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远金

作品数:64 被引量:221H指数:8
供职机构:黄石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6篇科技成果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3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2篇骨折
  • 18篇关节
  • 11篇缺损
  • 8篇置换术
  • 7篇手术
  • 7篇肱骨
  • 7篇股骨
  • 7篇关节镜
  • 5篇软骨
  • 5篇椎间盘
  • 5篇胫骨
  • 5篇骨头
  • 4篇愈合
  • 4篇远端
  • 4篇韧带
  • 4篇肱骨远端
  • 4篇微创
  • 4篇疗效
  • 4篇内固定
  • 4篇交叉韧带

机构

  • 59篇黄石市中心医...
  • 4篇湖北理工学院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黄石市第二医...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作者

  • 64篇张远金
  • 26篇段军
  • 18篇孙法瑞
  • 13篇李松柏
  • 13篇徐立军
  • 12篇陈又年
  • 11篇柯雯昙
  • 9篇王勤志
  • 8篇周赤兵
  • 8篇李俊
  • 7篇卢杰
  • 7篇张国富
  • 6篇陈翔
  • 6篇张欣
  • 5篇冯琼华
  • 4篇张凌
  • 3篇李大明
  • 3篇肖进
  • 3篇吴超群
  • 3篇张辉

传媒

  • 10篇临床骨科杂志
  • 8篇中国骨与关节...
  • 6篇骨科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2篇海南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骨伤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19
  • 8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5篇2002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智能技术在膝单髁置换术前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索人工智能(AI)技术在膝单髁置换术前规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对照分析。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在黄石市中心医院行膝单髁置换术的35例患者,根据术前规划的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4例患者中男6例,女8例,年龄(62.43±3.55)岁,应用AI技术进行术前规划。对照组21例患者中男7例,女14例,年龄(62.10±2.86)岁,按照传统X线片方法进行术前规划。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假体符合率(术前预测假体、垫片的大小型号与术中使用完全一致)以及术后3个月、1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HS)膝关节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59.07±3.36)min、(107.29±10.16)ml、(78.93±10.95)ml,对照组分别为(69.57±2.11)min、(123.38±7.65)ml、(95.19±12.4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78、5.347、3.958,均P<0.001)。术后3个月、1年,试验组的HHS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高对照组[(79.93±1.14)分比(76.81±1.54)分和(119.57±4.62)°比(111.76±6.25)°、(92.36±1.87)分比(90.48±1.25)分和(130.29±4.60)°比(120.57±4.98)°],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71±0.47)分比(2.43±0.68)分、(1.14±0.36)分比(1.86±0.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股骨侧、胫骨侧、垫片符合率均高于对照组[92.86%(13/14)比42.86%(9/21)、92.86%(13/14)比38.10%(8/21)、85.71%(12/14)比33.33%(7/21),均P<0.05]。结论应用AI技术进行膝单髁置换术前规划,可精准预测股骨侧、胫骨侧假体型号及垫片大小,提高假体符合率,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症状,提高膝关节活动度,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潘希安张远金张国富李俊孙法瑞刘炳霞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可视化人工智能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对肢体骨折不愈合的康复作用
2002年
张远金陈又年卢杰李松柏
关键词: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肢体骨折康复作用骨折不愈合
手法复位治疗手掌指关节绞锁8例报告
2003年
手掌指关节绞锁治疗方法有闭合复位、手术治疗。由于手法解锁存在复发、软组织损伤,甚至造成关节内骨折的问题,故大多提倡手术治疗。但如能了解手掌指关节绞锁形成机制,合理利用外力,进行手法复位是可以成功的。
陈又年卢杰张远金
关键词:手法复位利多卡因注射液随访
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肌-皮-骨复合组织瓣转位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逆行隐神经营养复合组织瓣转位术在修复小腿骨折并组织缺损中的效果。方法应用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骨瓣转位术修复27例小腿骨折并组织缺损。结果 5例皮缘坏死病例,换药后愈合,余组织瓣均一期存活,无感染。骨折缺损处均愈合,平均(7±0.8)个月。修复创伤后外形在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小腿内侧感觉障碍于术后1年基本恢复正常,行走功能良好。结论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骨瓣转位术可以一次性完成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疗效优良。
冯琼华张远金陶圣祥
关键词:隐神经
腓骨长肌腱皮瓣修复跟腱及皮肤同时缺损被引量:1
2002年
陈又年张远金卢杰刘莉肖进
关键词:跟腱缺损皮肤缺损
关节镜下应用微骨折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初步应用
2007年
目的探讨应用微骨折技术对全层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2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在其右股骨内髁先建立全层软骨缺损模型,实验组进行微骨折处理,对照组则不予特殊处理。分别在4周和8周各处死10只实验兔,作大体观察、病理学检查和修复组织厚度测量。临床上对68例全层关节软骨缺损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35例,关节清理后应用微骨折技术进行处理;对照组33例,仅作关节清理术。结果对照组只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生长,仅边缘有少量软骨组织生长,实验组在4周时大部分为软骨组织生长,8周已全部被软骨组织修复。术后平均随访8.6个月,Lysholm评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微骨折技术是一种有效的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方法。
周赤兵段军张远金柯雯昙
关键词:微骨折技术关节镜全层关节软骨缺损关节软骨修复
平行放置双接骨板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平行放置双接骨板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用肱三头肌"舌"形瓣或鹰嘴"V"形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平行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1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按AO分型,其中C1型7例、C2型9例、C3型5例。结果经平均10.6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无感染、骨不连、内固定失败的发生。随访时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7例、良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76.2%。结论平行放置双接骨板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固定可靠,可周期活动,是一种理想固定方法。
段军张远金李锋
关键词:肱骨骨折外固定器
双侧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Pipkin Ⅱ型骨折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6
2017年
髋关节脱位占关节脱位的2%~5%,而双侧髋关节同时脱位约占髋关节脱位的1%~2%[1],再合并双侧股骨头骨折则更是少见。股骨头骨折通常采用Pipkin分型[2]:Ⅰ型,股骨头骨折块位于中央凹下方;Ⅱ型,骨折位于中央凹上方;Ⅲ型,任意类型的股骨头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Ⅳ型,股骨头骨折合并髋臼骨折。2014年6月,我院收治一例双侧髋关节后脱位合并PipkinⅡ型双侧股骨头骨折,术后随访2年多,病人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徐立军王勤志段军陈又年张远金
关键词:髋关节后脱位双侧髋关节文献复习
单髁置换术及全膝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病变对股骨内髁参数和预后转归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术及全膝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病变对患者股骨内髁参数和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因膝关节单间室病变在黄石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接受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单髁置换术组(n=60)和全膝置换术组(n=60),分别对患者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股骨内髁参数、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表)、术后主动屈曲超过90°所用的时间及术后12个月主动屈曲超过120°的人数比例。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冠状位及横断面后髁最远点的圆弧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髁置换术组矢状位后髁最远点的圆弧直径为(42.58±1.44) cm,明显小于全膝置换术组的(45.47±1.3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髁置换术组患者术后主动屈曲超过90°用时为(6.74±1.87) d,明显少于全膝置换术组的(10.39±4.13) d,术后12个月主动屈曲超过120°人数占比为71.53%,明显高于全膝置换术组的44.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次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单髁置换术组患者的HSS评分均高于全膝置换术组[术后6个月:(74.00±5.75)分vs (69.01±6.33)分;术后12个月:(86.83±7.85)分vs (80.18±7.9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髁置换术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明显低于全膝置换术组的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病变具有对股骨内髁参数影响小,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快的特点,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李松柏孙法瑞李康路张远金
关键词:单髁置换术全膝置换术预后
关节镜下应用“微骨折”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微骨折”技术对膝关节全层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对68例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35.1岁,采用关节清理后应用“微骨折”技术进行处理,即利用骨刀设计的特性和适度的锤击力量造成软骨下的骨组织微小骨折,刺激软骨生长。对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龄31,6岁,仅作关节清理术。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8.6个月,按Lysholm评分标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微骨折”技术能够显著减轻关节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方法。
张远金段军柯雯昙张欣
关键词:关节镜检查关节软骨缺损关节软骨修复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