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军
- 作品数:14 被引量:25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陆相断陷盆地构造—层序地层研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被引量:14
- 2007年
- 依据我国东部渤海湾断陷盆地层序地层研究成果,认为陆相裂谷盆地或断陷盆地构造—层序地层分析应该注意以下3个方面:①盆缘同生断裂对层序地层构型的控制作用——盆缘断裂控"型"(盆地结构与层序地层构型);②构造调节带对主体物源方向的控制作用——调节带控"源"(物源体系);③古构造—古地貌形态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古地貌控"砂"(砂体分布)。
- 谢晓军邓宏文
- 关键词:陆相盆地
- 霸县凹陷古近系构造—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
- 本文从霸县凹陷整体出发,从构造对沉积控制作用研究入手,运用层序地层学基础理论与分析技术,通过凹陷主控断裂控“型”作用、横向调节带控“源”作用与坡折带控“砂”作用分析,探讨了断陷盆地层序地层构型与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沉...
- 谢晓军
- 关键词:霸县凹陷古近系隐蔽圈闭
- 文献传递
- 一种基于砂岩储层成因的储层质量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本发明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砂岩储层成因的储层质量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获取砂岩储层的多层级成因参数,以及多层级成因参数的相对重要度数据。基于多层级成因参数的相对重要度数据,确定多层级成因参数的...
- 于进鑫谢晓军唐武熊连桥白海强刘子玉王诗琪赵振王铭乾
- 霸县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构型被引量:15
- 2008年
- 以霸县凹陷古近系地层为例,分析凹陷的内部结构和层序地层构型。牛东断层及其导致的凹陷结构的"东西分带"与斜坡形态的"南北分段"将霸县凹陷分为3个构造-地貌单元,即南、北、中3段。各段的层序地层构型、物源体系发育程度、沉积体系与砂体成因类型、砂体与构造-地貌配置样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 谢晓军邓宏文
- 关键词:古近系霸县凹陷
- 层序地层构成与层序控砂、控藏的自相似特征——以三角洲-浊积扇体系为例
- 受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控制,沉积盆地地层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旋回的多级次性。不同级次的沉积旋回具有自相似性特征。陆相盆地大型三角洲-浊积体系层序地层划分与构成分析表明,沉积旋回的自相似性导致不同级次层序的沉积相构成与储层分布...
- 邓宏文王红亮王居峰谢晓军苏宗富
- 关键词:层序地层自相似性
- 文献传递
- 一种含盐区圈闭油气充注风险的评价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盐区圈闭油气充注风险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得待研究地区的热背景;获得待研究地区的盐岩地层初始厚度及现今盐岩地层厚度;根据待研究地区的热背景、盐岩地层初始厚度及现今盐岩地层厚度求取待研究地区的烃源岩...
- 米立军谢晓军高玉飞杨树春王柯兰蕾李威周姗姗丁文静尹梦莎杨思博
-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横向调节带对物源体系的控制作用被引量:20
- 2008年
- 根据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横向调节带的发育规模和地质构造特征,将该横向调节带分为3个级次:一级横向调节带不仅控制着不同凹陷的结构,还控制着霸县凹陷内主体的物源方向;二级和三级横向调节带则主要控制着凹陷主体的物源方向和沉积体系的展布。
- 谢晓军邓宏文
- 关键词:霸县凹陷物源体系
- 河流相层序地层构成模式探讨被引量:104
- 2004年
- 冲积—河流相是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重要油气储集层系类型之一。由于河流相层序地层成因和相构成的复杂性 ,以被动大陆边缘地震地层学研究为基础、以三分体系域构成为地层预测模式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河流相储层。本文以河流相沉积学研究为基础 ,运用以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河流相层序地层单元的构成 ,建立了主要储层的地质—地震解释模型 ,并以胜利油田垦东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为例说明河流相层序构成特征和地质—地震解释方法。
- 邓宏文王红亮阎伟鹏苏宗富谢晓军宋国齐林会喜
- 关键词:层序地层学陆相盆地油气储集
- 基于标志层组的浅水三角洲相地层等时对比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标志层组的浅水三角洲相地层等时对比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基于原始地震数据扫描分析,确定有效频段进行拓频处理,以得到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在人工测井解释指导下,对录井岩性进行校正,以建立可靠的岩性与测...
- 刘子玉谢晓军陈莹高玉飞白海强唐武熊连桥李鑫王诗琪于进鑫
- 南海陆缘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特征被引量:20
- 2013年
- 受近南北向扩张机制控制,南海陆缘盆地或凹陷多呈NE向带状展布,总体上具有"南三北三"平行排列、外窄内宽的特点。新生代发生的4次重要区域构造运动具有穿时性,共发育3期盆地破裂不整合面,分别是早渐新世与晚渐新世之间、古近纪与新近纪之间、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由东往西,盆地破裂不整合面的时代逐渐变新。受构造运动与海平面升降影响,南海海域发育湖相、海陆过渡相和陆源海相3类烃源岩。由南北两侧向中央海盆,烃源岩类型由湖相逐渐过渡到海陆过渡相与陆源海相;从东向西,盆地主力烃源岩层位逐渐变新,由始新统一渐新统逐渐过渡到渐新统一中新统。南海海域烃源岩的分布规律与盆地破裂不整面存在密切关系:破裂不整合面形成早(早渐新世与晚渐新世之间)的盆地,主力烃源岩形成早(始新统湖相烃源岩);反之,破裂不整合面形成晚(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的盆地,则烃源岩形成晚(渐新统一中新统海陆过渡相到陆源海相烃源岩)。
- 梁建设张功成王璞珺谢晓军
- 关键词:构造期次盆地类型烃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