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德琥

作品数:29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文化科学
  • 10篇艺术
  • 4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3篇花鼓
  • 13篇花鼓灯
  • 7篇文化
  • 6篇花鼓灯艺术
  • 5篇课堂
  • 4篇艺术
  • 4篇生态化课堂
  • 4篇教学
  • 3篇灯歌
  • 3篇演艺
  • 3篇审美
  • 3篇抗战
  • 2篇大学生
  • 2篇道家
  • 2篇社会
  • 2篇视阈
  • 2篇特质
  • 2篇路向
  • 2篇美点
  • 2篇美学

机构

  • 28篇蚌埠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安徽蚌埠铁路...

作者

  • 28篇陈德琥
  • 4篇王秋野
  • 1篇郭士安
  • 1篇沈学习
  • 1篇寇国庆
  • 1篇金鑫
  • 1篇汤虹
  • 1篇张楚楚

传媒

  • 2篇现代语文(上...
  • 2篇牡丹江大学学...
  • 2篇蚌埠学院学报
  • 1篇中国宗教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学术界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教育评论
  • 1篇求索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民族艺术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文教资料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生态化课堂的建构策略
2008年
主体互动策略、情境营造策略、知识演替策略和教学监控等策略是生态化课堂的基本策略。生态化课堂的建构对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具有积极意义。
陈德琥
关键词:生态化课堂
花鼓灯抗战灯歌与国族表演场域的建构被引量:2
2013年
花鼓灯抗战灯歌顺应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时代需要,打破了日常表演以家园空间想象为主的惯常出场方式,致力于国族表演场域的建构。为此,国族意识包括疆域感、方位感、空间感等民族国家空间意识的强化成其为主要的价值取向。从场域学说角度审视抗战灯歌的国族表演场域的建构,既是对当代社会空间理论的积极呼应,也是深刻释读抗日战争时期花鼓灯灯歌艺术场域特征和文化表征的重要向度。
陈德琥沈学习
关键词:花鼓灯
论民间艺术表演场域的要素与特征——以孔尚任《平阳竹枝词》为分析文本被引量:5
2016年
表演场域的要素与特征分析是科学定性民间艺术表演风格、文化特质进而对其合理归类的重要依据。孔尚任《平阳竹枝词》(凤阳少女踏春阳)表演场域即以建构主体的自主性、空间形构的开放性、精神指向的共荣性、艺术风格的飘逸性等有别于黄河流域歌舞的沉着庄重之美,又与淮河流域"娱他"型的"凤阳花鼓"大相异趣,而莹然可鉴的是汉民族民间广场歌舞"花鼓灯"的表演场域特征。因此,"凤阳少女"展演的既不是"平阳府"及其周边民间艺术,也不是"凤阳花鼓",而是"花鼓灯"艺术。民间艺术表演场域研究是对当代空间研究热点论域的积极呼应,有利于民间艺术空间研究维度的系统性建构。
陈德琥
关键词:民间艺术
语音室课堂教学的生态化建构——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策略尝试被引量:2
2010年
语音室课堂教学生态化建构的学生主体策略主要围绕角色定位、情境营造、有效合作、良性竞争等几方面展开。角色定位主要是还学习的责任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情境营造注重将学习过程建构在科学情境和人文情境和谐统一之中;有效合作重在积极互赖、和谐共进;良性竞争强调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之间竞争,以期促进协同进化。
王秋野陈德琥
关键词:语音室生态化课堂
论古诗美点延伸的“抛锚式教学”——从《白雪歌》伫立形象作结谈起
2008年
古诗美点延伸的"抛锚式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具有意态盎然的学习情境,立体交叉的互动关系和真切感受基础上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的认知功能、情意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得到辩证而充分的发挥。这对构建生态化课堂,克服古诗教学的科学化、工具化倾向,完成古诗教学"三个维度"的设计,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陈德琥
关键词:古诗美点抛锚式教学生态化课堂
试论古诗的美点捕捉与延伸
2008年
美点即审美视点,它以感性的形式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且诉诸我们的审美知觉。能否发现美点、欣赏美点取决于主体的审美发现能力。当理论家黑格尔和诗人海涅晚上一起散步时,海涅盛赞星空的美丽,想到仙人的出没,仙境的美妙。而黑格尔大为不解,在他看来那些星星只不过是天上的几块补丁而已。我们不难看出俩人美感的差异性,同时赞叹海涅惊人的审美发现能力。欣赏自然美如此,欣赏艺术美更是如此。文学教学为了促使智育任务愉快地完成,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构建生态化课堂,引导学生发现、
陈德琥张连峰
关键词:美点古诗可持续发展审美视点审美知觉文学作品
花鼓灯与道家文化被引量:6
2011年
花鼓灯主要播布在道家思想十分活跃的淮河中、上游地区。它的文化传承场既受到道家思想理论的长期影响与滋养,也保留着淮畔民众对道家思想践行者如大禹"疏川导滞"顺应水性治国理事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呈现出鲜明的道质道性特征。同时,作为这一特定文化传承场滋生、发展、成熟的汉民族歌舞艺术,花鼓灯以歌舞语汇的原生特点、望风采柳的抒情方式和自然天成的艺术之美等等充分凸显了本真和谐的道家审美文化特质。花鼓灯所弘扬的道家思想文化对消解当今"人类中心主义"主客体二元对立窘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陈德琥
关键词:花鼓灯审美特质道家文化
涂山“朝禹会”:一种活的文化传统被引量:1
2011年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在其衍生、发展过程中始终对应、固守它的文化之根,就会被文化播布区的民众普遍认同,并能获得永续发展的动力源。
陈德琥
关键词: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续发展
基于花鼓灯抗战灯歌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民间艺术出场场域建构
2015年
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民族民间艺术出场场域的建构的分析,指出是基于整生工作范式的教育教学策略。其中,"课堂教学型"场域、"课外生活型"场域、"社会实践型"场域和"基地共建型"场域是民间艺术最基本的出场空间。建构诸如花鼓灯抗战灯歌为课程资源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场域,既有利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情意功能的充分开掘,又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自然传衍有积极作用。
陈德琥王荣梅汤虹张楚楚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论花鼓灯艺术的当代民俗型出场方式--演艺类文化遗产自然传衍的艺术人类学应用实践审思
在农耕文明背景下,花鼓灯等演艺美文化遗产经历了钟敬文所指出的'咒语多变成颂歌'的演替过程.并藉以祭祀、婚庆、丧葬等民俗仪式的出场路径自由衍生得到了长足地发展.而工业时代,商业性出场形态解构了原有的生态化出场方式,花鼓灯自...
陈德琥
关键词:出场路径艺术人类学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