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仕伦

作品数:57 被引量:189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文学
  • 18篇哲学宗教
  • 10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8篇诗学
  • 8篇美学
  • 7篇审美
  • 7篇美学思想
  • 7篇美育
  • 6篇金楼子
  • 5篇文学
  • 5篇《金楼子》
  • 4篇诗学文献
  • 4篇文化
  • 3篇地理
  • 3篇地理学
  • 3篇人格
  • 3篇自然地理
  • 3篇自然地理学
  • 3篇自然审美
  • 3篇自然审美观
  • 3篇魏晋
  • 3篇文选
  • 3篇萧绎

机构

  • 55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作者

  • 57篇钟仕伦
  • 4篇杜伟
  • 2篇谢名春
  • 1篇康胜
  • 1篇李树勇
  • 1篇李树勇
  • 1篇李天道
  • 1篇刘敏

传媒

  • 6篇四川师范大学...
  • 4篇文学评论
  • 4篇当代文坛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社会科学研究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3篇美育学刊
  • 2篇文学遗产
  • 2篇文艺争鸣
  • 2篇文艺理论研究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 2篇青海民族大学...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文献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高等教育研究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探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末民初美学转型的语境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清末民初美学转型在语境上表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新民救国的需要,输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在这种时代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三传束阁,《论语》当薪"的民族虚无主义使清末民初的美学转型失去"背景语境",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受到西学冲击和旧学衰颓的双重挤压;第二是美学概念上受到日本等外来词汇的制约,这些词汇中有些是中国古代传进日本,日本因自身语言的贫乏而借以翻译西方美学术语时又赋予它们新的涵义,当中国学者将这些美学概念从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形成了"双重语境"。无论是外来词还是非外来词的美学概念,惟有把它们放在历史语境和情景语境中,才能追问到它们的本源性和特殊性,才能建成中国美学的"意义的逻辑"。
钟仕伦
关键词:清末民初美学转型语境分析双重语境
朱光潜高校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被引量:7
2019年
朱光潜的美育思想主要由社会美育和高校美育思想组成。朱光潜主张美育与民族命运、美育与政治、美育与社会秩序的统一,强调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来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朱光潜的高校美育思想主要形成于抗战时期,体现在他担任武汉大学教务长时提出的办学思想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校风学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改革等方面。朱光潜高校美育思想融中国古代儒家美育思想和西方美育思想为一体,侧重于"全人"教育理念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强调现实生活体验和艺术修养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知行合一"是朱光潜高校美育思想的突出特点,也是他中西美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对当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极富启发性和借鉴价值。
钟仕伦
关键词:课程设置知行合一
论中国诗学的文学地理学特征被引量:1
2014年
"文学地理学"是康德提出的一个地理学概念,20世纪初梁启超将其运用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文学地理学在中国诗学批评中长期存在。中国诗学的文学地理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诗证地""以地证诗"和"南北差异"三个方面。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的运用不仅使中国诗学成为史学和地理学的有益补充,而且彰显了中国诗学的"征实"传统,并与"言志""缘情"一道成为中国诗学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
钟仕伦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
《宋书》诗学文献考论被引量:1
2017年
《宋书》中保存了不少关于诗歌创作、诗人轶事、《诗经》引用和歌谣谚语、乐府歌辞等方面的史料,这些史料是我们研究汉魏六朝诗学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宋书》诗学文献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经》之学的演变和七言诗形成的过程,从而加深我们对南朝诗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诗学经先秦"诗文之学"至两汉"《诗经》之学"到魏晋"诗歌之学"的嬗变,特别是《宋书》对《诗经》的引用,可以引发我们对魏晋文学自觉的重新思考。
钟仕伦
关键词:《宋书》诗学文献诗歌作品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被引量:4
2010年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移情说美学体系,但存在着不少对审美移情现象进行探究的理论。作为汉语母语中的"移情",其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一是指改变性情以向善,这个意思又作"移情性";二是指情谊的改变;三是指心境的变化。前两个概念与心理学上的移情较为相似,指称"心境变化"的"移情"则与西方审美中的移情作用比较接近。与西方美学相比,中国古代审美移情更看重自然对自我生命情感的影响以及自我与自然的交流。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成熟于魏晋时期,魏晋玄学在这个成熟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弼"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说法为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钟仕伦
关键词:移情悲秋物境心境
论上古时期的方国文化
1995年
论上古时期的方国文化钟仕伦夏、商、周的民族起源虽非一地,夏在夏水、伊、洛流域,但三代同属华夏民族,因此,夏、商、周三代在文化精神上有着相同之处。政治统治、宗教祭祀、艺术创造三位一体的文化模式为夏、商、周三代所共有,只不过“夏礼”经商、周“损益”和革命...
钟仕伦
关键词:农耕文化古希腊文化孔雀王朝斯巴达地域文化特征
竟陵“士林”考论——读《金楼子·说蕃》
2009年
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集文学之事,始见于萧子显《南齐书.武十七王·萧子良传》,但萧子显不言人数及具体人名。梁元帝萧绎《金楼子·说蕃》篇在萧子显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十一人的竟陵文士集团,并以"士林"号之。《梁书·武帝纪》有竟陵"八友"之说;《梁书·沈约传》言竟陵文士则仅列举六人。三种说法,人数不同,名号有异。如此差异恐与《梁书》编撰过程有关。《金楼子·说蕃》篇所列十一人的竟陵"士林",较之《梁书·武帝纪》的竟陵"八友"之说和《梁书·沈约传》的"六人"说,似更能反映竟陵文士集团的本来面目。
钟仕伦
关键词:士林《金楼子》
高师院校美育工作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初探被引量:3
2016年
学校审美教育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条最重要的路径。高师院校承担着"双重审美教育"的重担。随着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人口比例的逐渐增长,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任务将会越来越重,在人才培养质量上面临着整体提升和创新的问题,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容易忽略美育工作。因此,在高师院校中突出美育工作,适时开展高师院校美育工作合格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和十分紧迫,现对高师院校美育工作评估的法规依据、评估方法的改进、评价标准的内涵和评估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钟仕伦
关键词:指标体系
担心与启示:朱光潜晚年维柯研究发微
2019年
在西方美学家中,还没有那一位美学家像维柯那样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到80年代对朱光潜的学术生涯产生过如此长久而深刻的影响,也还没有哪一位西方美学家像维柯那样在朱光潜的晚年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和研究。朱光潜为什么对维柯如此倾心?为何要在耄耋之年克服病痛,以顽强的毅力全译出维柯的《新科学》,其中的原因何在?或者如有的学者所言,他在担心什么?本文拟对此做初步探寻,试图发现朱光潜晚年维柯研究的意义及其对中国美学的某些启示。
钟仕伦
关键词:《新科学》美学大讨论
论中国传统美学之自由审美精神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注重主体表现意识的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又集中地体现于"自得"与"得之于內"说。"自得"的特点是自由、自觉与自主。对外是超越了一切束缚与强制,向内则是开辟一片心灵的净土,使心灵有个安顿处的精神需求,即心灵...
钟仕伦李天道
关键词:传统美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