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
- 作品数:24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银川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复合酸治疗中度痤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观察复合酸治疗中度痤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门诊就诊顺序将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中度痤疮患者74例,分为治疗组(n=43)、对照组(n=31)。治疗组给予复合酸治疗,对照组给予果酸治疗。两组患者总疗程均为12周,每2周给予1次治疗,每4周观察、记录皮损1次。对比每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治疗8周、12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酸治疗中度痤疮安全、有效。
- 李向花郭静杨璐刘霞
- 关键词:痤疮果酸临床疗效
- 皮肤黑素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VEGF-IL-6-STAT3信号交互作用机制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研究皮肤黑素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VEGF-IL-6-STAT3信号交互作用机制。方法将血管内皮细胞EC-304分成3组:对照组,常规培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在含VEGF165(50μg/L)的内皮细胞培养基中培养;A375共培养组,与黑素瘤细胞A375共培养。24 h、48 h、72 h后收集培养液,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量。将A375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常规培养;A375+EC-304组,与EC-304共培养;A375+EC-304+IL-6组:与EC-304细胞在含STAT3通路激动剂IL-6(50μg/L)的DMEM中共培养;A375+EC-304+JSI-124组:与EC-304在含STAT3通路抑制剂JSI-124(1μmol/L)的DMEM中共培养。分别在24 h、48 h、72 h后收集细胞,用Western印迹、CCK-8、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STAT3、p-STAT3蛋白表达、细胞增殖活性及侵袭活性。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EGF组、A375共培养组EC-304培养基中IL-6分泌量均升高(F_(VEGF)=29.63,P<0.001;F_(A375)=11.09,P=0.020)。与对照组比较,A375+EC-304组A375细胞p-STAT3蛋白表达升高(P<0.001),细胞活性增强(P<0.001),侵袭细胞数从(86.13±7.24)个增加到(152.66±16.04)个(t=4.43,P<0.001);与A375+EC-304组比较,A375+EC-304+IL-6组细胞p-STAT3蛋白表达升高(P<0.001),细胞活性增强(P<0.001),侵袭细胞数量增加至(187.34±14.38)个(t=2.17,P<0.001);与A375+EC-304组比较,A375+EC-304+JSI-124组细胞的p-STAT3蛋白表达降低(P<0.001),细胞活性减弱(P<0.001),侵袭细胞数减少至(124.92±8.72)个(t=-1.86,P<0.001)。结论皮肤黑素瘤A375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存在VEGF-IL-6-STAT3信号交互作用机制,这种机制可促进A375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 杨景煜顾珈榕郭静杨瑞王文成李云凤徐平顾金海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白细胞介素6STAT3转录因子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11例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3
- 2023年
-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1]。本病患者往往有多种免疫学异常,其中Th2的活化为重要特征^([1])。白细胞介素(IL)-4、IL-13、IL-17、IL-31等多种细胞参与了AD的病理和生理进程^([2]),其中IL-4和IL-13被认为在AD中发挥多种重要作用^([3])。
- 杨艳萍蒲小霞侯晶梅郭静杨景煜杨瑞
- 靶向沉默Zwilch对人皮肤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探讨靶向沉默Zwilch对人皮肤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感染shRNA慢病毒靶向沉默A375细胞Zwilch的表达及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沉默效果;采用CCK-8和Annexin V/PI染色分别检测靶向沉默Zwilch对A375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慢病毒感染72 h后,sh-Zwilch细胞的Zwilch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shRNA慢病毒靶向沉默A375中Zwilch的表达和作用与空白组比较,sh-Zwilch组细胞活性随时间显著下降(P<0.05),凋亡比例明显上升(P<0.05)。结论靶向沉默Zwilch能够有效抑制人皮肤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从而有望成为其基因靶向治疗的一种新靶点和新策略。
- 杨景煜顾珈榕郭静杨瑞王文成李云凤徐平顾金海
- 关键词:SHRNA黑素瘤增殖凋亡
- 当代康复医学体系及其建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当代康复医学体系及其建立方法,涉及康复治疗领域。包括建立向前抵进,向周边融合,向后延伸集于一体的综合诊疗体系,即向疾病和年龄的早期抵进,向周围相关科室的融合,向各级别医疗机构的延伸;通过依次连接的以下模块实现...
- 卞广波郑晓敏拓炜吕丹丹江彤郭静朱慧敏黄雅仙张磊晶张楠何步梅
- 以淋巴瘤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1例
- 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全身泛发丘疹一月。1月前无明显诱因双小腿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疹,色红,表面光滑无鳞屑、无破溃,皮疹逐渐发展至大腿、双上肢、躯干及面部。无疼痛、瘙痒及其他不适。近三日出现低热,36.8-38℃。...
- 郭静张伟丁黎杨景煜郝雁杰徐平
- 关键词:淋巴瘤首发表现
- 文献传递
- 1例GLRA 1基因突变导致过度惊吓反应症的脑电图及疗效分析
- 2025年
- 患儿,男,45 d,因间断抽搐30 d,出生后12 d发现患儿反应欠佳,间断出现全身僵直伴有肢体抖动、双目凝视、口唇紫绀,每次持续5~20 s。收住院后查体神清,点鼻刺激试验阳性,四肢肌张力高。辅助检查为血、生化、尿、粪便常规及颅脑MRI,均未见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GLRA 1(染色体位置为chr5:151271917)杂合突变,GLRA 1(染色体位置为chr5:151208481)杂合突变。患儿住院期间多于外界刺激后发作,表现为清醒或睡眠中出现双目凝视,全身紧张伴四肢抖动,持续20~30 s缓解。同期视频脑电图(EEG)未监测到脑电波频率、节律演变,伴有发作时棘波样波形及肌电运动伪差表现。在脑电图监测下静推地西泮后予泵入咪达唑仑维持下无发作。结合病史、VEEG、点鼻试验阳性及GLRA 1基因变异,诊断为过度惊吓反应症(HPX),加用氯硝西泮0.05 mg,2次/d,逐渐加量至0.1 mg,2次/d,治疗1周后无发作。
- 拓炜郭静黎晓宁陈志娟何步梅王照杰康玉琦
- 关键词:基因突变脑电图
- 胃癌皮肤转移一例
- 患者男,33岁,主因"右侧躯干肿胀硬化三月"于。患者三月前劳动后感右上肢疼痛不适,以"肌肉拉伤"对症治疗效果不佳,一周后右上臂皮肤肿胀,胸部皮肤逐渐硬化似皮革样,体重明显减轻(4公斤),伴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 郭静张伟徐平
- 关键词:皮肤转移
- 文献传递
- 金蒺消银颗粒对斑块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23、IL-17、IL-22、TNF-α水平的影响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观察金蒺消银颗粒对斑块型(血瘀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2(IL-2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5例,予以金蒺消银颗粒。对照组35例,给予阿维A胶囊。均口服2个月为1疗程。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23、IL-17、IL-22、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高于对照组(71.43%)(P<0.05);PASI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和同组治疗前(P<0.05)。血清中TNF-α、IL-23、IL-17、IL-2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结论金蒺消银颗粒对斑块型(血瘀型)银屑病患者作用机制可能在于调节IL-23/IL-17炎性反应轴,改善细胞因子水平。
- 杨瑞杨波王文成杨景煜郭静
- 关键词:银屑病斑块型
- 造影剂肛肠灌注装置
- 该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造影剂肛肠灌注装置,包括灌肠导管、推进器和灌注筒,所述灌肠导管设置在灌注筒的一端,并与灌注筒的内腔连通,所述推进器可活动的设置在灌注筒内,并与灌注筒螺纹配合连接,通过旋转推进的方式,向灌肠导管的方向运动...
- 李旭照杨笑染戴志军刘旭贾东马建文王静张微微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