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
- 作品数:35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缬沙坦对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肌病大鼠心肌线粒体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肌病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M组,n=15),缬沙坦干预组(V组,n=15)和对照组(C组,n=10)。M组及V组给予多柔比星(2 mg.kg-1,每周1次)腹腔注射。V组给予缬沙坦(30 mg.kg-1.d-1)灌胃。8周后,超声心动图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线粒体肿胀度、膜电位(ΔΨm)及心肌组织活性氧(ROS)的生成。结果:①与C组比较,M组大鼠心腔显著增大(P<0.05),心功能显著下降(P<0.05);V组大鼠心功能较M组明显改善(P<0.05);②与C组比较,电镜下M组大鼠心肌线粒体明显肿胀、嵴断裂、空泡化,钙离子诱导的心肌线粒体肿胀度下降,膜电位显著下降(P<0.05),ROS生成增多;V组大鼠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及肿胀度较M组改善,而膜电位水平也较M组明显提高(P<0.05),ROS生成减少。结论:缬沙坦能改善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肌病大鼠心脏结构及功能,其对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能是其保护心肌的作用机制之一。
- 徐莉张赢予汪健飞王好张国辉苏兆亮
- 关键词:多柔比星线粒体活性氧
- 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多柔比星致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促进作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多柔比星诱导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取出生1~2d的SD大鼠心肌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及纯化,用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A)免疫化学染色法鉴定细胞纯度。将培养第3天的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0.5,1,2μmol/L)多柔比星处理组,同时对各浓度组的不同时间点(4,12,24,48,72 h)进行检测。用MTT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AnnexinⅤ/PI双染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心肌细胞上清TGF-β1蛋白浓度。结果:原代分离培养第3天的心肌细胞纯度可达90%。多柔比星在0.5~2μmol/L浓度范围内,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心肌细胞存活率下降,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2μmol/L多柔比星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在4~48 h内细胞凋亡率不断增加,且心肌细胞TGF-β1蛋白表达量也逐渐增加,与凋亡率呈正相关。结论:TGF-β1可能在多柔比星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中起促进作用。
- 陈星潘建业周艳芳王好顾琳张国辉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多柔比星心肌细胞细胞凋亡
- 巨细胞病毒感染通过促进ROS/NLRP3介导的炎症小体激活引起心肌细胞损伤
- 2025年
-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但相关机制尚不清楚。CMV感染引起神经元损伤与激活活性氧(ROS)/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途径有关。为分析ROS/NLRP3介导的炎症小体激活在MCMV感染致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本研究以乳鼠原代心肌细胞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用无药物和病毒的培养基进行处理,MCMV组单独感染CMV,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组用含有NAC的培养基进行处理,MCMV+NAC组使用MCMV感染并用含有NAC的培养基进行处理。处理24h后,检测细胞活力与凋亡率,检测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白细胞介素(IL)-1β、IL-18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检测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与Caspase-3的mRNA转录水平及GSDMD-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MCMV组细胞活力低于对照组;凋亡率,培养基中LDH、CK-MB、IL-1β、IL-18与TNF-α含量,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与Caspase-3的mRNA转录水平及GSDMD-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MCMV+NAC组细胞活力高于MCMV组、低于NAC组;凋亡率,培养基中LDH、CK-MB、IL-1β、IL-18与TNF-α含量,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与Caspase-3的mRNA转录水平及GSDMD-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MCMV组、高于NAC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CMV感染引起心肌细胞损伤,这一损伤作用与激活ROS/NLRP3介导的炎症小体有关。
- 王好庞吉李帼瑞钱海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途径与阿霉素损伤心肌细胞凋亡:怎样证明其抑制效应?被引量:8
- 2010年
- 背景:近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短期心功能受益主要是因为其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了内生性修复过程,而不是心肌细胞的再生。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途径对阿霉素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按3×108L-1浓度加入6孔培养板,3mL/孔,培养72h后分为3组:阿霉素损伤组、共培养组加入1mg/L阿霉素作用4h建立心肌细胞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共培养组取培养至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3×108L-1,以3mL/孔加入共培养插件Millicell装置中,预培养24h,在造模后将Millicell装置插入到预先培养心肌细胞的6孔培养板中,建立共培养体系。检测条件培养基内细胞因子的质量浓度变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阿霉素损伤心肌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细胞凋亡、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阿霉素损伤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质量浓度、心肌细胞Caspase-3及Caspase-9活性、心肌细胞凋亡率、心肌细胞Bax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阿霉素损伤组比较,共培养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质量浓度、心肌细胞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心肌细胞Caspase-3及Caspase-9活性、心肌细胞凋亡率、心肌细胞Bax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损伤环境下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并可通过旁分泌途径抑制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 郭俊芳张赢予陈蓉周艳芳王好张国辉
- 关键词:旁分泌凋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BCL-2蛋白BAX蛋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细胞
- 心肌损伤的发生机制研究和心肌保护策略探讨
- 芮涛张国辉郭俊芳姚永伟张赢予陈蓉王好
-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国民身体健康的疾病,而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临床表现为心功能不全。由于心功能不全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其对患者生活和社会医疗费用支出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心肌损伤和心肌细胞功能异常是心功能不全发...
- 关键词:
- 关键词:心肌损伤心肌保护
- Fer-1抑制铁死亡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大鼠H9c2心肌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Control组、H/R medium组、H/R medium+Fer-1组、H/R medium+Nec-1组、H/R medium+emricasan组。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铁检测试剂盒测铁离子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活性氧(ROS)水平,MitoSOX TM探针经荧光染色检测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OX1)、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H/R medium组细胞毒性(LDH相对释放度)增加,细胞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R medium组比较,H/R medium+Fer-1组、H/R medium+Nec-1组、H/R medium+emricasan组H9c2心肌细胞贴壁数目增加,空泡减少,活性增加,细胞毒性(LDH水平)降低。与Control组比较,H/R medium组H9c2心肌细胞内亚铁离子及总铁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R medium组比较,H/R medium+Fer-1组H9c2心肌细胞内亚铁离子及总铁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 medium组H9c2心肌细胞内ROS水平高于Control组,H/R medium+Fer-1组ROS水平低于H/R mediu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比较,H/R medium组ACSL4、NOX1、环氧化酶2水平升高,GPX4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R medium组比较,H/R medium+Fer-1组ACSL4、NOX1、环氧化酶2水平降低,GPX4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铁死亡在MIRI中发挥关键作用,Fer-1可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缓解MIRI。
- 田欣高旺姬林娟王好芮涛姚永伟
-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序性坏死
- 外周血TGF-β、lncRNA ATB与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
- 2025年
- 目的: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和长链非编码RNA ATB(long non-coding RNA ATB,lncRNA ATB)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被诱导,协同调控炎症和细胞凋亡等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拟探究TGF-β和lncRNA AT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纳入2023年7月至2024年8月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首次就诊的1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开通罪犯血管后是否发生MIRI事件,分为MIRI组(n=76)和非MIRI组(n=80)。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外周血血浆TGF-β与白细胞中lncRNA ATB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TGF-β和lncRNA ATB及二者与MIRI后的炎症指标和心肌损伤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IRI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TGF-β和lncRNA ATB及二者联合对MIRI的潜在诊断效能。结果:MIRI组TGF-β和lncRNA ATB水平高于非MIRI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非MIRI组,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比例高于非MIR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体重指数、门-导丝时间、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I组PCI术后次日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及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水平均高于非MIRI组(均P<0.05);2组术后次日的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BNP)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TGF-β
- 姬林娟姚永伟田欣王聪芮涛王好俞捷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ST2水平及意义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IL-1受体家族成员ST2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36例(DCM组),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Ⅱ级12例,Ⅲ级11例,Ⅳ级13例;选择3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的ST2浓度,分析其与B-型尿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年龄及心衰病史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之间ST2浓度的差异。结果:DCM心衰患者血清中ST2浓度比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与BNP(r=0.356,P<0.05)和血尿素氮溶度(r=0.312,P<0.05)正相关,与LVEF值负相关(r=-0.249,P<0.05),与年龄(r=-0.037,P=0.613)和心衰病史(r=-0.116,P=0.381)无关,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增高,血清ST2浓度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ST2是DCM心衰新的生化标志物,并且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郑枫张赢予周艳芳王好张洪涛张国辉
- 关键词:心肌病扩张型ST2
- 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心肌病(DCM)的特征是在不存在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及其他心脏疾病的情况下,糖尿病引发心肌肥厚、纤维化,致使心肌舒张功能受损,并逐渐发展为心肌收缩功能下降。线粒体自噬作为细胞内特异性清除受损线粒体的关键过程,对维持细胞功能的健康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在DCM的发病机制中占据关键地位。在糖尿病中,氧化应激、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积累等因素可诱导心肌细胞内线粒体自噬的过度激活或抑制,进而引发线粒体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肌功能受损。PINK1/Parkin通路是泛素依赖性途径中调控线粒体自噬的重要机制,但在糖尿病中,该通路的异常激活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此外,BNIP3、FUNDC1等分子介导的非泛素依赖性线粒体自噬通路,也在DCM的病理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深入剖析DCM的病理生理特点,详细阐述线粒体自噬在DCM中的作用机制,并对线粒体自噬的途径及其功能进行全面综述。最后,探讨通过调节线粒体自噬来治疗DCM的重要策略,为DCM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张腾旭李子伟徐颖徐超群王好芮涛
-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病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
- 线粒体活性氧在心肌成纤维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线粒体活性氧在心肌成纤维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中的作用。方法:培养原代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组),使用脂多糖刺激的引发组,使用脂多糖加三磷酸腺苷的激活组,以及再加用mito-TEMPO的干预组。通过MitoSOX染色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活性氧水平;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内NLRP3、凋亡相关微粒样蛋白(ASC)、Pro-caspase-1、Pro-IL-1β及上清液中caspase-1 p20、IL-1β蛋白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中IL-1β蛋白的含量;使用免疫共沉淀法观察ASC与NLRP3蛋白的结合情况。结果:激活组细胞胞内线粒体活性氧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干预组线粒体活性氧水平较激活组明显下降(P<0.05);心肌成纤维细胞经脂多糖刺激后,细胞内NLRP3和Pro-IL-1β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干预组中Pro-IL-1β较激活组明显升高(P<0.05)。激活组上清液中caspase-1 p20和IL-1β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干预组caspase-1 p20和IL-1β较激活组明显减少(P<0.05)。激活组NLRP3-ASC连接形成复合体,干预组NLRP3和ASC的结合减少。结论:心肌成纤维细胞中线粒体活性氧通过促进NLRP3蛋白和ASC蛋白的结合,使NLRP3炎症小体激活。
- 颜骏张浩王好陶艾彬姚永伟张国辉芮涛
- 关键词:心肌成纤维细胞脓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