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午 作品数:107 被引量:305 H指数:11 供职机构: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哲学宗教 农业科学 更多>>
天麻素对CUS大鼠抑郁样行为和海马BDNF/GDNF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天麻素对慢性不可预见应激(CUS)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对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Sham+天麻素低、中、高剂量组,模型组(CUS),模型(CUS)+天麻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 L/kg),连续14天;Sham+天麻素低、中、高剂量组每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天麻素(50、100或者200 mg/kg),连续14天;模型组接受CUS造模,并且在造模结束后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 L/kg),连续14天;模型+天麻素低、中、高剂量组在CUS造模结束后每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天麻素(50、100或者200 mg/kg),持续14天。随后,通过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在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处死大鼠,通过Elisa检测海马GFAP和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1)慢性不可预见应激(CUS)可以导致明显的抑郁样行为,包括糖水偏好减少(P<0.05)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0.01),CUS组大鼠海马GFAP和BDNF水平下降(P<0.01)。(2)一定剂量(100和200 mg/Kg)天麻素干预可以缓解CUS大鼠的抑郁行为,CUS与CUS+GAS(M)组(P<0.05)以及CUS与CUS+GAS(H)组之间(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高剂量的天麻素可以恢复CUS大鼠海马的BDNF和GDNF水平,CUS与CUS+GAS(M)组(P<0.05)以及CUS与CUS+GAS(H)组之间(P<0.05)的BDNF和GDNF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天麻素可以缓解CUS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恢复CUS模型大鼠海马的BDNF和GDNF水平。 张雅红 周翠红 何珊珊 陈云春 王化宁 彭正午关键词:天麻素 BDNF GDNF 迷迭香酸早期干预对创伤后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及海马IL-1β和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 探讨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A)早期干预对增强型单次延长应激(enhanced single prolonged stress,ESPS)模型大鼠行为和海马白介素-1β (IL-1β)、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8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对照组(Control)、RA低剂量组(Control+RA (L)),RA高剂量组(Control+RA (H)),模型组(ESPS),模型+RA低剂量组(ESPS+RA(L))和模型+RA高剂量组(ESPS+RA(H)),每组8只.采用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大鼠行为表现,并且在行为实验完成后处死大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大鼠海马中IL-1β和IL-6的水平.结果 (1)旷场实验:ESPS组大鼠进入中央区次数[(7.63±5.32)次]和中央区的探索时间百分比[(14.88±7.35)%]均显著低于Control组[分别为(18.13±10.15)次,(26.68±10.06)%]和ESPS+RA (H)组[分别为(16.88±8.81)次,(25.08±8.52)%],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ontrol+RA(L)、Control+RA(H)组与Control组之间,以及ESPS组和ESPS+RA(L)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与Control组大鼠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37.38±8.24)%和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17.63±4.74)%相比,ESPS组有显著降低[分别为(21.92±6.82)%,(10.01±3.82)%],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ESPS组比较,ESPS+RA(H)组大鼠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和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分别为(33.72±9.49)%,(16.99±4.28)%]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SPS组和ESPS+RA(L)之间及Control+RA(L)、Control+RA(H)组与Control组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ELISA结果显示:ESPS组大鼠海马中IL-1β和IL-6的含量[(4.91±0.77)pg/mg,(38.31±9.44) pg/mg]高于Control组[(3.14 ±0.96) pg/mg,(27.15±8.03) pg/mg]和ESP 陈怡环 吴迪 陈冠婕 彭正午 王化宁 王莹 谭庆荣关键词:迷迭香酸 创伤后应激障碍 白介素-1Β 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给予艾司西酞普兰(30例)与文拉法辛(30例)治疗,共观察4周。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艾司西酞普兰组显效率为66.6%,文拉法辛组为69.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文拉法辛组第1周末与艾司西酞普兰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文拉法辛组为4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疗效相当,但文拉法辛起效较艾司西酞普兰快,而艾司西酞普兰的药物不良反应轻,更适用于老年及伴有躯体疾病的患者。 孙润珠 薛芬 张华 孙雯雯 彭正午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 文拉法辛 躯体形式障碍 重组鼠IL-1β和/或慢性缺氧刺激对大鼠颈动脉体中p-ERK1/2表达的影响 2013年 目的:观察慢性低压性缺氧和重组鼠白介素-1β(rmIL-1β)刺激对大鼠颈动脉体(carotid body,CB)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1/2(p-ERK1/2)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8组,分别为缺氧刺激0、1、2、3周组和缺氧0、1、2、3周的同时伴rmIL-1β刺激组。对CB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用Western Blot法对p-ERK1/2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相对于缺氧0周组,缺氧2周和缺氧3周组大鼠CB中p-ERK1/2的含量明显增加。相对于单纯给予缺氧,缺氧同时给予rmIL-1β刺激后引起大鼠CB体中p-ERK1/2表达量的增加。结论:慢性缺氧和rmIL-1β刺激均可致颈动脉体p-ERK1/2上调;慢性缺氧伴rmIL-1β刺激比单纯缺氧或rmIL-1β刺激可引起p-ERK1/2更显著的增加。 范娟 彭正午 王曦 王百忍关键词:颈动脉体 缺氧 间歇性低压低氧和高压氧对颈动脉体GAP-43表达的影响 颈动脉体(CB)是哺乳动物用于检测血液中的氧分压的主要器官。缺氧条件下颈动脉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已被广泛报道,但缺氧反应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此外,动物暴露于高氧条件下颈动脉体的生物学变化知之甚少。GAP-43是反应轴... 彭正午 范娟 王百忍关键词:颈动脉体 GAP-43 高压氧 文献传递 不同刺激参数rTMS对慢性不可预见应激大鼠行为的作用及大脑5-HT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频率和不同强度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rTMS)对慢性不可预见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 彭正午 陈怡环 王化宁 谭庆荣关键词:大鼠行为 文献传递 不同刺激参数rTMS对慢性不可预见应激大鼠行为的作用及大脑5-HT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刺激频率和不同强度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慢性不可预见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 彭正午 陈怡环 王化宁 谭庆荣Sirt1介导高压氧预处理对异氟醚诱导的中年小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薛芬 周翠红 彭正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大鼠模型皮层5-HT/MAO-A表达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新型、无创的物理疗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抗抑郁药物作用基础上联合rTMS ... 彭正午 薛芬 吴迪 谭庆荣关键词:经颅磁刺激 抑郁模型 5-HT MAO-A 西酞普兰、氟西汀对NGF诱导的PC12细胞活性以及TH和pERK1/2表达的影响 2010年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和氟西汀两种药物对PC12细胞活力及酪氨酸羟化酶(TH)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表达的影响。方法以NGF诱导后的PC12细胞作为细胞模型,给予5,10,20,50gm不同剂量西酞普兰和氟西汀,分别进行直接作用和保护作用处理24或48h(直接作用为直接给予不同剂量齐拉西酮,保护作用为直接作用后再进行12h的去血清损伤)。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H和pERK1/2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分别处理24h后,两种药物在剂量为20μm时均可促进PC12细胞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而且相同浓度的两种药物对细胞活力的作用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药物作用48h后,西酞普兰10μm组对PC12细胞活力具有保护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西酞普兰20μm组对PC12细胞活力的促进作用和保护作用均高于氟西汀20μm组(P〈0.05),而且氟西汀在作用48h后对细胞表现出毒性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PC12细胞TH和pERK1/2的表达随着药物浓度5μm到20μm逐渐升高,但是在药物浓度为50μm时表达下降,其中氟西汀50μm时TH和pERK1/2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西酞普兰20μm组TH和pERK1/2的表达均高于氟西汀20μm组(P〈0.05)。结论中剂量的西酞普兰和氟西汀两种药物对PC12细胞活力都有促进作用,都可促进TH的表达,而且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ERK途径产生的;西酞普兰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优于氟西汀,而且高剂量的氟西汀表现出细胞毒性作用。 彭正午 薛昀赟 何宏 闫青红 李辉 王小莉 谭庆荣关键词:PC12细胞 西酞普兰 氟西汀 酪氨酸羟化酶 PERK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