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篇导电薄膜
  • 2篇载流子
  • 2篇透明导电
  • 2篇透明导电薄膜
  • 2篇发光
  • 1篇电致发光
  • 1篇电致发光器件
  • 1篇有机半导体
  • 1篇有机电致发光
  • 1篇有机电致发光...
  • 1篇有机发光
  • 1篇载流子浓度
  • 1篇阻挡层
  • 1篇温度特性
  • 1篇空穴
  • 1篇空穴阻挡层
  • 1篇激子
  • 1篇光学
  • 1篇发光器件
  • 1篇发光学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作者

  • 4篇林剑
  • 2篇孟扬
  • 2篇杨锡良
  • 2篇蒋益明
  • 2篇刘键
  • 2篇沈杰
  • 2篇章壮健
  • 1篇陈华仙
  • 1篇夏亿劼
  • 1篇钟高余
  • 1篇黄维
  • 1篇王美良
  • 1篇尹琨

传媒

  • 2篇光电子技术
  • 1篇光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6
  • 2篇200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有机材料激子发光的温度特性被引量:3
2006年
基于实验和理论模拟研究了12~320K温度范围内八羟基喹啉铝[tr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Alq]和一种高效红光染料甲基-2-叔丁基-6-(1,1,7,7-四甲基久咯呢定基-9-烯基)-4H-1吡喃[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l)-4H-pyran,DCJTB]的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PL)随温度的变化,提出三种不同电荷分离程度的激子参与的Alq的稳态光致发光过程,通过拟合参量得到了三种激子的能量差值和辐射复合几率之比,观察并解释了DCJTB发光光谱从200K以下到室温的升温过程中发生的蓝移。认为变温光致发光有可能用于评估材料的发光和导电性能,比较并讨论了有机和无机发光材料激子发光的温度特性,认为低温下小分子发光材料倾向于分子态,随温度升高逐渐向半导体态转变,Alq在150~190K之间开始发生这种转变,而DCJTB则从300-320K开始。
钟高余林剑王美良夏亿劼尹琨黄维
关键词:发光学有机半导体激子
复合效应对掺杂氧化物透明导电薄膜的影响被引量:15
2001年
首次引入复合效应对不同价态差的掺杂氧化物透明导电 (TCO)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及其迁移率进行了分析。对于较高温度下制备的 TCO薄膜 ,对载流子迁移率起主要作用的散射机制是带电离子散射和电中性复合粒子散射。带电离子散射迁移率与带电离子的有效电荷数大致呈反比关系 ,在载流子浓度相同的情况下 ,随着复合几率增大 ,价态差分别为 3和 4的 TCO薄膜中的带电离子的平均有效电荷分别趋于 1和 2 ,因此带电离子散射迁移率也随之增大 ,分别趋于价态差为 1和 2的 TCO薄膜的带电离子散射迁移率。而对于价态差为 3的 TCO薄膜 ,由于电中性复合粒子数量较少 ,对载流子的散射最弱 ,因此在复合几率较大的情况下 ,价态差为 3的 TCO薄膜有可能获得比价态差为 1的 TCO薄膜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
孟扬林剑刘键沈杰蒋益明杨锡良章壮健
关键词:透明导电薄膜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与空穴阻挡层作用的研究
林剑
关键词:有机发光电致发光空穴阻挡层载流子
透明导电IMO薄膜的载流子浓度测量被引量:3
2001年
用反应蒸发法制备的掺钼氧化铟 ( In2 O3:Mo,IMO)薄膜在可见光区域的平均透射率 (含 1 .2 mm厚玻璃基底 )超过 80 % ,电阻率最低达 1 .7× 1 0 - 4Ω·cm。采用等离子振荡波长法、van-der-Pauw法和光谱拟合法等三种方法对IMO薄膜和 ITO薄膜的载流子浓度进行了测量和比较 ,结果表明 IMO薄膜的载流子浓度还不到 ITO薄膜的三分之一。因此 ,IMO薄膜对可见光的吸收小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提高载流子浓度而进一步提高电导率 ,对近红外线也有较高的透射率 。
孟扬沈杰蒋益明刘键林剑杨锡良陈华仙章壮健
关键词:透明导电薄膜载流子浓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