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函文
- 作品数:14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卫生局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微颗粒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微颗粒(EMPs)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在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测定EMPs水平,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4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治疗期间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变化,并观察胃肠道、心血管、皮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EMPs水平、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周EMPs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4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等无明显变化,且患者未出现明显胃肠道、心血管、皮肤等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能降低脑梗死患者的EMPs水平,具有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且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曹莹胡志兵胡函文谭敏
- 关键词:脑梗死补阳还五汤内皮微颗粒
- 内皮微颗粒与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相关性
- 2020年
- 目的探讨内皮微颗粒(EMPs)与亚急性1,2二氯乙烷(1,2-DCE)中毒性脑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24例亚急性1,2-DCE中毒性脑病患者为病例组,以24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集2组人群空腹周围静脉血分离血浆,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EMPs水平。结果对照组人群血浆中EMPs水平为(692.0±174.4)×10^3个/L,病例组及其轻、中、重度亚组患者血浆中EMPs水平分别为(839.8±155.8)×10^3、(691.6±101.9)×10^3、(900.6±46.6)×10^3、(1026.8±69.8)×10^3个/L。病例组患者血浆中EMP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中、重度亚组患者EMPs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和轻度亚组(P<0.01)。结论亚急性1,2-DCE中毒性脑病患者存在内皮损伤,且内皮损伤与中毒严重程度具有一定关联。
- 胡函文刘泰伶严余清谭敏朱峰戴建武胡志兵
- 关键词:内皮微颗粒中毒性脑病
- 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调节蛋白1和存活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红细胞生成素(EPO)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CI/RP)后神经调节蛋白1(NRG-1)和存活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56只,将其随机分为缺血组和EPO预处理组,各28只,每组按照CI/RP时间分为CI/RP后6 h、24 h、72 h和7 d共4个亚组,每个亚组7只大鼠。以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CI/RP模型,EPO预处理组大鼠于造模前5 d开始每天腹腔内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针,对照组同法给予相应体积0.9%氯化钠溶液,第6天开始造模。观察CI/RP后各时间点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RG-1和存活素的表达。结果两组大鼠CI/RP后6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O预处理组CI/RP后24 h、72 h和7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缺血组(P<0.05)。CI/RP后各时间点两组大鼠梗死侧神经元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均可见NRG-1和存活素的表达,而EPO预处理组各时间点NRG-1和存活素的表达多于缺血组(P<0.05)。结论 EPO可以通过上调CI/RP大鼠神经元的NRG-1和存活素的表达对大鼠CI/RP起一定保护作用。
- 戴建武谭敏胡函文胡志兵
-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调节蛋白1存活素
-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2例
- 2025年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经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引起死亡,但尚无有效治疗措施。本文报道2例发病4.5 h内、表现为右侧肢体乏力,头颅CT排除脑出血,诊断为AIS。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后24 h内发生END,复查头部CT未见脑出血,予替罗非班持续泵入48 h、分别与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重叠4 h、6 h后,停用替罗非班,患者无再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出院后3个月随访,患者无复发,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别为1分、3分。本文通过分享两例病例诊疗过程,为类似病例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郑剑华崔燕玲胡函文曹莹戴建武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替罗非班
- 远隔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A8/A9的影响
- 2016年
- 探讨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A8/A9浓度的影响及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选择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肢体rIPC训练。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2 周测定S100A8/A9水平,于治疗前、治疗后 2 周及治疗后6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治疗期间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变化,并观察胃肠道、心血管、皮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S100A8/A9水平、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 周 S100A8/A9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半年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IPC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S100A8/A9水平,具有抑制炎症介质的作用,且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谭敏胡志兵戴建武曹莹胡函文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第7、14、21天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量表(MESSS)评分及心肝肾功能变化,治疗前及治疗第7、21、30、90天改良的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天MES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第14、21天MES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7天改良的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第21、30、90天改良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21天心、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且安全性高。
- 胡函文胡志兵谭敏戴建武曹莹梁冬蕾
- 关键词:脑梗死补阳还五汤
- 耳部带状疱疹致迟发副神经不全损害1例被引量:1
- 2014年
- 患者,男,54岁,因右耳疼痛8 d,咽部疼痛、声音嘶哑6 d,口角歪斜半天;于2013年8月3日入院。患者2013年7月27日始出现右耳阵发性针刺样疼痛并波及右侧颞部,2 d后咽喉部有疼痛不适,伴有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咳清水样黏痰。8月2日患者右侧颜面部及右侧耳后有灼热不适感,有饮水呛咳。8月3日出现口角向左侧歪斜,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刷牙时右侧口角漏水,间有右耳耳鸣,且右耳外耳道可见疱疹样丘疹,有发热,最高体温超过38℃。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声音嘶哑,右侧Bell征(+)。右侧额纹消失,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侧歪斜,右侧软腭上举欠佳,右侧咽反射消失。右耳廓红肿,压痛明显,右耳外耳道见疱疹样丘疹,皮肤破溃,外耳道少许渗液。电子喉镜提示咽部淋巴增生,咽腔及喉腔黏膜充血,舌扁桃体增生,右侧声带旁正中位固定,左声带活动好,声门闭合差,右侧披裂充血、肿胀,可见散在溃疡,溃疡面有白膜附着,右侧梨状窝较多积液。电测听及听性脑干反应提示右耳感音神经性聋,右侧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未引出,左侧正常。查头颅MR平扫+增强、头颅 CTA、胸片、心电图、HIV、梅毒螺旋体抗体、乙型肝炎两对半、丙型肝炎抗体、EB病毒抗体、肿瘤三项( AFP、CEA、CA199)、生化、心肌酶、肝肾功能、结核抗体、脑脊液常规及生化结果均正常。腰穿脑脊液压力:初压150 mmH2 O,末压115 mmH2 O。血常规:WBC 11.29&#215;109&#183; L-1。诊断为耳带状疱疹性多颅神经炎(Ⅶ、Ⅷ、Ⅸ、Ⅹ)。予以阿昔洛韦0.5g/次,3次/d抗病毒,地塞米松10mg/次,1次/d减轻神经水肿,硫辛酸、甲钴胺、三维B、鼠神经生长因子营养神经,甘露聚糖肽提高免疫力等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时
- 胡函文胡志兵
- 关键词:耳部带状疱疹副神经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梅毒螺旋体抗体乙型肝炎两对半口角歪斜
- 利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型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报道利用密网孔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1例大型原始三叉动脉(PPTA)动脉瘤的病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1例伴外展神经及动眼神经不全损害的大型PPTA动脉瘤的54岁女性患者单用FD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左侧PPTA未闭,颈内动脉通过PPTA与基底动脉相交通,动脉瘤位于PPTA的起始部,大小约18.41 mm×12.80 mm。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植入FD后动脉瘤内造影剂明显滞留。术后8个月复诊左侧眼睑下垂消失,复视消失,眼球活动正常;复查DSA示PPTA处动脉瘤基本未见明显显影。结论对于成熟型的PPTA相关的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FD治疗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胡函文卢洁文军
- 关键词:动脉瘤原始三叉动脉
-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效果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究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是否进行远隔部位缺血预适应(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RIPC)进行分组,即RIPC组和对照组,2组均按照《中国脑血管病指南》进行治疗接受临床对症治疗,对比2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体积、BI指数、NIHSS评分及血清NT-proBNP滴度情况。结果RIPC组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00%),P<0.05;RIPC组血清NTproBNP滴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梗死灶体积、BI指数、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RIPC组梗死灶体积、BI指数、NIHS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RIPC组神经功能损害进展至高峰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能够促进患者梗死灶体积的缩小,促进疗程的提高,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 戴建武曹莹胡函文谭敏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病情预后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
- 2020年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在仰头、坐起、转动头部、低头、翻身等伴有短暂性眩晕,给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造成极大负担,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丧失工作与生活能力。因此积极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理与诊断方法,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前提。本文就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理、诊断以及治疗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临床上诊断与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提供参考。
- 胡函文胡志兵
- 关键词:BPPV发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