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雪松

作品数:17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球菌
  • 5篇耐药
  • 4篇万古霉素
  • 4篇杆菌
  • 4篇肠球菌
  • 3篇蛋白
  • 3篇万古霉素耐药
  • 2篇鼠密度
  • 2篇双歧杆菌
  • 2篇耐万古霉素
  • 2篇耐万古霉素肠...
  • 2篇扩增
  • 2篇粪肠球菌
  • 2篇埃博拉
  • 2篇NDM-1
  • 2篇长双歧杆菌
  • 1篇蛋白间相互作...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学

机构

  • 17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江南大学
  • 1篇空军后勤部

作者

  • 17篇王雪松
  • 12篇袁静
  • 10篇刘威
  • 10篇魏晓
  • 9篇黄留玉
  • 8篇邹大阳
  • 5篇李雪莲
  • 4篇王思淼
  • 4篇李环
  • 3篇尹志涛
  • 3篇赵向娜
  • 3篇崔茜
  • 3篇杨展
  • 2篇姜铮
  • 2篇廖祥儒
  • 2篇杨瑞馥
  • 2篇刘超
  • 2篇贾瑞忠
  • 2篇常国辉
  • 2篇陈泽良

传媒

  • 6篇军事医学
  • 3篇生物技术通讯
  • 2篇中国媒介生物...
  • 2篇中国科学:生...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埃博拉暴发期间塞拉利昂的移动实验室:实践与启示被引量:1
2015年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简称埃博拉)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严重致死性疾病.EVD最早是在1976年发现的,当时同时在苏丹共和国的恩扎拉和刚果共和国的扬布库(Yambuku)两个地方暴发.扬布库是埃博拉河附近的村庄,埃博拉由此而得名[1].自首次出现以后,EVD在非洲已经多次暴发.
陈泽良常国辉张文义陈勇王雪松杨瑞馥刘超
关键词:致死性疾病传染病防控生物安全
褐家鼠地面活动行走轨迹的实验室观察被引量:1
2006年
贾瑞忠王雪松杨振洲
关键词:褐家鼠鼠密度监测鼠类小白鼠
万古霉素耐药相关VanS/VanR双组分调控系统研究进展
2012年
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簇(van)存在于多种人类致病菌中,如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外,还存在于产糖肽类抗生素放线菌纲(actinomycetes)等菌体中。菌体中万古霉素抗性的表达是通过VanR/VanS双组分调控系统对胞外环境中的糖肽类抗生素做出应答而实现的。该系统包括两个基本组分:传感器激酶(kinase)蛋白VanS和应答调节蛋白VanR。目前研究较多的两类VanR/VanS双组分调控系统为与VanA型耐药有关的Van-RA/VanSA双组分系统及与VanB型耐药有关的VanRB/VanSB双组分系统。本文综述了VanS/VanR双组分调控系统的类型、生化特性、双组分调控系统间交互作用及VanS蛋白识别的效应子配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王雪松刘威魏晓邹大洋黄留玉袁静
关键词:万古霉素耐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埃博拉病毒诊断标识及其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由丝状病毒引起的死亡率极高的烈性传染病.该病发病后迅速加重并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早期快速诊断对于疾病的及时治疗和防止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病毒核酸的检测方法,需要在出现病毒血症且达到一定滴度才能检测出来...
陈泽良常国辉刘威王雪松杨瑞馥刘超
清开灵注射液提取物及清开灵注射液与抗生素联合对含blaNDM-1超级细菌的抑菌效果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体外初步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主成分提取液和清开灵注射液与抗生素联合用药分别对含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1,NDM-1)基因的耐药细菌(blaNDM-1细菌)的抑菌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和K-B法对清开灵注射液主成分板蓝根、金银花、栀子、黄芩苷4种药物提取液和清开灵注射液与抗生素联合用药分别对耐药超级细菌进行抑菌实验。并测定各提取液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清开灵主成分提取液对含blaNDM-1基因的耐药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以黄芩苷为最好,对含blaNDM-1基因的耐药菌不动杆菌属/乙酸钙不动杆菌(WD)、鲍曼不动杆菌(WX)、嗜麦芽寡养单胞菌(WJ)和大肠杆菌pGEX-4T-NDM-1/DH5α(GST-NDM-1)的MIC分别为0.015、0.020、0.005、>0.020g/mL,而各提取液的MIC值的大小依次为黄芩苷、金银花、栀子、板蓝根;清开灵注射液与抗生素联合用药后,对含blaNDM-1基因多重耐药菌的抑菌效果非常明显,大大提高了各类抗生素单独用药的抑菌能力,其中以与青霉素类(青霉素G、美洛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效果最好,抑菌效果提高10倍左右,其他抗生素类药物抑菌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清开灵注射液主成分提取液和清开灵注射液与抗生素联合用药对含blaNDM-1耐药基因细菌都有很好的抑菌效果,此研究为药物开发及对blaNDM-1超级耐药细菌的用药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尚伟王雪松邹大阳张状年廖祥儒袁静
关键词:抑菌效果
志贺菌属逃避宿主固有免疫系统的机制研究进展
2013年
肠黏膜上有多重先天免疫防御系统,当发生细菌感染时,可以向免疫系统传递信号,抵御细菌的入侵,而且使被破坏或衰老的上皮细胞再生;然而肠黏膜致病菌具有的多重致病机制可以适应宿主的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能使宿主细胞死亡并操控宿主细胞存留的信号通路。这些特性使致病菌能够适应肠黏膜环境,破坏细胞功能和免疫功能,从而使致病菌对宿主的感染更易发生。本文综述了宿主对细菌感染的抵抗机制和志贺菌属逃避宿主固有免疫系统的机制。
杨展王思淼崔茜刘威王雪松邹大阳李雪莲李环王玉飞黄留玉袁静
关键词:志贺菌属宿主免疫系统细菌感染
万古霉素诱导下粪肠球菌V583及临床分离株V309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肠球菌通常为条件致病菌。当发生异位寄生时,肠球菌可引起多种感染,如泌尿系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败血症、伤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等,严重的可危及生命。与其他革兰氏阳性菌相比,肠球菌属具有更强的天然耐药性,且易被抗生素诱导产生...
王雪松
关键词: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比较蛋白质组学磷酸化蛋白
文献传递
万古霉素耐药性肠球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近年来肠球菌逐渐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万古霉素耐药性肠球菌(VRE)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了解VRE的耐药机制对有效控制其扩散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就VRE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简要概述。
王雪松刘威魏晓邹大洋黄留玉袁静
关键词: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分子生物学
基于颜色判定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法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DNA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法(LAMP)针对副溶血性弧菌特异基因tlh基因设计4条引物,通过引物特异性识别tlh基因上的6个独立区域来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LAMP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白色沉淀焦磷酸镁,故可以通过监测浊度来判定反应结果.实时浊度仪监测反应结果表明,LAMP反应在60~65℃恒温条件下50min内完成;如果在反应前添加羟基萘酚兰(HNB),蓝色的阳性结果很明显区别于紫色阴性结果;LAMP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9.74pg/μL,PCR方法最低检出限为97.4pg/μL,LAMP方法检测灵敏度是PCR方法检测灵敏度的10倍,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LAMP方法用于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具有检测过程简单、实验装置简便、反应结果肉眼可辨别、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特点,所以LAMP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特别适合用于现场和基层检疫及医疗单位的快速诊断.
刘威邹大阳尹志涛刘大伟李雪莲魏晓王雪松姜铮袁静黄留玉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
长双歧杆菌BL0033与BL0034的相互作用研究
2010年
目的克隆表达B.longum NCC2705果糖ABC转运系统中BL0033、BL0034及其截短突变体,验证两蛋白的体外相互作用,并确定介导彼此相互作用的功能区域。方法将bl0033与bl0034基因克隆至载体pGEX-4T-1和pET32a并在E.coli中表达,采用谷胱甘肽-Sepharose 4B和镍柱分别对GST和His融合的蛋白进行纯化,GST pull-down验证BL0033与BL0034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进一步确定BL0033和BL0034的作用位点,根据BL0033和BL0034基序特征构建截短突变体,GST pull-down实验检测截短体与完整蛋白结合的能力,确定介导相互作用的区域。结果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经亲和层析获得了融合蛋白。GST pull-down实验证实BL0033与BL0034存在相互作用,其中BL0033的截短体1~23 aa能与BL0034结合,而截短体36~314 aa丧失了与BL0034的结合能力;BL0034的3个截短体中BL0034/8~244 aa、BL0034/33~220 aa能与BL0033相互作用,而BL0034/289~481 aa与BL0033没有作用。结论证实了BL0033与BL0034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确定BL0033的1~23 aa基序与BL0034的33~220 aa基序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构域,为进一步研究B.longum NCC2705果糖ABC转运系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郭燕红刘大伟孙忠科邵长林何湘王雪松姜铮赵江丽刘威魏晓廖祥儒袁静
关键词:GST蛋白间相互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