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宝晟
- 作品数:19 被引量:31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 “亚洲水塔”冰湖变化与灾害研究进展
- 2025年
- 冰湖的快速形成、扩张、溃决是气候变暖与冰川消融退缩的后果之一。大时空尺度的冰湖动态特征探究与预测、冰湖溃决洪水灾害数据库构建、冰湖溃决风险评估等工作,是理解区域环境变化和实施灾害防控管理的基础。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亚洲水塔”作为全球冰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过去几十年的冰湖活动呈现了快速扩张特征和显著灾害效应。本研究梳理了近几年“亚洲水塔”冰湖变化以及溃决风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喜马拉雅山东部和藏东南地区是当前“亚洲水塔”冰湖体量最大、绝对面积增长最快的区域。冰川末端接触湖是冰湖扩张的主要贡献者。1900—2020年间区域内共记录了145起冰碛湖溃决洪水,1980年代后的溃决频率呈增加趋势;冰坝湖溃决洪水共记录了183起,它们主要发生在喀喇昆仑山和西天山地区,具有流域聚集性和溃决周期性的特征。冰湖的不断扩张与溃决使得区域灾害风险增加,经过系统性评估所揭示的1499个极高或高危险性冰湖,其造成的潜在洪水淹没面积达到6353 km^(2),区域内大量的房屋、道路、桥梁、农田和水电设施等直接暴露在洪水路径中,居民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整体上,近十年“亚洲水塔”冰湖研究发展迅速,但仍然有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地方,包括统一标准的高精度冰湖编目,冰湖溃决洪水灾害与气候变暖之间的联系,以及流域尺度精细化的风险评估等。
- 张太刚王伟财汪鑫廖逸龙安宝晟
- 关键词:冰湖风险评估
- “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被引量:130
- 2019年
-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是除南极和北极以外冰雪储量最大的地区,被称为“亚洲水塔”,包括面积约1×10^5 km^2的冰川、总面积约5×10^4 km^2的湖泊和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湄公河、阿姆河、塔里木河等10多条亚洲大江大河的源头。“亚洲水塔”变化关系着中国的水资源利用以及“一带一路”地区众多国家的水安全。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亚洲水塔”正在发生以失衡为特征的剧烈变化。冰川加速退缩、湖泊整体显著扩张、冰川径流增加等过程都和“亚洲水塔”失衡密切相关。“亚洲水塔”的失衡变化导致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资源和水灾害风险增加,出现了冰崩等新型灾害。这些变化也可以通过大气圈和水圈产生广域效应,进而和南极、北极变化协同联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循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聚焦于过去50年来“亚洲水塔”动态变化及其影响,与“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实施一道,为我国资源环境重大战略需求和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提出应对“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的科学对策和水资源规划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指导,以服务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 姚檀栋邬光剑邬光剑徐柏青王伟财王伟财
- 关键词:灾害效应
- 青藏高原江河流域大气环境质量研究进展
- 2024年
- 青藏高原江河流域大气环境质量与人类命运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其质量水平与变化规律备受关注,但缺乏完整系统的研究。阐述当前大气环境质量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总结青藏高原江河流域大气环境监测现状,综述青藏高原及其主要江河流域大气环境质量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在青藏高原典型江河流域系统开展大气环境质量观测研究的建议思路,将为青藏高原重要江河流域大气环境质量研究与保护决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服务青藏高原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 贺玉琴安宝晟安宝晟李久乐王忠彦王传飞
- 关键词:大气环境质量青藏高原江河流域
- 西藏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分析被引量:99
- 2014年
-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5—2010年西藏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盈余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西藏2005—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出振荡式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0.34 hm2/人波动上升到2010年的0.83 hm2/人,其中人均林地消费所占比重最大,多年平均值占总消费的39.8%;人均耕地消费基本稳定在0.18—0.2 hm2/人之间,其他类型土地消费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平滑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14.78 hm2/人下降到了2010年的13.77 hm2/人,其中林地和牧草地及其转换的化石能源地人均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达到了95%,可耕地、牧草地、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在2005—2010年之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水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人均生态盈余较大,但呈现出递减趋势,2005年为14.44 hm2/人,而2010年下降到12.94 hm2/人;生态盈余中比重最大的是林地,但其足迹波动较大,介于1%—30%之间;草地人均生态足迹仅占生态承载力的5%左右,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占生态承载力的比例可忽略不计。
- 安宝晟程国栋
-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化石能源可持续发展
- 2000~2020年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大气气溶胶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24年
- 基于MODIS MCD19A2数据集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结合气象数据、土地利用/地表覆被分类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加权回归的季节趋势分解、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等方法,分析了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2000~2020年AOD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XGBoost模型和SHAP等方法,定量估算了各影响因素对AOD时空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AOD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主要受地形控制,AOD高值集中于海拔低于4300 m的河谷中.受降水和风速的影响,AOD的季节性差异明显,冬季均值最高,超过50%的区域AOD均值大于0.01;夏季最低,仅12.8%的区域均值大于0.01.近期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的AOD整体呈现出升高趋势,AOD年均值从0.008上升到0.012,河谷区域升高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是造成AOD升高的主要原因.平均气温、平均风速、人口密度和GDP的变化与AOD的变化呈正相关,降水量变化与AOD变化呈现负相关,其中平均气温的升高对近期AOD变化的贡献率达到61.1%.
- 王薇邬光剑范丽行安宝晟杨泽睿黄菊
- 一种高海拔无人区多冗余输入多冗余输出的供配电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海拔无人区多冗余输入多冗余输出的供配电系统,该供配电系统包括:N个分布式能源模块和M个备用储能模块。每个分布式能源模块包括:一组发电模块、一个电池管理系统BMS、一个储能单元、一个配电单元;其中,该一组...
- 王忠彦安宝晟李久乐王伟财
- 拉萨河流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6
- 2024年
- 拉萨河流域是西藏农业资源最集中、环境承载压力最大的地区。区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数量变化能够反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壤生态及环境脆弱特征。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拉萨河流域天然灌木林、稀疏灌木林、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天然草地等5种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人工灌木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均最高。(2)5种生态系统土壤细菌均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为优势菌群,真菌以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壶菌门及虫霉门为优势菌。(3)在浅层土壤中,天然草地和人工乔木林的细菌群落聚类相似,在深层土壤中,天然灌木林、稀疏灌木林、人工灌木林的细菌群落聚类相似。除天然灌木林外,其余4种生态系统的真菌群落在浅层和深层土壤中均呈现分离趋势。(4)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速效钾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而真菌群落结构主要受土壤含水率、总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拉萨河流域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 张晓黎孙向阳安宝晟李素艳李久乐李久乐高小源
- 关键词:拉萨河流域
- 1949-2017年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程被引量:20
- 2022年
- 被誉为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中国资源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1949年以来,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作为国家战略任务受到高度重视。1949—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之前,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的科学考察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区域专题科学考察阶段(20世纪50—60年代),该阶段取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为此后的大规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奠定了基础;(2)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阶段(简称“第一次青藏科考”,1973—1992年),该阶段首次开展了大规模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完成了面积约260万km2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产生了巨大的科学和社会影响;(3)问题主导的科学考察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包括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水平国际合作等为特征的科学问题主导的科学考察研究,实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由定性到定量、由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的里程碑式转变;(4)建制化和团队攻坚的科学考察研究阶段(2003—2017年),这一阶段以200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为标志,队伍规模化组建,野外台站体系化建成,实验室建设形成规模,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及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汇集了全国和全球开展青藏高原研究的杰出人才,推动青藏高原研究走进世界地学研究的第一方阵,为2017年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打下了坚实基础。
- 姚檀栋王伟财安宝晟朴世龙陈发虎
- 关键词:青藏高原
- 青藏铁路开通后对西藏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青藏铁路的开通,在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同时,对西藏的生态环境变化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运用生态足迹法,从铁路客运和货运两个方面,计算2006-2011年青藏铁路开通带给西藏的生态足迹的变化及趋势,探讨了青藏铁路开通对西藏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铁路客运产生的生态足迹主要体现在旅游生态足迹方面,主要包括铁路入藏游客的住宿、餐饮和购物产生的生态足迹;货运方面主要包括货物运入和运出两个方面.结果表明:铁路客运产生的旅游生态足迹中,住宿比重最高,购物次之,餐饮最少.总体铁路输入的旅游生态足迹仅占不考虑铁路开通时西藏总生态足迹的1%左右;而铁路货物运入的生态承载力逐年上升,且占不考虑铁路开通时西藏总生态足迹的比重较大,最大达到51%,对西藏生态足迹产生重要影响;铁路开通输入的生态足迹远远小于铁路为西藏增加的生态承载力.
- 安宝晟程国栋
- 关键词:青藏铁路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
- 地球系统视角下科学旅游在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中的作用机制和意义
- 2025年
- 青藏高原拥有完整的地球系统六大圈层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地球全谱景观,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地球科学和人地耦合发展关系内涵,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建设正是链接地球系统自然界和人工界的关键纽带。以地球系统视角解析了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分析了当前国家公园群的布局与单体特点,提出了由科学观测与认知、科学解析与展示、科学保护与发展实践共同构成的国家公园群“科学旅游”新概念、新模式,指出以建立科学旅游功能体系,支撑青藏高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要素支撑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化水准,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服务区域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战略。
- 安宝晟李久乐李久乐王伟财
- 关键词:地球系统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