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卓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通化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疗效
  • 2篇缺血
  • 1篇胆汁
  • 1篇胆汁反流
  • 1篇胆汁反流性
  • 1篇胆汁反流性胃...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心力衰竭
  • 1篇血性
  • 1篇血压
  • 1篇依达拉奉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高血压
  • 1篇诊治

机构

  • 6篇通化市第三人...
  • 3篇通化市人民医...

作者

  • 6篇徐卓
  • 3篇张欣鑫
  • 1篇张启臻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2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诊治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TIA诊断标准的92例患者分别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阿司匹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氯吡格雷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影响血压、血糖及肝肾功能的显著不良反应。结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别运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治疗,临床疗效均确切有效,且无显著性差异,但阿司匹林价格低廉,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徐卓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依达拉奉联合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和分析依达拉奉联合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照组48例单纯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记录、分析和对比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40例(83.3%),显效4例(8.3%),有效2例(4.2%),无效2例(4.2%),对照组基本痊愈31例(64.6%),显效5例(10.4%),有效3例(6.3%),无效9例(18.8%);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改善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建议临床推广。
徐卓
关键词:依达拉奉补阳还五汤急性脑梗死疗效
铝碳酸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4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观察铝碳酸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收入院后均给予常规休息、输液、吸氧等相关治疗,我们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莫沙必利片剂治疗,每次5mg,每日3次;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铝碳酸镁片治疗,每次10mg,每日3次。结果患者治疗3周后,治疗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上腹部饱胀感和烧灼样感觉及胃镜检查结果等情况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情况明显不如治疗组,并将二者差异对比比较得出,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的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铝碳酸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较莫沙必利效果好。
王傲然张启臻徐卓张欣鑫
关键词:铝碳酸镁莫沙必利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
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心力衰竭76例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76例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硝普钠,同时应用多巴胺,本组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76例采用利尿剂、洋地黄及ACEI等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显效50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96.05%;对照组显效35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85.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张欣鑫王傲然徐卓
关键词:多巴胺硝普钠心力衰竭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0例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综合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再予以中药汤剂药治疗,比较2组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平均时间为(47.8±6.8)d,对照组为(69.7±8.2)d;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57/60),对照组为:81.7%(49/60),上述指标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具有明显优势(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迅速,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临床价值价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方法。
张欣鑫王傲然徐卓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疗法综合疗效
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改善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匹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作用。方法 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施匹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血脂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1.45±0.61)m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为(19.21±8.67)mm^2,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1.11±0.60)m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为(13.65±9.12)mm^2,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中,对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值得推广。
徐卓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