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秀静

作品数:42 被引量:166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食管
  • 7篇直肠
  • 7篇内镜
  • 6篇结直肠
  • 5篇食管鳞癌
  • 5篇息肉
  • 5篇鳞癌
  • 5篇结肠
  • 5篇基因
  • 5篇发病
  • 4篇手术
  • 4篇肿瘤
  • 4篇细胞
  • 4篇肠息肉
  • 3篇直肠息肉
  • 3篇手术治疗
  • 3篇黏膜
  • 3篇黏膜下
  • 3篇黏膜下剥离术
  • 3篇胃癌

机构

  • 28篇首都医科大学...
  • 17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新光维医疗科...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承德医学院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承德市中心医...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北京市石景山...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40篇孙秀静
  • 15篇徐有青
  • 14篇张澍田
  • 13篇朱圣韬
  • 13篇李鹏
  • 8篇邢洁
  • 4篇王燕斌
  • 4篇岳冰
  • 4篇张莹
  • 3篇刘缚鲲
  • 2篇徐欣萍
  • 2篇王文海
  • 2篇李荣雪
  • 2篇王星
  • 2篇胡海一
  • 2篇吕栋
  • 2篇邹军
  • 2篇于中麟
  • 2篇魏威
  • 2篇崔培林

传媒

  • 9篇临床和实验医...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中国医刊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07全国炎症...
  • 1篇2014中华...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回顾性分析内镜吻合夹系统治疗活动期难治性消化道溃疡出血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5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吻合夹(OTSC)系统治疗急性活动期难治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6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急性活动期难治性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应用OTSC系统及常规组织夹进行止血的资料,共82例,分析指标为术中及时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7 d内再发出血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TSC系统止血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OTSC组40例,其中39例均内镜下术中即时止血成功,平均止血时间(11.25±4.28)min;常规组织夹组42例,34例术中即时止血成功,平均止血时间(15.07±6.79)min;术中即时止血成功率OTSC组高于组织夹组,OTSC组术中止血时间低于组织夹组(P<0.05);OTSC组术后7 d内再发出血6例,常规组织夹组术后7 d内再发出血7例,7 d内再发出血率OTSC组与组织夹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OTSC组止血失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orrest分级Ⅰa、溃疡大小≥1.5 cm可能是导致OTSC系统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P<0.05),危险程度依次是Forrest分级Ⅰa(OR 24.097)、溃疡大小≥1.5 cm(OR17.036)。结论OTSC系统治疗难治性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即时止血成功率高,止血时间短,是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但是OTSC系统并未明显降低7 d内再出血率,溃疡大小≥1.5 cm、溃疡出血Forrest分级Ⅰa可能是影响OTSC系统止血失败的影响因素,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止血措施。
毛旭燕王文海孙秀静褚芮李鹏
关键词:上消化道溃疡出血
内镜-腹腔镜胃区域性切除联合前哨淋巴结引流区清扫术在早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内镜-腹腔镜胃区域性切除联合前哨淋巴结引流区清扫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前瞻性研究队列中连续纳入的17例早期胃癌患者数据,其中16例来自普外分中心,1例来自消化分中心。男性9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1.4岁(范围:46~79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病历回顾和数据库提取获得,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理学特征、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随访截至2024年12月5日,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超3个月。结果17例患者中,5例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联合腹腔镜前哨淋巴结引流区清扫术(LSBD);3例ESD完整切除术后的患者,因病理学分期符合扩大适应证行LSBD;6例ESD非治愈型切除术后患者接受腹腔镜胃区域切除(LRG)联合LSBD;3例直接接受LRG联合LSBD。清扫前哨淋巴结[M(IQR)]8.9(4.5)枚(范围:4~21枚),检出率和准确率均100%。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5例ESD联合LSBD患者及3例ESD完整切除后行LSBD患者的前哨淋巴结均无转移,ESD的垂直及水平切缘均为阴性,其中1例为ESD绝对适应证;6例LRG联合LSBD的ESD非治愈性切除术患者,水平切缘均为阴性,其中2例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示清扫的21和9枚前哨淋巴结中各有1枚转移,于术中追加远端胃癌根治术,术后分别捡取73和39枚淋巴结,前者另有1枚转移,后者无转移;3例直接LRG联合LSBD患者胃全层切除组织水平切缘阴性,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ESD绝对适应证,1例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示8枚前哨淋巴结1枚转移,追加远端胃癌根治术,清扫的54枚淋巴结均无转移。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无死亡。14例未追加根治手术的患者,术后3 d内排气排便饮流食,平均住院6 d,术后3个月营养指标及胃核素排空显像半排空时间接近术前。
郑智王子萌徐瑞张海翘张政阮国添尹杰刘小野蔡军陈光勇孙秀静朱圣韬李鹏张军张澍田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低位直肠早癌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结直肠早癌的4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3.90±9.99)岁,其中男性269例(59.9%),病变大小的中位数为20(14,27)mm。根据病变的不同位置分为低位直肠组(n=48)和对照组(n=40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位直肠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性别构成比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直肠组病变大小的中位数为20.5(15,34.5)mm,对照组病变大小的中位数为19(13,27)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直肠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60(33.25,88.75)min,对照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40(25,60.5)min,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直肠组黏膜下层及以上浸润深度的比例为22.9%,高于对照组的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较其他部位病变的手术时间更长,肿瘤黏膜下深浸润的可能性更高。在术前充分评估适应证的前提下,ESD是低位直肠早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孙灿邢洁张希孙秀静张澍田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低位直肠
横结肠脂肪瘤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观察(附9例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横结肠脂肪瘤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近期诊治的1例及以往文献报道的8例横结肠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回顾性分析病例的影像学与实验室病理检查结果,总结临床治疗...
孙秀静王燕斌朱东吕栋徐有青
关键词:横结肠脂肪瘤手术治疗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道被引量:1
2020年
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在1906年由BAUR首次报道[1],从此临床上对该病日渐重视。近年来,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约占食管恶性疾病的0.1%~0.3%[2]。该病内镜检查活检阳性率低,且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率不高。因此,很多基层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容易误诊和漏诊。2018年3月15日笔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1例食管恶性黑色素瘤。
花海洋孙秀静蒋海森郝欣李建辉
关键词:食管肿瘤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免疫组化
消化内镜操作的教学体会被引量:2
2015年
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培训医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熟悉内镜的结构和功能、遵循规范的培训方案,并以患者为中心,了解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最新进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孙秀静王燕斌崔培林徐有青
关键词:消化内镜教学
胃憩室28例的发病特征及临床特点
2015年
目的探讨胃憩室的发病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经X线消化道造影和内镜诊断的胃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中男性12例(占42.9%),女性16例(占57.1%),男女比例为1∶1.3。平均年龄(53.25±14.04)岁,其中50岁以上者占60.7%,50岁及以下者占39.3%。憩室部位胃底21例(占75.0%),尤其是胃底大弯侧12例(占42.9%)。憩室的平均大小为(1.20±0.64)cm(0.88±0.58)cm,所有憩室均为单发。伴发病中以糜烂性胃炎最多见(占28.57%),其次为胃息肉(占21.43%)。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为常见临床表现。结论胃憩室好发于中老年人,胃底为好发部位,单发常见,容易伴发糜烂性胃炎及胃息肉。X线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是诊断本病的较佳方法。
孙秀静王燕斌崔培林徐有青
关键词:胃憩室X线胃镜
回顾性分析254例溃疡性大肠炎住院病例分析诊断中的问题
目的:回顾性调查我院住院溃疡性大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住院UC患者的特征,总结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方法:调查我院1990年3月~2006年4月住院的254例UC患者,以2000...
胡海一于中麟孙秀静王星赵红张澍田
关键词:溃疡性大肠炎病理组织学
文献传递
溃疡性大肠炎254例住院病例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检查手段的完善,检出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现回顾分析1990年3月-2006年4月我院16年间住院UC患者的资料,分析诊断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文献,以利于提高消化医师的诊疗水平。
胡海一于中麟孙秀静王星赵红张澍田
关键词:住院病例分析溃疡性大肠炎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水平发病率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回盲瓣早期结肠癌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回盲瓣(ICV)早期结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结直肠早癌的病例339例,根据病变是否累及ICV,分为ICV组(n=17)和非ICV组(n=322),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病变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ICV组中位手术时间为50.0(33.5,80.0)min,非ICV组中位手术时间为38.5(25.0,60.0)min,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ICV组的整块切除率为91.6%,显著高于ICV组的70.6%(P<0.05);两组间的完整切除率、病变浸润深度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在术后出血和术后穿孔的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结论ESD治疗ICV病变较其他部位病变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但安全有效,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需求性的治疗方法。
孙灿邢洁孙秀静王拥军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结直肠癌回盲瓣并发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