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芳
-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分割方式对大鼠全脑照射后脑损伤程度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应用生物效应剂量相同的不同分割方式对大鼠全脑照射后,比较大鼠各期脑损伤程度。方法将1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次大剂量组、多次中等剂量组及常规分割组。于照射后1 d取大鼠尾静脉血测单细胞凝胶电泳,每两周称体质量,采用Mickley检查方法和评分系统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观察大鼠照射部位脱毛情况及皮肤反应情况。于照射后1 d,1周,1、3、6月测脑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值,并于观察点取大脑病理标本,观察神经细胞病理改变。结果照射过程中各组体质量无统计学差异,也无身体旋转反射等异常神经系统体征。大鼠全脑照射可引起周围血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单次大剂量组DNA损伤程度明显重于多次中等剂量组,常规分割组损伤程度最轻。全脑照射后1 d脑组织中MDA开始升高,其中单次大剂量组最高,常规分割组最低。照射后3月,各组MDA值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以脑水肿表现为主,晚期损伤程度光学显微镜下无明显区别。结论生物学剂量相同的不同分割方式全脑照射后,早期单次大剂量照射后脑组织反应重于多次中等剂量照射,常规分割照射反应最轻。晚期反应程度无明显差异。
- 陈艳芳高汉晶李小东曹永珍
- 关键词:放射性脑损伤全脑照射单细胞凝胶电泳丙二醛
- 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剂量学优化研究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 通过实施放射剂量学优化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提高125I粒子植入治疗NSCLC的增益比.方法 经临床、支气管镜、影像学诊断及病理检查证实的NSCLC患者246例,其中男158例,女88例,平均年龄61.7岁;分别采用CT、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纤维支气管镜(FFB)进行靶区定位;应用TPS制定方案并优化,以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等评估TPS;影像引导125I粒子植入,并进行实时位置验证、植入后剂量学验证、疗效判定和随访.结果 CT引导植入组的137例中129例植入粒子数与TPS计划粒子数及分布一致,符合率达94.16% (129/137);早期和晚期放射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41%(17/137)%和2.19%(3/137);匹配周缘剂量(MPD)最高达92.1 Gy,PTV外危及器官(心、肺及脊髓)的平均照射剂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织耐受剂量,局部控制总有效率为91.97%(126/137),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1.24%(125/137)和50.36% (69/137);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引导植入组和FFB引导植入组的局部控制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32/35)和77.27%(51/66),1年生存率分别为88.57%(31/35)和80.30% (53/66);未发现放射性肺炎或肺纤维化.结论 适当采用生物靶区定位和规范实施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提高影像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增益比的保证,能够为无法耐受手术、根治放疗或全身化疗的NSCLC患者提供一种有效且低损的疗法.
- 李小东张遵城郑广钧郭永涛陈艳芳郭妍妍王平常津
- 关键词:近距离放射疗法碘放射性同位素
- r-HuEPO对放射性脑损伤的防护作用
- 2012年
- 【目的】探讨重组体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放射性脑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随机分组动物,每组均予单次14.5Gy全脑照射,不同的组给予不同剂量的r-HuEPO,通过丙二醛(MDA)和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来观察r-HuEPO的防护作用。【结果】r-HuEPO可减少受照射后大鼠脑组织MDA含量及循环血中淋巴细胞的DNA损伤情况。【结论】在实验观察的时间范围内,高剂量的r-HuEPO对放射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 高汉晶陈艳芳
- 关键词:R-HUEPO丙二醛单细胞凝胶电泳
- 电离辐射致线粒体DNA 4977bp缺失与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经X线照射后线粒体DNA 4 977bp缺失率与存活分数的潜在关系。方法选用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人食管癌细胞系(EC-9706细胞)和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细胞)4种肿瘤细胞系,经0Gy到8Gy X线照射后,采用克隆形成法测得存活分数,巢式PCR法检测线粒体DNA 4 977bp缺失率。结果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是Hela细胞、HepG2细胞、EC-9706细胞和PC-3细胞。Hela细胞经1Gy X线照射后,HepG2细胞、EC-9706细胞和PC-3细胞经2Gy X线照射后均检测到线粒体DNA 4 977bp缺失。1Gy X线照射后,4种细胞线粒体DNA 4977bp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Gy X线照射后,Hela细胞线粒体DNA 4 977bp缺失率高于其余3种细胞(P<0.01);4Gy和8Gy X线照射后,Hela细胞线粒体DNA 4 977bp缺失率高于其余3种细胞(P<0.05),HepG2细胞和EC-9706细胞线粒体DNA 4 977bp缺失率高于PC-3细胞(P<0.01)。Hela细胞、HepG2细胞和EC-9706细胞的存活分数和缺失率之间呈负相关(r=―0.951,P<0.05;r=―0.976,P<0.01;r=―0.986,P<0.01)。结论线粒体DNA 4 977bp缺失可能是一个反映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生物标记。
- 荣庆林刘莉王芹刘强陈艳芳姜文华李小东
- 关键词:巢式PCR辐射耐受性
- pT1~2N1M0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
- 2025年
- 目的探讨pT1~2N1M0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相关临床预测模型,旨在为后续的预后预测和个体化治疗特别是放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及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pT1~2N1M0期乳腺癌患者542例,根据术后随访是否发生局部区域复发进行分组。然后进行pT1~2N1M0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分析。最后进行pT1~2N1M0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预测效能分析。结果542例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60.0(1.0~80.0)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生局部区域复发40例,中位局部区域复发时间为35.0(4.0~80.0)个月,局部区域复发率为7.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灶位置、T分期、腋窝阳性淋巴结数量、激素受体状态及辅助放射治疗靶区均可能与pT1~2N1M0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灶位置、T分期、腋窝阳性淋巴结数量、激素受体状态及辅助放射治疗靶区均是pT1~2N1M0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该列线图模型的C指数为0.842。采用Bootstrap重抽样技术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历经1000次迭代,绘制校准曲线,其平均绝对误差维持在0.017的水平。进一步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利用列线图预测模型,对患者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情况进行预测,得出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在同样医院就诊的200例T1~2N1M0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数据实施列线图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维持在0.021的水平。进一步通过ROC曲线分析,利用列
- 高汉晶杨丽闫争陈艳芳
-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放疗
- 放射性肠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5年
- 全世界每年大概有300 000多病人接受盆腔放射治疗[1]。尽管放射治疗技术在不断提高,不良反应仍然很常见。宫颈,子宫,直肠癌放疗后发生膀胱和直肠并发症的几率大概是5%~15%[2]。放射治疗在根治老年局限期前列腺癌方面应用也很广泛,多个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提高放疗剂量对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肠道毒性的风险性[3-4]。
- 陈艳芳曹永珍
- 关键词:放射性肠炎直肠出血放疗剂量肛门直肠肠道功能
- 放射性脑损伤和脑肿瘤复发的鉴别诊断被引量:1
- 2006年
- 放射性脑损伤是放射治疗的严重的并发症,其与脑肿瘤复发的鉴别诊断非常困难,目前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核磁共振弥散加权像、磁共振波谱、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等被认为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最终确诊依赖标本的组织学检查。
- 陈艳芳杨天恩曹永珍
- 关键词:脑损伤放射性脑肿瘤肿瘤复发
-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和血清白蛋白对一线接受多西他赛治疗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预后影响
- 2022年
- 目的评估治疗前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和血清白蛋白对一线接受多西他赛治疗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20年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一线多西他赛化疗的168例患者CRPC患者资料。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差异。亚组分析治疗前SII、血清白蛋白等参数与生存期关系。Cox模型评估预后因素。结果低SII组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期明显长于高SII组患者(42个月∶27个月,HR=2.296,95%CI为1.400~3.766,P=0.001;19个月∶13个月,HR=1.808,95%CI为1.284~2.546,P=0.001);正常白蛋白组患者的中位OS期明显好于低白蛋白组患者(42个月∶25个月,HR=0.420,95%CI为0.257~0.686,P<0.001)。预后因素分析中SII(HR=2.183,95%CI为1.312~3.630,P=0.003)和白蛋白(HR=0.497,95%CI为0.299~0.824,P=0.007)均是影响OS的独立因素,SII(HR=1.884,95%CI为1.332~2.666,P<0.001)亦是PFS的独立因素。2个参数均异常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至少有1个参数正常患者(P<0.001)。结论治疗前SII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是一线接收多西他赛治疗的CRPC患者OS、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联合SII和血清白蛋白有助于识别预后不良风险高患者并进行合理治疗决策。
- 满亚楠陈艳芳
- 关键词:白蛋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