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勇

作品数:15 被引量:8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污染
  • 3篇青藏高原
  • 3篇黑碳
  • 3篇PM
  • 2篇排放因子
  • 2篇污染特征
  • 2篇颗粒物
  • 2篇化学组分
  • 2篇
  • 2篇大气污染
  • 1篇东北缘
  • 1篇信息系统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元素碳
  • 1篇正定矩阵
  • 1篇人为源
  • 1篇水溶性离子
  • 1篇统计分析
  • 1篇暖季
  • 1篇排放清单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西安地球环境...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陕西交通职业...

作者

  • 15篇张勇
  • 6篇王启元
  • 4篇朱崇抒
  • 3篇田杰
  • 2篇宋友桂
  • 2篇曹军骥
  • 2篇张宁宁
  • 2篇李力
  • 1篇安芷生
  • 1篇沈振兴
  • 1篇张婷
  • 1篇程燕
  • 1篇薛倩
  • 1篇刘随心
  • 1篇韩永明
  • 1篇张宁宁
  • 1篇韩永明
  • 1篇王维

传媒

  • 5篇地球环境学报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化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现代电子技术

年份

  • 3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安市采暖季过渡期高时间分辨率细颗粒物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引量:3
2024年
受到供暖影响,北方城市秋冬季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浓度升高,空气污染加剧.利用气溶胶化学组分监测仪、七波段黑碳仪以及大气多金属元素在线监测仪于2019年10月25日至11月17日在西安市开展高时间分辨率PM_(2.5)化学组分在线监测,分析采暖季过渡期PM_(2.5)污染特征,同时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解析PM_(2.5)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ρ(PM_(2.5))平均值为(78.3±38.5)μg·m^(−3),主要化学组分为有机物(OA)、二次无机离子(SIA)和粉尘,其占比分别为38.7%、31.6%和21.2%,其中ρ(SO_(4)^(2-))、ρ(NO_(3)^(-))和ρ(NH_(4)^(+))平均值分别为(4.0±3.1)、(14.9±13.7)和(5.8±4.8)μg·m^(−3),主要金属ρ(K)、ρ(Ca)和ρ(Fe)平均值分别为(1.0±0.4)、(1.5±1.1)和(1.4±0.9)μg·m^(−3),BC(贡献率为5.7%)、Cl^(-)(贡献率为1.3%)及微量元素(贡献率为1.5%)对PM_(2.5)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在污染发展和维持阶段,OA和SIA浓度的增加幅度可达137.7%~537.0%,在污染消散阶段则仅有粉尘浓度呈增长之势.来源解析结果显示二次源、生物质燃烧源、扬尘源、机动车源、工业源和燃煤源是观测期间PM_(2.5)的主要来源,分别贡献了29.1%、21.1%、15.3%、12.9%、11.4%和10.2%,其中二次源和生物质燃烧源在污染发展和维持阶段贡献率较高,扬尘源在污染消散阶段贡献率较高.
李萌津张勇张倩田杰李丽刘卉昆冉伟康王启元
关键词: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成因
西安北部区域夏季PM_(2.5)化学组分昼夜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在线观测应用案例
2025年
为探究西安北部区域大气PM_(2.5)化学组成及其来源变化特征,于2020年夏季利用实时在线大气污染移动监测平台,监测大气PM_(2.5)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水溶性离子及无机元素等组分,并采用CAS-HERM来源解析模型获得其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西安北部区域夏季PM_(2.5)浓度夜间高于白天,其中OC和EC组分浓度夜间分别较白天高2.4μg·m^(-3)和0.5μg·m^(-3),元素Al、Si、Ca、K和Fe也均呈现明显夜高昼低的变化特征。水溶性离子中超过1/2的离子夜间质量浓度高于白天,SO_(4)^(2-)、NO_(3)^(-)和NH_(4)^(+)是主要的水溶性离子,三者对总离子浓度的贡献白天(81.8%)高于夜间(75.2%)。元素富集因子结果表明Al、Cu、As、Zn、Pb、Sn、Hg、Se和Cd受人为活动影响明显。CAS-HERM源解析结果表明PM_(2.5)污染源主要包括机动车源、燃煤源及扬尘源,并叠加二次生成污染物的影响,其中一次源对PM_(2.5)的日均贡献较二次源高25.7%,且一次源夜间贡献(64.2%)高于白天(61.5%)。
王怡张勇周岳刘卉昆李倩李楠楠王潇张宁宁张宁宁
关键词:化学组分
咸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及其控制
咸阳市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参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将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但是也面临大气颗粒物污染日益严峻的问题。为了控制大气颗粒物污染,提高空气质量,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对咸阳市大气颗粒物进行采集和分...
张勇
关键词:大气污染颗粒物污染控制
文献传递
汉中市秋季PM_(2.5)昼夜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9年
为探讨汉中市秋季PM_(2.5)昼夜变化特征。于2015年9月7日至9月17日利用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样仪在汉中市三个不同站点分昼夜采集PM_(2.5)滤膜样品,并分别利用热光碳分析仪(DRI—2011)和离子色谱(Dionex—600)分析PM_(2.5)中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组分,主要探讨PM_(2.5)及其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昼夜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汉中秋季PM_(2.5)浓度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PM_(2.5)中主要化学组分包括SNA (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有机类物质,白天和夜间占比分别达到32.3%、39.6%和28.9%、39.6%; PM_(2.5)颗粒物呈酸性。除SO_4^(2-)、Mg^(2+)和Ca^(2+)之外,PM_(2.5)及其化学组分均呈现夜间浓度高于白天的特征。离子的赋存形态分析表明:SO_4^(2-)更多以(NH_4^+)_2SO_4^(2-)的形式存在于PM_(2.5)中。本文相关结果可为地方环保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基础数据。
张勇刘随心刘随心曹军骥张婷朱崇抒张婷朱崇抒
关键词:PM2.5水溶性离子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固体燃料燃烧污染物排放因子测定及分布特征
2024年
排放因子是估算污染物排放量的重要参数,为获取可靠的、有区域特征的固体燃料排放因子,2018年在我国西部9个省/自治区利用稀释采样系统入户收集了226个固体燃料燃烧样本,获得了薪柴、秸秆和煤在不同类型炉具中燃烧排放CO_(2)、CO、OC、EC、PM_(2.5)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秸秆类较易燃烧的燃料有较高的OC、EC、PM2.5排放因子,煤有较高的CO_(2)、CO排放因子。炉灶类型对薪柴的OC、PM2.5的排放因子影响稍大,薪柴在炕中燃烧的OC、PM_(2.5)排放因子比在砖灶和铁炉高约2-3.1倍,但秸秆在不同炉具中的排放因子差异较小。受不同区域燃料和炉灶类型以及操作习惯差异的共同影响,排放因子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高CO_(2)排放因子分布在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区域,高OC、EC、PM_(2.5)排放因子分布在以生物质为主要燃料的区域,并且CO、OC和PM_(2.5)排放因子的区域分布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杨乐汀张宁宁张宁宁张勇
关键词:固体燃料污染排放排放因子
牦牛粪燃烧排放黑碳的化学老化过程
2025年
当前,对青藏高原牦牛粪燃烧排放的含黑碳(BC)颗粒物在老化过程中的演变机制了解还不足.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本文采用氧化流动反应器模拟牦牛粪燃烧排放BC颗粒物的不同老化程度,并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老化前后BC颗粒物的化学组成、混合状态、老化机制等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模拟过程中,牦牛粪燃烧排放的BC颗粒物均呈现显著的有机碳(OC)、硫酸盐(HSO_(4)^(−))和硝酸盐(NO_(3)^(−))离子峰特征.老化前,有机碳(其特征峰主要为m/z=27C_(2)H_(3)^(+)/CNH^(+)、37C_(3)H^(+)、43C_(2)H_(3)O^(+)、50C_(4)H_(2)^(+)、51C_(4)H_(3)^(+)和63C_(5)H_(3)^(+))在正离子相对峰面积中占比为42.8%,而硫酸盐在负离子相对峰面积中占比高达72.4%.基于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算法(ART-2a),将BC颗粒物分为4类:BC、BCN、BCOCS和Other.硫酸盐与BCOCS颗粒类型高度混合(99%),而硝酸盐与BCN颗粒类型高度混合(98%).此外,随着老化程度的增加,二次组分(如43C_(2)H_(3)O和62NO_(3)^(−))在各颗粒类型中的混合程度也越高.硝酸盐、草酸盐(89HC_(2)O_(4)^(−))和铵盐(18NH_(4)^(+))的数量百分比与老化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在BC颗粒物老化的过程中它们的贡献会增加.本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青藏高原大气中BC颗粒物的行为,为该区域大气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张扬王启元李丽田杰李钰冉伟康张勇
关键词:青藏高原黑碳化学组成
过去十五年古环境研究发展趋势的半定量分析
2005年
利用一个结合古环境研究专业知识设计的检索词体系对GEOBASE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半定量化的方法对检索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为判断学科发展热点和重要研究方向提供一种思路。
张勇李力宋友桂
关键词:古环境研究统计分析
典型燃煤城市冬季大气PM_(2.5)氧化潜势特征及来源
2025年
氧化潜势(OP)是评估PM_(2.5)引发氧化应激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本研究采用二硫苏糖醇(DTT)法对太原市PM_(2.5)的OP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太原市大气PM_(2.5)的日均浓度严重超标,最高可达150.91μg/m^(3),大气污染严重.体积归一化(DTTv)和质量归一化(DTTm)的DTT活性日均值分别为(2.90±1.07)nmol/(min·m^(3))和(38.34±18.91)pmol/(min·μg).PM_(2.5)质量浓度与DTTv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916,P<0.01),与DTTm之间呈现负相关,表明DTT活性并不完全由PM_(2.5)的质量浓度决定.此外,DTTv与PM_(2.5)中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金属元素(Fe、Mn、Zn、Pb)及离子组分(K^(+)、Cl^(-)等)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证明了DTT活性主要取决于PM_(2.5)中的特定组分.研究进一步耦合正矩阵分解模型(PMF)与多元线性回归算法(MLR),量化分析表明以煤燃烧等代表的固体燃料燃烧源是太原市OP的最重要来源,贡献高达54.7%,其次为机动车源(23.3%)和扬尘源(22.0%).
张潇文张倩张勇李萌津王启元
关键词:影响因素
Web环境下SQL注入攻击的检测与防御被引量:64
2004年
简要介绍了 SQL注入式攻击的原理。在前人提出的“对用户输入信息实施过滤”的技术基础上 ,建立了一个针对 SQL 注入攻击的检测 /防御 /备案通用模型。该模型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设置两级检查。对于一般性用户误操作和低等级恶意攻击 ,客户端的检查将自动做出反应 ;考虑到客户端检查有可能被有经验的攻击者绕开 ,特在服务器端设定二级检查。在文中还提出了对高等级恶意攻击的自动备案技术 。
张勇李力薛倩
关键词:系统安全SQLSERVERSQL注入攻击
西安城区冬季污染天单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特征及混合状态被引量:3
2022年
本研究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8年12月6—12日在西安市开展高时间分辨率的实时在线观测。观测期间颗粒物数浓度和PM_(2.5)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颗粒物数浓度可以反映大气污染状况。结合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算法和人工分类方法,将颗粒物共分为7类,分别是元素碳颗粒(EC)、有机碳与元素碳混合颗粒(OCEC)、有机碳颗粒(OC)、富钾颗粒(K-rich)、生物质颗粒(BB)、扬尘颗粒(Dust)、重金属颗粒(Metal),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含碳颗粒(包括EC、OCEC和OC),总占比达到66.9%。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表明,88.6%的颗粒物粒径分布在200—500 nm之间。OCEC、EC和OC颗粒在整个测径范围内占比较大。在污染期间,EC颗粒和K-rich颗粒的占比升高较为明显,表明此次污染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燃烧源以及颗粒物老化的影响。混合状态结果表示,污染期颗粒物与无机离子组分的混合程度高于清洁期,表明污染期颗粒物的老化程度更深。
严梦园程燕田杰李丽张勇刘卉昆王启元
关键词:粒径分布化学组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