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智强

作品数:17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晋江市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卒中
  • 5篇疗效
  • 5篇出血
  • 4篇血性
  • 4篇缺血
  • 4篇微创
  • 4篇脑出血
  • 3篇缺血性卒中
  • 3篇基底
  • 3篇基底节
  • 3篇基底节区
  • 3篇基底节区脑出...
  • 2篇血肿
  • 2篇血肿清除
  • 2篇血肿清除术
  • 2篇延期
  • 2篇硬通道
  • 2篇尿酸
  • 2篇清除术
  • 2篇微创血肿

机构

  • 17篇晋江市医院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7篇林智强
  • 10篇黄银辉
  • 8篇施清晓
  • 5篇林胜利
  • 4篇陈秋杰
  • 2篇陈雅芳
  • 2篇余桂华
  • 2篇张金英
  • 2篇沈一坚
  • 2篇吴培基
  • 1篇吴波水
  • 1篇杨美丽
  • 1篇蔡若蔚
  • 1篇张宇鹏

传媒

  • 2篇检验医学与临...
  • 2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国校医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神经病学与神...
  • 1篇北方药学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对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9例进展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成阿司匹林组(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治疗组),持续治疗21 d,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NIHSS评分体系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显著,能够阻止病情恶化,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安全性较高。
林彬武吴明怀林智强黄银辉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拉莫三嗪治疗老年性卒中后癫痫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对老年性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60例老年性卒中后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80例,为实验组(采用拉莫三嗪治疗),其余80例为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卒中后抑郁发病率、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抗癫痫药保留率。结果:实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抗癫痫药的保留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拉莫三嗪对老年性卒中后癫痫有显著治疗效果,减少卒中后抑郁、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提高抗癫痫药物保留率。
林智强
关键词:癫痫卒中老年人拉莫三嗪
1例颅内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淋巴结病的案例分析
2019年
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淋巴结(Rosai-Dorfman)病是一种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因大多发生于淋巴结内,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淋巴结病,发病率低,且25%~43%发生于淋巴结外,如眼眶、皮肤、呼吸道、软组织、颅内、脊柱等.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Rosai-Dorfman病在该病中所占构成比低于4%,主要表现为幕上累及硬脑膜的实性肿块,术前多误诊为脑膜瘤,发生于脑实质内较为罕见,易误诊为淋巴瘤、脑转移瘤[1].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如人疱疹病毒6、EB 病毒、HIV 等,但尚未证实[2].本研究对1例颅内Rosai-Dorfman病案例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张金英黄银辉陈雅芳林智强李弥弥杨美丽林友榆蔡若蔚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学影像学
基底节区脑出血延期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评价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评价基底节区脑出血延期(7d~10d)微创血肿清除术的疗效。方法符合条件的2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保守治疗1周左右,因病情加重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家属意向分为两组,微创手术组13例,保守治疗组12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微创治疗1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也较保守治疗组好转,而手术前及入院时两组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别,同时较保守治疗组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故微创治疗优于保守治疗。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延期微创血肿清除术有利于改善预后、缩短病程。
林友榆施清晓陈海默林智强庄垂镇林胜利陈秋杰余桂华
关键词: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延期
奥扎格雷钠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SIP)的疗效。方法 78例SI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巴曲酶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于治疗前、治疗14d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检测、不良反应观察。结果治疗组有1例因血浆纤维蛋白原(FIB)<0.5g/L而退出本研究。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除FIB外其他指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后FIB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巴曲酶治疗SIP安全有效。
林智强张宇鹏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奥扎格雷钠巴曲酶疗效
1例被误诊为皮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MOG抗体相关性脑炎的病例报道被引量:3
2019年
自身免疫性脑炎(AE)主要指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实质多发性或弥散性炎性改变,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如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认知功能下降等,包括:抗-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边缘性脑炎、其他AE综合征[1]。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相关性脑炎属于自身免疫性急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现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经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疗效转归诊断的MOG抗体相关脑炎的病例报道如下。
陈雅芳黄银辉张金英林智强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阿米替林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疗效
目的:探讨阿米替林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选取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MOH)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建议停用各种止痛剂,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
林友榆黄银辉林智强施清晓陈海默
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2025年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并发吞咽功能障碍(SF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12月福建省晋江市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收治的符合相应标准的CIS并发SFD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以7 d为1个疗程,每组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不同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sEMG)、实验室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7%,高于对照组的82.98%(χ^(2)=4.424,P=0.03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疗程SSA评分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P<0.05);而干预因素对SSA评分有影响(P<0.05),时间因素对于SSA评分有影响(P<0.05),时间因素与干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3个疗程后,2组SWAL-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2组HAMD评分、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不同状态下sEMG及BDNF、NGF、IGF-1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CIS并发SFD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吞咽功能及不良情绪。
陈海默黄银辉林友榆林智强吴培基庞兴李荣传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丹红注射液依达拉奉
复发性脑出血32例临床分析
2001年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出血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 基于 32例复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 ,并与 80例无复发的脑出血相比较。结果 复发性脑出血大部分有高血压 (84.4% ) ,脑叶出血相对多见 (P<0 .0 1)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P<0 .0 5 )。结论 高血压和脑叶出血是复发性脑出血的高危因素 。
林智强庄垂镇
关键词:原发性脑出血复发高危因素
微创锥颅置管引流术中硬通道与脑动脉血管网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应用硬通道微创锥颅置管术治疗脑出血时,穿刺路径与脑动脉血管网构筑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对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在福建省晋江市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0例脑出血患者行简易立体定向电驱动锥颅置管术治疗,术后待血肿引流量〉90%后,拔管前行脑血管造影成像(CTA),以了解穿刺针及血肿穿刺路径与脑动脉血管网构筑的关系。结果对所有脑出血患者在微创锥颅置管术后CTA分析发现,穿刺针在穿刺血肿靶点的路径中均可安全滑过相关颅脑动脉,标点穿刺针位置准确;未见置管及引流过程中穿刺针明显损伤,相关重要脑动脉血管引流效果好。患者术后恢复快,预后良好率达到61.67%。结论硬通道微创锥颅置管术及术后引流过程中,穿刺针不易损伤脑动脉血管网,穿刺路径较安全可靠。
林友榆施清晓黄银辉陈海默林智强林胜利陈秋杰沈一坚吴培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