糖水平对母体、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治疗妊娠糖尿病的药物要能有效控制血糖、对胎儿影响小、低血糖事件少及患者依从性好。目前治疗妊娠糖尿病的药物仍以胰岛素为主,但部分口服降糖药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现就妊娠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和药物治疗进展进行概述。
- 陈静
-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药物治疗
- γ-干扰素治疗36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乙肝病毒的感染来源了解免疫耐受情况 ,对36例有乙肝家族史的慢性乙肝用γ_干扰素治疗3个月 ,并与未经γ_干扰素治疗的38例作同期对照。结果 :观察组病人血清透明质酸 (HA)、层粘连蛋白 (LN)、四型胶原 (IV_C)、前三胶元 (PcIII)的降低明显有效 ,而且在HBeAg和HBV_DNA阴转及水平减低、A/G比值改善率、减轻门静脉扩张程度、治疗后病情稳定方面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免疫耐受程度高的慢性乙型肝炎首先应考虑抗纤维化治疗 ,γ -干扰素是最有前途的抗纤维化药物之一。
- 张平李伟张玉荣陈静
- 关键词:Γ-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
- 传染性与分娩方式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孕妇不同传染性与分娩方式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将409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同时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新生儿出生1小时内检测股静脉血,HBsAg阳性和(或)HBVDNA阳性为宫内感染。结果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两组感染率分别为17.5%和7.2%,两组比较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其中HBeAg阴性组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的感染率分别为14.7%和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HBV感染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母亲,HBeAg阴性组剖宫产分娩新生儿感染率低于阴道分娩。
- 陈静张平
- 关键词:传染性分娩方式乙型肝炎病毒
- 24.HBV感染者所产新生儿分型免疫研究
- 目的 HBV感染孕妇所产新生儿宫内从母体获得的HBV标志物和HBVDNA程度分型,以便有效的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方法 将825例HBV感染孕妇所产新生儿831例产后2h内取其静脉血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根据不同的获得H...
- 张平朱理珉张玉荣李伟陈静郝金玉国心
- 关键词:母婴传播乙肝免疫球蛋白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