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地区2003年至2023年儿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特征
- 2025年
-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儿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的血清群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03年1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因流脑住院的患儿,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结果、菌株分型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结果共收治77例流脑患儿,其中男50例(64.94%),女27例(35.06%)。年龄为24(8,60)月龄,其中0~5月龄者16例(20.78%),6~11月龄者9例(11.69%),12~35月龄者21例(27.27%),3~5岁者16例(20.78%),6~11岁者13例(16.89%),12岁者2例(2.60%)。春季病例数最多,为36例(46.75%),其次为冬季25例(32.47%)。33例(42.86%)患儿接种过流脑疫苗。77例(100.00%)患儿发生发热,58例(75.32%)可见皮肤瘀点、瘀斑,56例(72.73%)伴呕吐,12例(15.58%)伴呼吸道症状,17例(22.08%)惊厥,24例(31.17%)有意识障碍,38例(49.35%)休克,13例(16.88%)出现循环衰竭,7例(9.09%)出现呼吸衰竭。77例患儿中,普通型57例(74.03%),暴发型20例(25.97%),死亡7例(9.09%)。55例(71.43%)患儿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皮肤瘀点和脑脊液涂片阳性率分别为23.26%(10/43)、19.44%(14/72),脑脊液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6.51%(23/63)、31.51%(23/73),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阳性率为79.17%(38/48)。38株菌株血清分群明确,包括B群18例(47.37%)、C群14例(36.84%)、A群5例(13.16%)和Y群1例(2.63%)。29例Nm菌株行药物敏感试验,检出青霉素耐药1株(3.45%),头孢噻肟耐药2株(6.90%),环丙沙星耐药21株(72.41%),磺胺甲唑/甲氧苄啶耐药25株(86.21%),所有菌株对头孢曲松、阿奇霉素、美罗培南、利福平、氯霉素、米诺环素敏感。结论上海地区儿童流脑呈低流行态势,婴幼儿病例占比高。脑膜炎奈瑟菌对青霉素敏感性有所降低,对头孢曲松依然保持敏感,推荐头孢曲松为一线抗菌药物。流行的血清群依次为B群、C群、A群和Y群。建议进行免疫规划调整,尽早接�
- 葛艳玲曾玫姚玮蕾陈明亮王中林
-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奈瑟球菌脑膜炎球菌疫苗
- 腹膜透析患者细菌性腹膜炎继发黄曲霉感染1例
- 2024年
- 曲霉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侵袭性曲霉菌病、慢性肺曲霉菌病、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亦可引起皮肤、骨骼等部位感染及曲霉毒素中毒。曲霉引起的腹膜炎相对少见,但其严重程度和病死率相对较高,它与腹膜透析患者的高死亡率和发病率相关。目前,国内尚未见由黄曲霉引起腹膜炎的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腹膜透析患者细菌性腹膜炎继发黄曲霉感染的病例,通过菌种的精准鉴定以及准确的药敏试验结果,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本病例报道旨在加深对黄曲霉的认识,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检测和有效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 王强江月饶桂华赵芳陈明亮
- 关键词:黄曲霉腹膜透析腹膜炎药敏试验
- 志贺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phoq/phop和envz/ompr作为药靶的研究
- 志贺菌(shigella)是一类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于19世纪末被公认为菌痢或志贺氏痢疾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侵入结肠粘膜,由于细菌数少至10个即可致病,因此严重威胁着卫生条件不良的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
- 陈明亮
- 关键词:志贺菌生物信息学分析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2021-2024年上海市某三级医院脓毒症患者分离菌的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对上海市某三级医院脓毒症患者的分离菌进行鉴定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纳入2021年7月—2024年10月上海市某三级医院临床诊断为脓毒症且进行细菌培养的患者439例,分析微生物培养结果,对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组间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脓毒症患者临床样本的微生物培养阳性率为49.0%(215/439)。血液样本的病原菌阳性率为24.1%(93/386),分离培养出100株菌,革兰阴性菌57株(57.0%),分离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肺泡灌洗液的病原菌阳性率为84.1%(37/44),以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尿液样本的病原菌阳性率为35.6%(127/357),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屎肠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均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46.8%(29/62)~97.0%(32/33)],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80.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为41.8%(28/67)~66.0%(31/47)。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约为38.1%(24/63)~40.3%(25/62),且肺泡灌洗液来源的菌株均比血液和尿液来源菌株呈现出更高的耐药率,且大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培养阳性率接近50.0%,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种主要病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率。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较高,且不同来源菌株的耐药率差异较大,临床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需慎重。
- 吕攀攀饶桂华王强江月赵芳陈明亮
- 关键词:脓毒症细菌耐药性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
- 液滴数字PCR在临床诊断血流感染中的应用评估
- 2024年
- 血流感染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全球每年的死亡病例数可达800万,精准及时的病原学诊断至关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液滴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roplet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dPCR)在诊断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作为一项前瞻性研究,本文于2021-2023年收集了55例疑似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浆,将液滴数字PCR检测(3 h左右)与传统的血培养(blood culture,BC)(最快约48 h)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ddPCR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较高,分别达到69.2%和90%,阳性率为70%,显著高于血培养。在ddPCR+/BC+组中,ddPCR检测出的病原菌的基因拷贝数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的指标值呈同步变化趋势;但ddPCR阳性与血浆中的炎性因子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的指标值没有显著相关性。本文通过药敏试验发现了6株碳青霉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通过ddPCR从相应标本中均检测出丝氨酸酶(bla KPC)或者金属酶(bla NDM和bla IMP);分离出的3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标本亦全部检测出mecA基因,ddPCR还从未培养出细菌的9份标本中检出了耐药基因。本研究证实ddPCR能够快速检测病原体,可作为传统血培养的附加补充,结合临床患者的症状分析,可以快速诊断可疑的血流感染病例,对耐药基因的检测亦有潜在的优势。
- 王强仝欢饶桂华赵芳姜丽静陈明亮
- 关键词:血流感染血培养炎性指标耐药基因
- 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版)被引量:42
- 2024年
- 百日咳再现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018—2022年我国国内百日咳报告发病率接近20世纪80年代末的报告水平。实际上,我国的百日咳发病率被严重低估,主要因为国内尚未全面建立百日咳主动监测工作,不典型百日咳病例在临床上容易被漏诊,许多医疗机构未开展百日咳的实验室诊断;同时,我国还面临百日咳鲍特菌对一线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高度耐药的临床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我国百日咳病例的临床诊疗、监测和防控工作,由感染病学、流行病学、免疫规划及指南方法学专家组成指南制订小组,从实践角度提出有关百日咳诊断、治疗、预防,尤其是疫苗免疫策略的12个临床问题,经过研究问题构建、证据检索和综合、证据评价以及证据到推荐意见讨论,制订推荐意见和实施建议,为从事百日咳诊疗和防控的临床医师、微生物实验室专业人员、医院感染控制专业人员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从事传染病防控和免疫规划的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儿科感染学组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儿科专委会感染组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方法学专委会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曾玫邵祝军张文宏夏君蔡洁皓陈明亮冯天行姚开虎
- 关键词:百日咳疫苗接种
- 喹诺酮耐药甲型副伤寒沙门菌ST129型血流感染一例
- 2025年
- 患者,女,28岁,2024年7月17—23日出现腹泻症状,2~3次/d,性状稀糊,7月21日曾自行购买蒙脱石散服用、并自觉症状缓解,随即每天外出就餐或食用外卖。直至8月2日突然在家中无明显诱因体温升高(最高39.9℃),伴畏寒、寒战,无其他感冒症状与肌肉酸痛等,自行服用退热药物。
- 王强饶桂华赵芳赵步芳江月周毅彬许学斌陈明亮
- 关键词:沙门菌属血流感染药敏试验基因组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分析
- 2024年
- 目的统计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和耐药率变化。方法比较2017—2019年(疫情前)和2020—2022年(疫情后)两个阶段6种细菌的耐药性变化。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结果较疫情前,疫情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升高(40.1%对27.9%,P<0.01),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降低(1.9%对3.1%,P<0.05),其他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疫情暴发前后,多重耐药菌均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样本(78.4%对78.5%)。疫情后ICU多重耐药菌总检出率明显高于疫情前(53.1%对35.5%,P<0.01)。较疫情前,疫情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下降(3.5%对15.7%,P<0.01),粪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降低,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降低(39.2%对50.1%,P<0.01),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降低(1.2%对2.7%,P<0.01)。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基本保持稳定,疫情暴发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明显下降,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下降趋势,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和耐药率显著增加,仍需加强院感防控管理,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 饶桂华王强赵芳陈明亮
-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耐药性监测药物敏感性试验
- COVID-19疫情后上海市某三级医院呼吸道感染病例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COVID-19疫情结束后,上海市闵行区单中心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FluA)和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FluB)的流行状况及人口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4月至2024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因呼吸道感染而行Mp、RSV、FluA和FluB检测的数据,分析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组人群病原体感染的差异。结果39103份因呼吸道感染而同时行4种病原体检测的患者样本被纳入本文分析。4种病原体总检出率为44.7%(17490/39103),其中Mp为25.2%、FluA为13.1%、FluB为10.9%、RSV为1.5%,混合感染率为5.9%,以Mp和FluA联合感染为主。Mp在14岁以下患者中检出率>38%,随着年龄的增长检出率逐渐下降。在儿童组(≤14岁)中,FluA和FluB在7~14岁组(FluA:16.5%;FluB:10.4%)的检出率均最高;在成人组(≥15岁)中,FluA和FluB分别为在15~24岁组(12.5%)和35~44岁组(15.9%)的检出率最高。不同月份的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种病原体总例数和总检出率于2023年9月后呈现增长态势(P<0.001)。结论COVID-19疫情结束后,上海市闵行区单中心Mp感染出现异常增长,与流感病毒一起成为本地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应针对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指导临床诊疗。
- 吕攀攀陈明亮赵缜
-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流行病学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25年
-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基利普(Killip)分级、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precursor,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的相关性,为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312例AMI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收治的20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外周血12项细胞因子(IL-5、IFN-α、IFN-γ、IL-10、IL-12p70、IL-17、IL-1β、IL-2、IL-4、IL-6、IL-8和TNF-α)的浓度,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cTnⅠ和CK-MB,比较两组患者细胞因子的水平,分析其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Ⅰ及CK-MB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细胞因子对AMI的预测效能。结果 AMI组和对照组之间除年龄外其他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AMI组IL-6、IL-8和TNF-α表达水平皆高于对照组(P均<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L-6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Ⅰ及CK-MB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0.01)。ROC分析显示,IL-6水平对AMI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AUC=0.882 9,P<0.01)。结论 IL-6在AMI患者中表达明显升高,且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Ⅰ及CKMB呈正相关,提示IL-6可能作为评估AMI严重程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房杰饶桂华宋剑峰陈明亮
- 关键词:细胞因子IL-6KILLIP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