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贵强

作品数:68 被引量:339H指数:10
供职机构:华北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文化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15篇矿业工程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文化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军事

主题

  • 13篇煤层气
  • 9篇煤层
  • 9篇储层
  • 7篇盆地
  • 7篇物性
  • 7篇储层物性
  • 6篇沁水盆地
  • 6篇矿井
  • 5篇地质
  • 5篇应急
  • 5篇灾害
  • 5篇瞬变
  • 5篇瞬变电磁
  • 4篇含气
  • 3篇电阻率
  • 3篇沿空留巷
  • 3篇渗透率
  • 3篇视电阻率
  • 3篇数值模拟
  • 3篇通风

机构

  • 56篇华北科技学院
  • 13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防灾科技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煤科工集团...
  • 2篇技术公司
  • 2篇鄂托克前旗长...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陕西省煤田地...
  • 1篇中联煤层气有...
  • 1篇中国石油
  • 1篇山西能源学院
  • 1篇煤炭科学技术...

作者

  • 66篇郑贵强
  • 20篇杨德方
  • 15篇韩永
  • 11篇朱权洁
  • 10篇连会青
  • 9篇唐书恒
  • 8篇李飞
  • 8篇刘德民
  • 7篇李小明
  • 7篇朱雪征
  • 6篇尹尚先
  • 6篇张小趁
  • 6篇王勃
  • 5篇李贵中
  • 5篇陈建东
  • 4篇凌标灿
  • 4篇杨涛
  • 4篇潘建旭
  • 3篇王阳
  • 3篇陈学习

传媒

  • 9篇华北科技学院...
  • 3篇煤炭科学技术
  • 3篇资源与产业
  • 3篇中国应急救援
  • 2篇煤炭技术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辽宁工程技术...
  • 2篇中国煤层气
  • 2篇实验室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资源综合...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电信快报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煤炭工程
  • 1篇地学前缘
  • 1篇水利科技与经...

年份

  • 6篇2025
  • 4篇2024
  • 6篇2023
  • 8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09
  • 2篇2008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度控制下的煤层气储层物性动态演化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为研究热对煤储层的改造作用,采用不同煤级具有代表性的12件煤样。考虑煤级差异、温度作用差异以及核磁共振(NMR)在研究孔隙流体中的技术优势等,对煤样进行了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孔渗测试以及孔隙结构的压汞和NMR实验,研究了煤储层核磁共振特征、T2谱响应特征、孔径分布、核磁共振孔隙度及核磁渗透率、可动流体等,同时对比了不同变质程度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温度变化下的煤储层物性研究结果表明:热的作用对各煤级煤储层孔隙度都有改善作用,但是对低煤级影响最大,其次为中煤级,最后为高煤级煤储层。温度对不同煤级煤岩的渗透性影响迥异。高挥发份烟煤受热后渗透率增加了一个数量级。低挥发份烟煤受热后渗透率则下降了一个数量级,这应与煤岩热膨胀性有关。无烟煤渗透率总体变化不明显,说明热作用对高煤级煤储层改造意义不大。
蔡益栋刘大锰姚艳斌李俊乾郑贵强
关键词:温度煤储层物性核磁共振
我国煤层气发热量计算研究——以晋城地区为例被引量:3
2008年
随着我国煤层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煤层气都将通过管线进行输送,因此对煤层气气质指标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参考天然气发热量的计算方法,利用各组分压缩因子、求和因子和摩尔发热量的数值,对我国晋城地区的煤层气发热量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我国煤层气的高、低位发热量值能达到天然气管输送标准的指标要求。但与国外部分地区相比,我国煤层气的发热量值偏低。
郑贵强王勃唐书恒李贵中张佳赞
关键词:发热量
中国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研究被引量:53
2009年
借鉴国外煤层气成藏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开展了中国低煤阶煤层气藏的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研究。研究表明,中国低煤阶煤层气藏具有煤储层厚度大、含气量低、渗透率易改造、吸附时间短和两个解吸峰值的特征;存在深部承压式超压成藏模式、盆缘缓坡晚期生物气成藏模式及构造高点常规圈闭水动力成藏模式3种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构造高点常规圈闭水动力煤层气藏和盆缘缓坡晚期生物煤层气藏是勘探开发的首选目标。
孙平王勃孙粉锦郑贵强李贵中王红岩刘洪林邓泽
关键词:低煤阶煤层气含气量解吸成藏模式
北京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2025年
研究基于1978~2020年北京地区降水量等长时间序列数据,综合运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和小波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北京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1978~2020年北京市年均降水量整体呈缓慢减小的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而在1997~2020年北京市降水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r=772mm/y,α=005);1978~2020年北京市雨日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r=03d/y,α=005)。突变点主要集中在1996年前后和2010~2018年期间,1996年前后突变点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密切相关,2010年后年降水量序列多个跃变点可能与近年气候波动较大有关。②2004~2020年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多集中在6-9月,降雨量及雨日数年内占比最高值分别达到892%和671%,并且均呈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依次减少的特征。③从空间分布上看,北京年降水量空间为东部向西部递减的特征,主要受地理位置分布与地形的影响;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表明,全市要么都多雨,要么都少雨的降水分布为第一主模态,方差贡献率为948%;且近年来东北地区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西南地区有减少的趋势。④北京地区降水量存在10年、23年、36年左右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降水量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干湿周期分布特征。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北京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及其引发的暴雨洪涝灾害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撑。
程兵芬胡骁征张瑞朱权洁郑贵强
关键词:降水雨日时间序列
流固耦合相似模拟的试验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固耦合相似模拟的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包括:台架,其包括:底座、立柱、横梁和导轨,所述底座通过其下表面能够滑动的设置在该导轨上;模拟箱体;垂直方向液压加载系统,其包括:第一可伸缩加压装置和上加压板,所述第...
连会青刘德民尹尚先李小明杨德方韩永郑贵强陈建东武斌
文献传递
矿井救援钻孔空气保压通风方法和设备
本发明涉及矿井钻孔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矿井救援钻孔空气保压通风方法,以及一种矿井救援钻孔空气保压通风设备。该方法包括,确定对应于地下矿井的地面钻孔位置;在所述钻孔位置实施钻探作业,钻出作业井,在所述作业井的圆周井壁浇...
王经明梁为韩永郑贵强杨德芳张小趁陈自然
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模拟深煤层物性临界深度被引量:1
2017年
我国深煤层煤层气的资源量巨大,但对其储层物性认识不够清楚,对深煤层气的深度界限划分也不明确。本次共选取了3套不同的关键参数系列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沁水盆地中高煤阶煤层气,以力学为关键的储层物性临界深度为1 043 m,以储层物性为关键参数的临界深度为614~1 077 m,以产能为关键参数的临界深度为660~980 m。在此基础上,对3套不同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归一化的曲线拟合,并划分了深煤层和浅煤层的深度界限。
郑贵强吕大炜李小明朱雪征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物性
一种基于多参量分析的矿区地表塌陷风险识别与预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基于多参量分析的矿区地表塌陷风险识别与预测方法及应用,通过微震监测反演监测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变形位置,进而确定地表沉陷潜在沉陷区域,并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对采空区地表划分风险区域,分别对高、中、低风险区域选取合适...
朱权洁谷雷刘晓云梁娟于正兴尹永明郑贵强滑帅张震隋龙琨刘晓辉王大仓
大宁-吉县区深部煤层气甜点特征及有利区评价被引量:1
2024年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具备丰富的深部煤层气资源,是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老区,勘察面积高达5 784.175 km^(2).通过对大宁-吉县地区深埋在1 700~2 400 m范围内本溪组8#煤矿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深部煤层甜点的储层性好、含气量高等特点,描述了煤层厚度、构造和水动力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并将丰度、含气量和煤层可压性综合指数等作为评价依据,对深部煤层地质工程的有利区进行评价,最终将地质工程甜点有利区划分为三类.
郑贵强范梦雅郭东鑫林昊范祖峰胡凤英
基于AHP和ArcGIS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协同防治路径探析——以京津冀地区洪涝灾害为例
2025年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京津冀地区洪涝灾害呈现易发频发态势,致使我国华北地区城市群经济遭受严重损失与威胁。研究表明,在区域性洪涝灾害防治中,多主体联合防治效果优于单一主体防治效果。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危险性和易损性两个方面共8个评价指标建立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体系。根据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利用ArcGIS软件绘制京津冀地区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危险性风险等级在中等以上的有9个地区,易损性风险等级在中等以上的有10个地区,洪涝灾害综合风险中等以上为北京、天津、保定等9个地区,占比高达70%,多集中在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以南的平原地区。最后,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化发展战略与规划的背景下,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对京津冀地区洪涝灾害协同防治体系建设从法律法规健全、应急资源储调一体化等4个方面,统筹构建京津冀城市群洪涝灾害协同化、一体化防治体系。
沈秋华王帅郑贵强范梦雅林昊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洪涝灾害灾害防治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