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华红

作品数:41 被引量:80H指数:4
供职机构: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经济管理
  • 3篇政治法律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农民
  • 10篇农村
  • 7篇人口
  • 7篇欠发达
  • 7篇欠发达地区
  • 7篇乡村
  • 5篇农民工
  • 5篇民工
  • 5篇就业
  • 5篇城镇化
  • 4篇实证调查
  • 4篇贫困
  • 4篇经济学
  • 4篇扶贫
  • 4篇创业
  • 3篇新型城镇化
  • 3篇人口流动
  • 3篇社会
  • 3篇社会转型
  • 3篇农村家庭

机构

  • 36篇贵州省社会科...
  • 5篇贵州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40篇李华红
  • 3篇甘露
  • 1篇王昌锋
  • 1篇张茜
  • 1篇胡晓登

传媒

  • 7篇新西部
  • 3篇贵阳市委党校...
  • 2篇当代贵州
  • 2篇当代经济
  • 2篇新疆农垦经济
  • 2篇理论与当代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开放导报
  • 1篇东疆学刊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贵州财经学院...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南京人口管理...
  • 1篇经济与管理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9篇2011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转型期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基于人口流动的视角被引量:1
2008年
人口流动严重削弱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具体表现在: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支持相当薄弱且极不稳定,其日常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老伴来完成,在精神慰藉方面老人们内心呈现出孤寂失落感与满足感并存的双重特点。另外,农村劳动力外流降低了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还导致家庭和整个社区尊老养老文化基础动摇。构建和完善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制度应从家庭、社区和政府三个层面着手。
李华红
关键词:社会转型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老人口流动
转型期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基于人口流动的视角被引量:5
2008年
人口流动严重削弱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具体表现在: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支持相当微弱且极不稳定,其日常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老伴来完成,在精神慰藉方面老人们内心呈现出孤寂失落感与满足感并存的双重特点。另外,农村劳动力外流降低了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还导致家庭和整个社区尊老养老文化基础动摇。构建和完善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制度应从家庭、社区和政府三个层面着手。
李华红
关键词:社会转型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老人口流动
贵州农村贫困现状观察及精准扶贫研究——基于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视角被引量:3
2018年
当前贵州农村的贫困或反贫困呈现出“多、广、深、集、综、曲”等特点,即:贫困人口底数“多”、贫困发生面“广”但分布不均、贫困程度“深”、地理集群性贫困和复合型贫困交织、贫困人口的“四多四少”、减贫速度的“快——慢——快”曲线变化等。近些年来,贵州农村的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不小成绩,但第三方评估发现其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个别地方“不精准”现象严重;“三精准”工作聚焦不够;帮扶方法陈旧、帮扶下力不深;干部的知、行不太到位;产业扶贫整体效应发挥有限;扶贫政策宣传“短板”突出;部分村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居环境较差;个别村寨干群关系较紧张;相关档案资料或信息管理较欠缺等。对此,要进一步提升贵州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还必须牢固树立“五大扶贫理念”、补救式落实好相关基础工作、做好“纠错”“检错”和“四抓”工作、多方培育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加大“纵向”的扶贫考核力度等。
李华红
关键词:贫困现状扶贫开发第三方评估贫困人口经济增长点
贵州农村扶贫开发成效认识、理性思考与路径优化
2019年
近年来,贵州农村扶贫成就显著,但仍存在诸如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以及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产业扶贫“堵点”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扶贫模式单一、反贫困的边际效益下降、扶贫中人文关怀不够、扶贫式分化或不平衡、精准扶贫衔接乡村振兴不畅等方面的问题。要进一步提升贵州农村脱贫攻坚质效,须抓好产业扶贫、严控返贫风险、开展法治扶贫、“统筹兼顾”扶贫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
李华红张茜
关键词:农村扶贫开发贫困人口产业扶贫
西部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人文情怀”考量与战略抉择研究——以贵州省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人文情怀是新型城镇化最本质的精髓,它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就地就近城镇化、留住乡愁等核心内涵。西部山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人文不足现象,即农民工权益保障不到位、留守农民受益度相对较低、城镇化发展的(大)城市倾向、特色资源产业力发挥不畅、"三非"问题等。正因为西部山区存在这些人文缺失和人文迷失现象,才使西部山区只有城镇式的建设,而没有城填化的生态。因此,要进行相关的人文补正,实施协同战略,主要包括发展协同、制度协同和文明协同等。
李华红
关键词:人文情怀新型城镇化
人口双向流动中的西部地区农民科技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基于贵州的调查被引量:3
2011年
人口双向流动的结果是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分离出了外出农民、留守农民、返乡农民三类群体,这三类群体因其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偏好不同而引致了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与服务的"两难"困境。"两难"困境实际上是西部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水平低下问题的外在表现,其内在致因还与体制机制、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等客观因素有关。因此要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就要牢固树立"需求决定供给"理念,要从各类型农民人文科技素质、"信息生产源"、组织管理体制、信息传播方式与服务模式等几方面着手以改善相关科技信息服务环境。
李华红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新冠疫情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及应对建议——以贵州省为例
2023年
推动农村居民持续稳定增收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新冠疫情从多渠道全面冲击农村居民收入,使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面临巨大挑战。以贵州省为例,结合调研数据,深入剖析了新冠疫情对留守在村和外出务工农民收入的冲击及其深远影响。研究认为疫情对经营规模户的冲击大于小农户,农民务工在疫情冲击下首选就近就地就业,农民收入在短期内恢复到从前有难度,且疫情造成的收入不平等将成为农民未来收入增长的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为企业减负纾困,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精准施策,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多措并举,增强农业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筑牢低收入群体“生存底线”等促进农村居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对策建议。
赵琴李华红
关键词:农民收入
民生语域中民族村寨旅游业开发检思与居民自我发展能力研究——贵阳市镇山村案例被引量:4
2011年
开发民族村寨旅游业首要是培育居民自我发展能力,这是民生价值的最大化体现。但"功利化"的政策或服务供给未能有效满足旅游业发展中居民的复合型需求,从而导致其旅游开发认知能力、参与能力、资金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能力以及社会资本利用等方面能力提高受阻。因此应通过教育培训、增加收入、还权于民等方式来促进居民自我发展能力持续提高,这也是外源式旅游发展向内源式旅游发展转型的支点。
李华红
关键词:民生旅游业开发
人口双向流动趋势下贵州农民获取科技信息渠道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在贵州这种"两欠"地区,人口双向流动将呈"常态化"趋势发展,其直接结果就是贵州农村社会将分离出外出农民、返乡农民、留守农民三类群体,每一类群体在获取农村科技信息过程中因其渠道偏好不同,从而就会对科技信息的供给与传播提出新要求。文章从三类农民群体获取大众信息渠道、科技信息渠道及其最偏好的科技信息传播渠道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李华红王昌锋
关键词:贵州农民渠道
西部地区农民工就业中的政府责任再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实证调查被引量:1
2012年
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就业将产生多重实效,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能和谐人与自然关系,能促进"人"的解放。调查发现,西部地区农民工就业中面临着"四缺"难题,即"缺技术"、"缺稳定或缺保障"、"缺待遇"、"缺渠道和信息"等。解决这些问题亟需完善政府行为,其逻辑起点是加强对西部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通式路径是扩展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现实保障是权益补救。
李华红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政府责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