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洁莉

作品数:15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5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文化
  • 4篇旅游
  • 3篇非物质文化
  • 3篇非物质文化遗...
  • 2篇粤港
  • 2篇粤港澳
  • 2篇人类学
  • 2篇港澳
  • 2篇城市
  • 1篇道教
  • 1篇新媒介
  • 1篇遗产
  • 1篇移民
  • 1篇艺术
  • 1篇疫情
  • 1篇阴阳
  • 1篇阴阳五行
  • 1篇人类学视野
  • 1篇山墙
  • 1篇市场公平

机构

  • 15篇深圳职业技术...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5篇杜洁莉
  • 1篇陈朝萌
  • 1篇陈洋

传媒

  • 2篇装饰
  • 2篇文化遗产
  • 1篇中国职业技术...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物流技术
  • 1篇汕头大学学报...
  • 1篇热带地理
  • 1篇中国经贸
  • 1篇嘉应学院学报
  • 1篇消费导刊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潮汕五行山墙装饰艺术的象征学被引量:7
2017年
文化象征学是指借助一种文化形式表达另一种意义的表意方式,是人类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结合。潮汕五行山墙建筑艺术事实上是中国传统文化象征学的一种表现,其通过造型符号及装饰符号中的会意、隐喻、谐音、对比等具体象征方式,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山墙的建筑造型和装饰艺术之中,表达了潮汕民系的自然观、价值观和宗教观。
杜洁莉
关键词:山墙道教阴阳五行文化象征
传统工艺在商品化中的价值传承
2015年
探讨如何在“技以载道”的意识下,发掘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有所扬有所弃地传承,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工艺消费品,实现工艺品中商业价值与文化内涵的共存。
杜洁莉
关键词:文化内涵
人类学视野下华人移民的非理性因素研究——以南美洲厄瓜多尔华人移民为观察视点
2015年
以南美洲厄瓜多尔华人移民为观察视点,人类学意义下移民概念的界定不是简单以时空迁移作为依据,而是具有更多情感性因素,华人移民更多时候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华人移民动因并非是简单的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经济推拉移民,而是存在更多非理性因素;华人移民文化适应过程也并非单一的"同化论"一元论和"本文化-异文化"二元论,而是具有不明确边界的多元论。
杜洁莉
关键词:移民非理性因素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圈的共建与创新被引量:2
2015年
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化圈正在重新整合.不同文化圈存在资源互补与文化交融,亟需建立文化联结与价值传递,形成以"丝"为点,以"路"为线,以"文"为面的新丝路文化网络.
杜洁莉陈朝萌
关键词:文化圈文化策略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旅游文化类课程改革探析被引量:16
2020年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推动旅游产业形态发生演变,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重构商业模式,对高职院校旅游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构建有效的技术导向型人文课堂,培养"文创+科技+旅游"的高素质智能复合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旅游文化类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围绕"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背景下旅游文化类课程教学转型这一核心问题,基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文献基础,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文化类课程改革实践为例,从信息化多元化教学资源的运用、"人-机"互动的交互式课堂学习、基于数字化分析的个性化实训项目、基于网络交互评价的导向型学习输出等方面进行课程的教学转型分析,以期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现实指导意义。
杜洁莉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教学转型
交通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文献评述与成果启示被引量:1
2020年
文中对国内外交通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及其关联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交通与旅游者行为及旅游流的相关性研究、交通与区域旅游经济产业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交通网络的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以及区域旅游竞合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交通与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结合研究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创新点,应加强基于交通可达性的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时空特征及趋势分析、交通与旅游业关联过程与机制及其耦合定量评价研究,拓展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视角,尤其是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等新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系统性研究,同时在学术研究方法多维化、动态化、综合性等方面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出建议.
杜洁莉
关键词: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被引量:12
2021年
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区域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日益凸显,尤其是跨境、跨体制的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VOC)、变异系数(CV)、基尼指数(Gini)、泰尔指数(Theil)对港珠澳大桥开通前后(2015—2018年)大湾区主要城市以及港深、澳珠、广佛三大旅游片区的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变动进行分析,并借助首位度(S)、赫芬达尔系数(Hn)对大湾区城市的旅游位序规模分布进行比较。通过设定大湾区各个城市的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大湾区旅游总收入为因变量,建立旅游经济与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对大湾区城市群旅游市场份额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从统计意义上验证旅游区域经济空间演变的影响机制。
杜洁莉
关键词:港珠澳大桥
城市“农家乐”旅游发展探讨——以深圳市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以深圳"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经验为案例,对城市"农家乐"旅游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希望对于"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杜洁莉
关键词:旅游
宗教、慈善与艺术:近现代潮汕善堂文化探析被引量:2
2016年
慈善从产生之初,便不可避免地与宗教、艺术发生联系,换言之,宗教、艺术都具有"慈善精神"。潮汕善堂作为人类"小社会"个体式、家庭式的救济性慈善向"大社会"公益性慈善过渡的一种中间形式,是融合宗教、慈善、艺术为一体的文化系统。潮汕不同区域在其民间故事传说与扶乩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又以宗教信仰为依托形成不同善堂丛。善堂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其文化集儒释道与潮汕本土民俗于一体,其建筑融合祭祀、慈善与殡葬功能,其慈善精神渗透入地方文化体系中,形成具有"真、善、美"慈善精神的宗教与艺术,更成为潮汕人族群认同的重要部分。潮汕善堂是岭南民间独特的宗教艺术瑰宝,其成为文化类型学的区域表达。
杜洁莉
关键词:宗教慈善艺术族群认同
后疫情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郊野”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基于网络数字足迹的分析被引量:9
2022年
为探究后疫情时期“城市―郊野”旅游流移动态势及旅游发展趋势,以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网络为对象,搜集疫情发生前后各两年(2018年1月-2021年12月)的网络游记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疫情前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郊野”的旅游流分布状况及游客选择偏好进行比较。研究表明:1)疫情后大湾区整体旅游网络密度相对疫情前大幅度下降,特大城市尤其境外城市旅游受疫情影响更为明显;旅游网络联通性弱化严重,聚集效应变差,更趋向于分散和割裂。2)疫情后旅游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弱化,核心区和边缘区的界限变得模糊和淡化,部分郊区、乡野景区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明显增强,成为新的核心区。3)疫情后港珠澳及广州等传统核心城市节点在网络的联通性、控制力弱化,景点凝聚子群从疫情前呈现广州与佛山、珠海和澳门等珠江口西侧旅游城市群的高凝聚性,转变为疫情后多点化发展的趋势,郊野凝聚子群强化,旅游呈现郊野化趋势。4)景点网络从疫情前的广州-香港-澳门3核心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疫情后的广州-澳门-深圳-佛山4核心的“四驱多动”关系,港珠澳大桥在网络中的联动性下降。流动性限制与旅游驱动力是后疫情期旅游结构变迁的双向动力,疫情后大湾区旅游流空间网络是在疫情作用下发生的“城市-郊野”双向动态变化的双环结构,可能会逐渐呈现去中心化的散点发展态势。最后,提出后疫情时期应结合乡村振兴发展郊野旅游,加强城市―郊野旅游合作、打造联动性旅游融合圈,加强境内外旅游合作、建立旅游营销数据库精准引导出游等对策建议。
杜洁莉张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