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建彤

作品数:53 被引量:204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川省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成都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病毒
  • 8篇流感
  • 6篇都市
  • 5篇手足
  • 5篇手足口
  • 5篇手足口病
  • 5篇基因
  • 4篇疫情
  • 4篇食品
  • 4篇诺如病毒
  • 4篇流感病毒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4篇抗体
  • 4篇甲型
  • 4篇艾滋病
  • 3篇荧光PCR
  • 3篇实验室
  • 3篇聚集性
  • 3篇甲型H1N1...

机构

  • 38篇成都市疾病预...
  • 9篇四川省成都市...
  • 8篇四川大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成都市卫生防...
  • 2篇成都市第五人...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崇州市疾病预...
  • 1篇眉山市疾病预...
  • 1篇双流县疾病预...
  • 1篇成都市公共卫...

作者

  • 51篇孟建彤
  • 34篇黄薇
  • 19篇陈恒
  • 18篇黄韦唯
  • 16篇张晓春
  • 9篇陈振华
  • 8篇李涛
  • 8篇苗艳芳
  • 8篇刘杨
  • 8篇张祁
  • 8篇黎明
  • 7篇朱厚宏
  • 6篇黄剑屏
  • 5篇杨才彬
  • 5篇唐晓旻
  • 4篇白艳
  • 3篇时炜
  • 3篇李佳
  • 3篇蔡炯
  • 3篇杨洋

传媒

  • 1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0篇现代预防医学
  • 9篇中国卫生检验...
  • 3篇疾病监测
  • 3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首届传染病防...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化工与医药工...
  • 1篇第六届营养资...
  • 1篇第五届中国病...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3
  • 5篇2002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5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运用荧光PCR技术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成都市2009年分离的2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素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分析感染来源。方法利用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基因和耐热相关溶血素(trh)基因。用PFGE对菌株进行分型,所得结果用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试25株分离菌tdh基因阳性有20株,1株为trh阳性。以SfiⅠ酶切后PFGE分型,25株菌被分成了16个带型,环境分离株菌型分散。结论成都市副溶血性弧菌暴发的感染来源复杂,PFGE技术可以对暴发流行中的细菌进行分析鉴定。
苗艳芳崔志刚王晓影王多春刁保卫黄薇孟建彤刘红宏黎明李涛阚飙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流行病学
地震灾后饮用水安全应急检测平台建立与应用
高舸杨晓松黄薇李明川高玲陈俊梁娴杨元蔡炯余辉菊杜慧兰黄志黎明孟建彤马林尹仲良窦丰满刘竹李晓辉孙丁杜长慧
水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基本需求。如果安全饮水得不到保障,不仅会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生活生产,甚至危及社会安定。虽然世界各国都有一套完整的饮水卫生标准及与之相适应的标准检验方法,但不能满足应急检测的时效性和项目多样性的要求,而...
关键词:
成都市疾控系统微生物实验室能力验证评价标准探讨及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建立评价标准,分析2004-2009年成都市疾控系统微生物实验室能力验证结果。[方法]采用Z分值评价实验室微生物定量指标检测能力,∣Z∣≤2为结果满意,2﹤∣Z∣﹤3为结果可疑,∣Z∣≥3为结果不可接受;采用关键控制点分项评分的百分制评价实验室微生物定性指标检测能力。[结果]2004~2009年成都市疾控系统微生物实验室能力验证结果表明,参试实验室的微生物定量指标检测质量较好,同时在微生物定性指标检测能力考核获满意评价的参试实验室逐步增加。[结论]建立的实验室能力验证评价标准客观实用,促进了参试实验室检测质量的持续改进。
黄薇黎明黄剑屏李涛蔡炯苗艳芳孟建彤黄葵张华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
水样中诺如病毒富集方法初探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评价磁珠吸附法富集水样中诺如病毒的效果,为疫情检测提供参考。方法制备诺如病毒污染模拟样,比较磁珠吸附法与阴离子过柱法吸附效果差异,考察不同批次磁珠、不同样本(自来水、桶装水)磁珠吸附法的富集效果,并进一步以模拟盲样与疫情标本进行验证。富集后产物提取核酸,实时荧光PCR检测,参考Ct值对富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磁珠吸附法富集效果优于阴离子过柱法,不同磁珠批号与不同标本效果无显著差异,富集倍数均>104。盲样检测结果正确;疫情标本阴性,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吻合。结论磁珠吸附法简便快速,能有效富集水中诺如病毒,有望用于相关疫情的检测,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陈恒程悦王希希孔喜梅陈振华孟建彤
关键词:磁珠诺如病毒
不同荧光PCR试剂盒检测甲型H1N1流感结果比较被引量:3
2010年
陈恒张晓春黄韦唯张璐孟建彤黄薇
关键词:荧光PCR甲型H1N1流感
孕产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确证试验不确定结果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通过对8例孕产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确证试验(WB)不确定结果的分析,探讨孕产妇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处理方法。方法:对8例HIV抗体不确定结果孕产妇分别于初检及3个月、6个月随访采集血液样本,进行ELISA检测、免疫印迹试验(WB),6个月随访样本补充HIV-1病毒载量检测(VL),分析检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作出个体诊断。结果:初检及3个月随访8份样本ELISA检测均呈阳性,6个月随访,2份样本ELISA检测结果转阴,6份仍呈阳性;3次免疫印迹试验(WB),6例带型无变化,1例3个月随访检测减少1个条带,1例6个月随访检测条带消失;6个月随访样本HIV病毒载量检测,8例结果均小于最低检测限(50 IU/ml),作HIV抗体阴性诊断。结论:在孕产妇HIV抗体检测中,流行病学调查排除HIV感染高危因素后,孕产妇HIV抗体WB试验不确定结果大多因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所致;建议对孕产妇HIV抗体不确定样本,初检增加HIV病毒载量检测,最大限度缩短个体诊断时间。
朱厚宏王晨笛刘杨张祁孟建彤黄薇
关键词:孕产妇HIV抗体检测
2010-2013年成都市肠道病毒71型基因进化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了解成都市2010-2013年肠道病毒71型VP1基因变异情况,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2013年(上)荧光PCR检测为EV71阳性标本,扩增测序其VP1全长,构建进化树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25份标本基因亚型均为C4亚型,与阜阳株差异不大,核苷酸同源性82.72%~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6.29%~100%,氨基酸变异位点11个。结论成都市2010-2013年(上)肠道病毒71型变异不明显,但需关注关键氨基酸突变位点及其可能带来的防控挑战。
陈恒杨才彬黄韦唯张晓春黄薇孟建彤
关键词:人肠道病毒71型进化分析
手足口病重症死亡1例病原分子生物学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对1例手足口病重症死亡病例及其密接者病原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对死亡病例及密接者咽拭子标本进行手足口病毒核酸检测和VP1基因分析。结果该死亡病例和密接者之一咽拭子标本检出EV71核酸阳性,VP1基因仅存在一个碱基差异,蛋白质相差一个氨基酸,同源性较高。结论该死亡病例与密接者病毒来源相近,同属C4亚型,后者携带病毒但不发病,在疾病防控中应予以关注。
黄薇孟建彤杨才彬张晓春黄韦唯陈恒
关键词:手足口病VP1
成都市流感哨点监测医院样品采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流感样病例样品采集的影响因素,提高流感病毒分离率和流感网络监测效率。方法采用现场督导和卡方检验对成都市6家哨点医院2010年流感样病例样品的采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家哨点医院中2家哨点医院的样品采集合格,4家哨点医院存在样品不合格。结论流感样病例样品采集中存在采集对象和采样时间不准确、送样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流感病毒的分离率。应增强临床医生的责任心,提高对流感样病例的认知和采样技术,并保证样品及时送达流感网络实验室。
张晓春孟建彤黄薇黄韦唯
关键词:流感样病例样品采集影响因素
成都地区诺如病毒基因型流行现状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诺如病毒各基因型的流行情况,探索疾病暴发增长的原因,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6年间,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阳性的部分诺如病毒标本,对衣壳蛋白VP1基因的ORF2区进行测序,构建进化树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89份标本均为诺如病毒GII群,包括GII.1、GII.2、GII.3、GII.6、GII.13和GII.17 6种基因型。其中2014-2015年以GII.17型为主,从2016年起,GII.2型逐渐取代GII.17型成为了主要流行株。结论成都地区诺如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型变化显著,导致了疾病的暴发增长,增大了疾病防控的难度。需要持续开展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掌握病毒变异情况,预测疾病可能的流行趋势,提高疾病防控的预警能力。
程悦孟建彤张晓春黄韦唯陈振华李广垣黄薇陈恒
关键词:诺如病毒基因型进化分析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