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梅
- 作品数:6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3-D-半乳糖基转移酶p.Arg187Cys突变导致形成ABx亚型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既往在中国人群中发现的1,3-D-半乳糖基转移酶p.Arg187Cys突变个体表型为正常B型,本文探究该突变导致AB亚型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免疫血清学方法鉴定一名中国籍个体的血型血清型,PCR方法扩增ABO基因增强子、启动子和所有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采用Chimira软件构建3D分子模型,就突变对1,3-D-半乳糖基转移酶结构的影响进行预测。结果经血清学方法鉴定为ABx亚型。对ABO基因测序显示,该健康个体为A1.02/B.03基因型;仅在B等位基因第7外显子检出c.559C>T(p.Arg187Cys)突变,ABO基因其余位点未见突变。3D分子模型分析提示p.Arg187Cys突变改变了1,3-D-半乳糖基转移酶局部的氢键网络,可能因此导致酶活性下降;在与A基因共表达时,在1,3-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的竞争作用下表现出弱B表型。结论ABO*B基因c.559C>T突变通过减弱1,3-D-半乳糖基转移酶的活性以及ABO*A基因产物的竞争作用而导致形成ABx亚型。
- 曾一梅雷航王钰箐龚淞颂王学锋蔡晓红邹纬
- 关键词:ABO血型
- LDL-C/HDL-C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脂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至2011年共4 75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2组,冠脉狭窄≥50%为冠心病组(n=3 402),冠脉狭窄<50%为对照组(n=1 349)。冠心病组根据病变血管支数分为1支病变、2支病变、3支及3支以上病变3个亚组。测定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LDL-C/HDL-C比值。比较上述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LDL-C/HDL-C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TG、TC、LDL-C水平及LDL-C/HDL-C比值升高,HDL-C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冠心病组中,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LDL-C/HDL-C比值逐渐升高(P<0.00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LDL-C/HDL-C比值呈正相关(R=0.25,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LDL-C/HDL-C比值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DL-C/HDL-C比值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 李明春初少莉左君丽曾一梅
- 关键词:LDL胆固醇HDL胆固醇脂类冠心病
- 红细胞免疫及细胞免疫指标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红细胞免疫及细胞免疫指标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关系,为其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74例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74例为对照组,将两组研究对象的红细胞免疫及细胞免疫指标检测水平进行统计比较,将心力衰竭患者中不同心功能分级者的红细胞免疫及细胞免疫指标检测水平进行比较,并以Logistic分析处理检测水平与本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红细胞免疫及细胞免疫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心力衰竭患者中不同心功能分级者的检测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经Logistic分析处理显示上述检测指标水平均与本病有密切关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及细胞免疫指标处于较差状态,且不同严重程度者的检测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间均存在密切关系。
- 曾一梅李明春
- 关键词:红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心力衰竭
- 分侧肾小球滤过率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单侧肾动脉狭窄经皮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评价分侧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单侧肾动脉狭窄经皮肾动脉支架植入术(PTRAS)效果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在上海瑞金医院接受PTRAS治疗的64例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肾动脉狭窄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检测患者肾功能,血压水平,99mTc-乙二胺四乙酸(EDTA)检测分侧GFR,比较术前、术后患者血压水平、服用降压药种类、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 GFR)及分侧GFR等变化。结果 PTRAS术前患者患侧GFR显著低于健侧(P=0.002),术后12个月患侧GFR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01,P=0.003),但降压药种类、e GFR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GFR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结论 PTRAS可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患侧GFR,分侧GFR下降可作为行PTRAS术指征之一。
- 曾一梅许建忠陈歆初少莉李明春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
- TUBB1突变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临床特征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相关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合并TUBB1突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TUBB1突变与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系统收集2018年2月—2023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诊断为MDS并接受化学药物治疗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血常规、基因突变、CD34、血小板输注无效(PTR: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发生率等。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PTR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森林图采用R studio绘制。结果81例MDS患者中,TUBB1突变型组10例,野生型组71例。与TUBB1野生型患者相比,TUBB1突变型患者CD34^(+)MKs比例更高[33.50(14.25,55.88)%vs.4.00(2.00,10.00)%,P<0.001]、血小板计数减少伴体积增大[36.00(18.75,186.50)×10^(9)/L vs.91.00(67.00,164.00)×10^(9)/L,P<0.05;(12.03±1.92)fL vs.(9.19±0.97)fL,P<0.001]。TUBB1突变型组发生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8例(80.00%),野生型组发生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18例(25.35%),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UBB1突变是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7.28)。结论TUBB1基因突变的MDS患者普遍表现为CD34^(+)MKs比例增加和巨大血小板减少征。且TUBB1突变为MDS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 赵嘉璐范鑫秋曾一梅蔡晓红李佳明王学锋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大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无效
- 培哚普利氨氯地平联合吲达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与抗氧化自噬机制
- 2025年
-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氨氯地平片联合吲达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自噬相关蛋白9a、醌氧化还原酶1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诊的108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培哚普利氨氯地平片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吲达帕胺治疗,两组均持续用药14 d,比较两组血压与血管功能、心脏应变参数、自噬与氧化调控分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脉压[分别为(86.21±3.72)mm Hg(1 mm Hg≈0.133 k Pa),(124.75±8.43)mm Hg,(50.04±6.92)mm Hg]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0.68±5.94)mm Hg,(137.75±10.26)mm Hg,(54.46±6.38)mm Hg],联合组下肢上臂血压比(1.76±0.24)高于对照组(1.49±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87、7.194、3.451、5.969,均P<0.05);联合组心脏整体环向应变、整体纵向应变、左心室纵向应变分别为[(-31.95±5.69)%,(-20.13±5.27)%,(-14.42±1.67)%]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9.72±4.87)%,(-16.41±4.88)%,(-12.84±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8、3.806、4.482,均P<0.05);联合组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自噬相关蛋白9a、醌氧化还原酶1[分别为(13.29±1.66)ng·L^(-1),(1.49±0.19)ng·m L^(-1),(65.19±6.82)U·L^(-1)]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23±1.53)ng·L^(-1),(1.32±0.17)ng·m L^(-1),(56.27±5.74)U·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6、4.900、7.353,均P<0.05);联合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8.52%(10/54)与对照组总发生率12.96%(7/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8,P=0.428)。结论培哚普利氨氯地平片与吲达帕胺联合用药方案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方面显示出优越的疗效,可通过多重机制控制血压,减少心肌损伤,安全性良好。
- 李明春操群安曾一梅
- 关键词:吲达帕胺原发性高血压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