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葚煦

作品数:11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心力衰竭
  • 4篇衰竭
  • 3篇慢性
  • 3篇慢性心力衰竭
  • 2篇预后
  • 2篇细胞
  • 2篇房颤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力衰竭患者
  • 1篇心脏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性别
  • 1篇性别因素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抑制
  • 1篇血管抑制因子
  • 1篇血浆
  • 1篇血压
  • 1篇智能诊断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第一...
  • 3篇北京大学

作者

  • 8篇李葚煦
  • 4篇丁文惠
  • 2篇孔迅
  • 2篇彭芬
  • 2篇崔晓静
  • 2篇陈路增
  • 2篇唐朝枢
  • 2篇褚松筠
  • 2篇刘琳
  • 1篇叶小巾
  • 1篇张秀梅
  • 1篇韩晓宁
  • 1篇刘毅
  • 1篇崔晓敬
  • 1篇陈骏良
  • 1篇方艳
  • 1篇常冬元
  • 1篇秦丽华
  • 1篇孟磊
  • 1篇李丹

传媒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THE 22...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1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性别差异对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其病因、合并疾病、临床特征与心衰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性别差异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慢性心衰患者228例,每3个月门诊随访,收集临床资料、心脏超声参数等。记录患者心衰再入院、心源性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终点发生情况。分析在不同性别中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年龄偏大,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慢性肾脏病和舒张功能不全明显升高(P<0.01)。对影响预后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心房颤动是心衰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6.874,95% CI:1.932~24.459,P=0.003),急性期 LVEF降低和肺动脉压力升高是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17,95% CI:0.851~0.989,P=0.024;OR=1.107,95% CI:1.021~1.200,P=0.013),稳定期心功能分级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84,95% C I:1.117~139.495,P=0.040)。结论慢性心衰预后的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对女性患者控制心房颤动、优化舒张性心衰治疗对减少心衰复发,降低心源性死亡可能较男性更有意义。
褚松筠彭芬赵静李葚煦崔晓静刘琳丁文惠
关键词:心力衰竭高血压心房颤动预后性别因素
房颤对女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
目的 对慢性心力衰竭人群队列进行随访,评估其病因、合并疾病、临床特征与心力衰竭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性别差异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相关危险因素.特别关注房颤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在本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228例,每...
褚松筠彭芬赵静李葚煦崔晓静刘琳韩晓宁丁文惠
肾脏淋巴瘤临床病理及超声表现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观察肾脏淋巴瘤(RL)临床病理学及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证实RL的临床、病理学及超声表现。结果31例RL中,2例为原发性、29例为继发性,临床主要症状为腰痛(22/31)。RL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25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L超声表现包括肾内肿物型(13例)、肾弥漫浸润型(5例)、肾盂型(2例)、肾周型(2例)及腹膜后浸润型(9例),均呈低回声或极低回声;9例腹膜后浸润型RL中,7例可见“血管漂浮征”。结论RL超声表现多样;超声发现肾内较大占位病灶呈均匀低回声或极低回声、伴肾外病灶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出现“血管漂浮征”时,应考虑淋巴瘤可能。
孔迅陈路增刘毅张秀梅李葚煦
关键词:肾肿瘤淋巴瘤病理学
超声智能诊断系统联合钼靶X线检查鉴别乳腺良、恶性非肿块型病变
2025年
目的观察超声智能诊断系统联合钼靶X线检查鉴别乳腺良、恶性非肿块型病变(NMB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07例NMBL,包括64个恶性(恶性组)、43个良性(良性组)病变。比较组间临床、常规超声、超声智能诊断系统[人工智能(AI)系统]及钼靶X线检查资料,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I系统联合钼靶X线检查鉴别良、恶性NMBL的效能。结果组间病灶最大径、腋窝肿大淋巴结率、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率、AI系统恶性风险及AI系统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于AI系统恶性风险获得AI系统二分类。单一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AI系统BI-RADS分类及AI系统二分类鉴别良、恶性NMBL的AUC分别为0.840、0.810及0.817;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分别与AI系统BI-RADAS分类及AI系统二分类联合鉴别良、恶性NMBL的AUC均为0.856,与单一AI系统BI-RADAS分类/AI系统二分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单一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针对基于年龄、病灶最大径、腋窝肿大淋巴结及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联合AI系统恶性风险构建的模型1、联合AI系统BI-RADS分类构建的模型2及联合AI系统二分类构建的模型3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AI系统恶性风险、AI系统BI-RADS分类及AI系统二分类均为恶性NMBL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上述3个模型鉴别诊断良、恶性NMBL的AUC依次为0.966、0.964及0.957。结论超声智能诊断系统联合钼靶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良、恶性NMBL;联合临床指标或有助于提高其诊断效能。
李葚煦吴静云孔迅陈路增
关键词:乳腺疾病乳腺X线摄影术
心力衰竭引起骨骼肌病变的分子机制被引量:2
2008年
骨骼肌病变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之一。引发骨骼肌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发现的相关分子机制,主要包括肌抑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部分致炎细胞因子、过氧化物增殖激活受体γ协同激活子-1α、MAFbx泛素连接酶和Bcl-2家族蛋白等活性分子的发病学意义。对这些活性分子的研究,为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
黄慧雅陈骏良方艳常冬元胡向欣李葚煦唐朝枢
关键词:心力衰竭骨骼肌病变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血管抑制因子2的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血管抑制因子2(VS2)水平及其潜在临床意义。方法参照Framingham临床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入选216例CHF患者为研究组,其中无或轻度CHF症状93例,中重度CHF症状123例;缺血性心脏病99例,非缺血性心脏病117例。选择同期171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血浆VS2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浆VS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805(0.547,1.187)μg/L vs 0.983(0.510,1.783)μg/L,P=0.011]。无或轻度CHF症状与中重度CHF症状者VS2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908),缺血性心脏病与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VS2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409)。123例中重度CHF症状患者VS2水平与心率呈负相关(r=-0.198,P=0.028)。结论 CHF患者血浆VS2水平降低,VS2与心力衰竭程度无关。
崔晓敬孟磊李葚煦蒋捷王洁叶小巾丁文惠
关键词:心力衰竭细胞因子类
儿茶酚抑素及其前体在心脏和血管组织及细胞水平的表达和分布研究
赵静丁文惠刘琳叶小巾王洁李葚煦唐朝枢
骨形态发生蛋白与关节软骨修复被引量:6
2008年
学术背景:近些年组织工程和基因技术开辟了修复软骨关节的新途径,但目前尚在研究阶段,有较多问题需解决。骨形态发生蛋白可促进软骨生成和修复,在关节软骨修复上有着很好的前景。目的:总结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关节软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应用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北京大学医学部"ScienceDirect Onsite"数据库和"Medline"数据库1996-01/2007-05有关英文文献,检索词"BMPs,cartilage repair/chondrocyt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应用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1996-01/2007-05有关中文文献,检索词"骨形态发生蛋白,关节软骨修复",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初审,纳入标准:①与目前关节软骨修复的现状和问题有关的文献。②有关骨形态发生蛋白对关节软骨修复的作用研究的文章。文献评价: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61篇,除去无关研究和重复性研究,采用40篇。资料综合:临床上修复关节软骨有几种主要方式,如软骨或骨细胞移植、骨膜移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等,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是目前反映最好的一种方式,但仍存在问题。骨形态发生蛋白对关节软骨修复具有促进作用,有促进软骨分化、基质形成,并抑制软骨细胞去分化等作用。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在促进软骨修复方面的作用有良好应用前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节软骨修复这个临床上的难题将有望被突破。
李丹孔迅李葚煦王琰王天昱栾丽菊张艳秦丽华
关键词:软骨修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