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萍

作品数:17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9篇成像
  • 8篇磁共振
  • 5篇细胞
  • 5篇磁共振成像
  • 3篇豆状核
  • 3篇豆状核变性
  • 3篇血管
  • 3篇细胞癌
  • 3篇脑死
  • 3篇脑死亡
  • 3篇扩散
  • 3篇肝豆状核
  • 3篇肝豆状核变性
  • 3篇肝细胞
  • 3篇肝细胞癌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流
  • 2篇造影
  • 2篇张量成像
  • 2篇术前

机构

  • 17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江门市新会区...

作者

  • 17篇徐萍
  • 8篇黎规典
  • 5篇潘希敏
  • 4篇冯仕庭
  • 4篇郑东华
  • 4篇徐桂兴
  • 3篇陈应明
  • 2篇夏之柏
  • 2篇郭志勇
  • 2篇覃浩玲
  • 2篇江波
  • 2篇王萍
  • 1篇孙灿辉
  • 1篇李子平
  • 1篇蔡华崧
  • 1篇何晓顺
  • 1篇郑可国
  • 1篇潘碧涛
  • 1篇王海军
  • 1篇梁伟强

传媒

  • 4篇影像诊断与介...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DTI评估肝豆状核变性丘脑损害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估肝豆状核变性(HLD)丘脑损害的价值。方法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未经治疗的31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16例丘脑有异常信号(第1组),15例丘脑无异常信号(第2组)]及25例年龄匹配健康志愿者(第3组)行磁共振DTI检查,测量丘脑的部分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值(MD),并比较3组FA值、MD值的差异性。结果 3组丘脑的FA值分别为:第1组0.36±0.02,第2组0.38±0.03,第3组0.43±0.02,三组间存在差异(F=54.51,P<0.001),三组间两两比较组间也存在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3组丘脑的MD值分别为:第1组0.83±0.09,第2组0.79±0.06,第3组0.75±0.04,三组间存在差异(F=10.55,P<0.001),三组间两两比较组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DTI可在常规MRI信号改变之前用于评估HLD丘脑损害,可提供扩散信息的变化。
王萍黎规典徐萍覃浩玲何荣兴陈应明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肝豆状核变性丘脑
肝豆状核变性头部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头部磁共振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5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头部MRI检查,总结其MRI表现,并评估MRI表现与肝豆状核变性神经症状评价量表-改良Young量表的相关性。结果 50例患者中MRI均有异常表现,表现为头部信号异常和/或脑萎缩。异常信号累及部位依次为豆状核(40/50)、尾状核头(31/50)、丘脑(28/50)、中脑(24/50)、脑桥(16/50)、小脑半球(7/50)、脑白质(6/50)、脑皮质(3/50)、延髓(2/50),发病部位多为对称性分布。病变在T1WI上多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上主要呈稍高或高信号;15例苍白球出现对称性T2WI低信号;DWI上15例表现为高信号,22例表现为低信号。18例为轻或中度脑萎缩,6例为重度脑萎缩。MRI表现的严重程度与肝豆状核变性神经症状评价量表-改良Young量表分数存在相关性(r=0.69,P=0.01)。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头部MRI表现呈多样性,几乎可累及颅脑各个部位,常伴有脑萎缩,MRI表现与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黎规典徐萍周香雪潘希敏陈应明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磁共振成像
潜在脑死亡后器官捐献供者脑死亡判定中脑电与脑血流"分离现象"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明确脑死亡判定确认检查中脑电与脑血流"分离现象"的影响因素,加强对该现象的了解及认知。方法前瞻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重症医学科自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27例潜在脑死亡后器官捐献(DBD)供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首选脑电和脑血流评估作为脑死亡判定的确认检查方式,对存在"分离现象"的患者,进一步行正中神经短潜伏期诱发电位检查或等待24 h再次进行脑电和脑血流评估以确诊。选择性别、年龄、进行确认检查时自主呼吸停止时间、血压、手术方式、神经查体、神经影像学指标和血Na+等15个参数,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与"分离现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27例患者中,22例(17.3%)存在"分离现象",其中17例(77.2%)脑电静息早于脑血流终止,5例(22.7%)脑血流终止早于脑电静息。多因素Log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14岁(OR=6.250,95%CI:1.201~32.220,P=0.028)、检查时收缩压≥140 mmHg(OR=7.430,95%CI:1.621~33.992,P=0.010)、原发性脑干损伤(OR=15.890,95%CI:3.042~82.930,P=0.006)、自主呼吸停止时间≤72 h(OR=11.964,95%CI:3.045~82.932,P=0.006)及去骨瓣减压术(单侧/双侧)(OR=16.281,95%CI:1.590~89.785,P=0.001)是"分离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分离现象"在中国脑死亡判定的确认检查中常见,≤14岁患者、检查时收缩压≥140 mmHg、原发性脑干损伤、自主呼吸停止时间≤72 h和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单侧/双侧)患者更易出现"分离现象"。
徐桂兴廖苑于萍徐萍郑东华
关键词:器官捐献脑死亡脑血流
Gd-EOB-DTPA MRI动态增强预测孤立性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被引量:31
2017年
目的分析Gd-EOB-DTPA MRI动态增强扫描(DCE)影像特征与单发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相关性,总结提示HCC MVI的MRI影像特征,探讨利用这些影像特征术前预测HCC MVI的可能性。方法分析66例单发HCC的术前MRI资料,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MRI各项影像特征与MVI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肿瘤直径对MVI的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P=0.011)、肿瘤边缘(P=0.019)、瘤周强化(P=0.001)、肝胆特异性期瘤周低信号(P=0.002)是MVI的危险因素,肿瘤信号不均匀(P=0.157)、肿瘤包膜(P=0.207)、ADC值(P=0.481)、T_1减低值比率(P=0.689)与MVI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07;OR=1.024)与瘤周强化(P=0.005;OR=6.670)是MVI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的ROC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6 mm诊断MVI,AUC=0.741,敏感度为0.588,特异度为0.833。有瘤周强化组MVI的发生率是52.4%。结论利用Gd-EOB-DTPA MRI动态增强扫描可术前预测HCC的MVI,肿瘤越大、有瘤周强化的HCC更容易出现MVI。
徐萍黄梦琪廖冰李子平冯仕庭蔡华崧
关键词:肝细胞癌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神经重症患者进展为脑死亡的预测评分
徐桂兴郑东华徐萍郭志勇夏之柏王海军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4DCE-MRA和DWI表现(附7例报告)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分析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PB)的放射学表现特征,着重探讨MRI中4DCE-MRA及DWI的诊断意义。方法:对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PB患者的临床及放射学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重点分析4DCE-MRA、DWI的特征。结果:7例在X线片或CT上均呈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无骨膜反应,5例骨皮质明显变薄并部分中断,2例骨皮质变薄但仍连续。MRI所有病例均未见瘤周骨髓水肿,均可见软组织肿块,T1WI 5例略高信号、2例等信号,T2WI均以稍高信号为主,夹杂少许灶性高、低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4DCE-MRA见肿瘤供血动脉显影及肿瘤染色,自动脉早期到静脉期瘤体染色信号逐渐增强;高b值DWI上病变呈高信号,ADC图上呈灰黑色较低信号,ADC均值(0.856±0.059)×10-3 mm2/s,肿块的ADC值低于正常肌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9.55,P<0.001)。结论:X线、CT和常规MRI反映SPB的恶性特性有限度,4DCE-MRA、DWI表现提示其恶性特征,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徐萍潘碧涛胡美玉黎规典潘希敏江波
关键词:浆细胞瘤骨肿瘤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放射摄影术
结直肠癌MR功能成像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4年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是世界第三大常见肿瘤,在肿瘤疾病中的病死率排第4;每年有超过120万人被诊断为CRC,其中60万患者因该病而死[1]。近年来CR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而且中青年患者占的比例逐渐增加。CRC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CRC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
黄坤徐萍郑可国冯仕庭
关键词:结直肠癌功能成像淋巴结状态术前分期细胞密度
脑死亡判定中脑电活动与脑血流检查分离现象的分析
徐桂兴郑东华徐萍郭志勇何晓顺
基于CT肠道成像征象的列线图预测克罗恩病患者肠壁穿透性病变的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CT肠道成像(CTE)征象的列线图预测克罗恩病(CD)患者肠壁穿透性病变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至少行2次CTE检查的CD患者的临床和CTE资料。共112例患者,在末次CTE观察肠壁穿透,将患者分为无穿透组(84例)及穿透组(28例)。首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首次检查时CD患者的临床及CTE资料,筛选出能有效预测CD患者肠壁穿透性病变的高危因子,并建立列线图。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首次和末次CTE征象的变化趋势(ΔCTE),并构建列线图。采用Harrell一致性指数量化评估列线图的区分能力。结果在首次检查时临床和CTE征象中,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显示,病变肠段区域数(HR为0.686,95%CI 0.475~0.991,P=0.045)、最大淋巴结短径(HR为0.751,95%CI 0.593~0.949,P=0.017)是穿透性病变的独立保护因素,肠壁表面不光整(HR为5.626,95%CI 2.466~12.839,P<0.001)是穿透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无穿透性病变的特异度为82.1%、灵敏度为59.5%,Harrell一致性指数为0.810(95%CI 0.732~0.888)。在ΔCTE征象中,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Δ肠壁表面不光整(肠壁表面一直不光整HR为12.344,95%CI 2.042~74.625,P=0.006;肠壁表面光整变不光整HR为28.720,95%CI 4.580~180.112,P<0.001)、Δ最大淋巴结短径(HR为1.534,95%CI 1.091~2.157,P=0.014)是穿透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列线图预测无穿透性病变的特异度为89.3%、灵敏度为79.2%,Harrell一致性指数为0.876(95%CI 0.818~0.934)。结论基于CTE征象病变肠段区域数、最大淋巴结短径和肠壁表面不光整及其变化趋势的列线图可有效预测CD患者肠壁穿透性病变。
宋正平徐萍李雪华黄斯韵谭海怡吕文孙灿辉
关键词:CROHN病列线图
原发性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术前诊断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8年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微血管侵犯(MVI)指在显微镜下于内皮细胞衬覆的脉管腔内见到癌细胞巢团,且没有肉眼可发现的肿瘤血管侵犯,是导致HCC术后复发、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MVI的术前诊断对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但术前准确诊断仍存在较大的挑战。主要从临床、分子生物学、影像表现等方面对MVI术前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梁伟强徐萍冯仕庭
关键词:肝细胞癌术前诊断磁共振成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