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忠胜
- 作品数:23 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青海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颅内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11例患者的术前MR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特征。结果 11例患者全为颅内单发病灶,位于矢旁镰旁4例、小脑幕2例、前中颅底2例、大脑凸面1例、鞍区1例、桥小脑角1例; 11例在MR上多表现为类圆形肿块均以实性成分为主,其中8例伴有中心或边缘的少量囊变,1例病变有出血。11例在T1WI上表现等或低信号为主,T2WI呈不均匀的高信号为主,DWI高信号,11例中有7例可见明显的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后实性成分呈明显强化。2例病例均见有宽或窄的基底与硬脑膜相连,可见"脑膜尾征",9例未见明显的"脑膜尾征",术中肿瘤多呈灰红色,质韧,包膜较完整和蛛网膜界面尚可,宽基底多位于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小脑幕或颅底硬膜,供血管大多来自相邻硬膜及相邻皮质。9例患者行肿瘤全切; 2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巨大,肿瘤质地较硬,行肿瘤次全切术。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术前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术后病理分析对比,有助于提高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认识。
- 卢忠胜雷志毅
- 关键词: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 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传统治疗中,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而血肿较大或症状明显者需手术干预,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脑膜中动脉栓塞作为一种微创血管内治疗方法,通过阻断血肿的主要供血动脉,从而降低复发风险,已逐渐成为替代或辅助手术的重要选择.本文系统综述近年脑膜中动脉栓塞相关研究,总结其适应证、禁忌证、疗效及安全性等.
- 吕艺伟何梦辉卢忠胜
-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神经外科
- 青海地区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指标的动态监测
- 张强杨明飞卢忠胜康伟马海峰杨米秀郝玲
- 该课题组在青海省对286例颅脑损伤(TBI)患者凝血-纤溶指标进行了动态监测和研究,发现损伤严重程度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首次对不同海拔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纤溶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把凝血指标...
- 关键词:
- 关键词:颅脑损伤凝血指标预后
- 多模态神经导航结合显微镜下显影技术在大脑运动功能区肿瘤精准切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结合显微镜下显影在大脑运动功能区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肿瘤病变位于大脑运动功能区及邻近的患者,术前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CTA、MRV等检查,经多模态影像融合软件重建,术中神经导航与显微镜进行数据连接,镜下实现功能区肿瘤位置及周围纤维束、载瘤动静脉三维可视化,术中操作可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同时保护瘤周正常脑组织血供及纤维传导束。结果:术中均准确定位肿瘤边界,准确定位术前设计的入路脑沟,避免损伤功能区皮质及传导束。19例功能区肿瘤中,16例病变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无死亡和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神经胶质瘤7例(低级别5例,高级别2例),脑膜瘤12例。术后3个月复查,19例患者肢体肌力及感觉无减退或有改善,其中10例有明显改善。结论:神经多模态融合技术结合显微镜下显影可以准确定位功能区肿瘤边界,实现术中保护瘤周邻近传导束、功能区皮层和正常血管,在可视安全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 李亚东刘金昊线春明贺喜武卢忠胜杨鹏张强
- 关键词:神经导航弥散张量成像神经肿瘤显微外科手术脑保护
- 微小RNA-126靶向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元损伤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微小RNA-126(miR-126)靶向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清洁级新生7日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HIE组(B组)、HIE+阴性对照组(C组)和HIE+miR-126过表达组(D组),每组18只。建立HIE模型后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组织含水量测定;采用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CA1区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脑组织miR-126和VEGF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CA1区VEGF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靶标实验验证miR-126与VEGF基因的靶向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脑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剪切Caspase-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组大鼠无神经功能损伤,神经行为学评分为0分,脑组织无损伤;B组和C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为(2.50±0.55)分和(2.33±0.82)分,脑组织损伤明显;D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为(1.50±0.55)分,脑组织损伤有改善;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及脑组织含水量(P<0.05)升高;与B组相比,D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及脑组织含水量(P<0.05)降低。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大鼠脑组织miR-126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脑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及脑组织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B组相比,D组大鼠miR-126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脑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及脑组织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126和VEGF能够靶向结合。结论过表达miR-126后可降低脑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水平,改善HIE的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iR-126靶向抑制VEGF基因表达有关。
- 刘鑫霍世芳马中岭卢忠胜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元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一种统计学用多功能作图尺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统计学用多功能作图尺,包括基盘、第一弹簧和二弹簧,所述基盘的外侧开设有活动槽,且活动槽内放置有作图杆的一端,并且活动槽的内壁上粘接有橡胶环,所述作图杆的中部开设有调节槽,且调节槽内放置有调角杆,所述调...
- 韩培卢忠胜朱雨峰金小青张静妮朱凌虹刘彦民张强杨智勇吉莉雷发荣
- 文献传递
- 中重型颅脑损伤脑脊液和血清S100B水平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 张强杨明飞李鹏林巩冰王云杨鹏卢忠胜陈洁韩培周平
- 选择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不同外伤原因所致的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GCS 评分,将患者分为中型损伤组(9-12分)和重型损伤组(6-8分)。伤后3月根据GOS 预后评分,将患者分为1-2分组、3-4分组...
- 关键词:
-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脊液
- 乌司他丁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hs-CRP,D-D,NSE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ACH)应用乌司他丁(UTI)联合醒脑静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0例AC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予以UTI治疗,观察组予UTI联合醒脑静治疗。记录比较两组脑水肿吸收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清hs-CRP、D-D及NSE水平,并评价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脑血肿吸收的总有效率为8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P<0.01)。两组治疗14 d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14 d后NIHSS评分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14 d后血清hs-CRP、D-D及NSE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治疗14 d后血清学指标的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期(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6%,与对照组的5.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醒脑静治疗更能迅速缓解或消除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控制机体炎性反应,改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状态,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 卢忠胜张利超杨鹏张强丛小杰
- 关键词:乌司他丁醒脑静急性脑出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创伤性脑水肿的形成机制和治疗被引量:2
- 2022年
- 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 Traumatic brain injury)的复杂分子机制对于开发新的TBI疗法至关重要。目前对TBI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和缓解症状上。然而,该领域缺乏预防细胞死亡、氧化应激和炎症等的方法,这些都会导致慢性病理。创伤的早期特征包括脑实质损伤、脑出血、轴索伤等。继发性损伤从原发性损伤后的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月陆续出现,包括炎症、脑水肿、血脑屏障(BBB, Blood-brain barrier)破裂、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以及线粒体和代谢功能障碍等,继发性损伤极大地影响了患者临床预后。从长期的临床工作来看,在TBI的诸多并发症中,尤以脑水肿(CE, Cerebral edema)最多见,急性期常给患者带来痛苦和脑疝的风险。目前CE的治疗多为非特异性的,如去骨瓣减压、低温疗法、渗透疗法等,但对于中、重型TBI患者,水肿一旦形成,临床治疗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因此,从消除水肿到预防水肿的形成这种治疗上的转变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结合目前创伤性脑水肿的研究进展对TBI后CE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靶向药物和后期神经功能康复进行了一次综述。
- 朱雨峰林圣武韩培卢忠胜
-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脑水肿
- miR-29a过表达对胶质瘤细胞迁移的作用及机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miR-29a对胶质瘤细胞迁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RT-PCR法检测人正常神经胶质细胞(OLN93)及胶质瘤细胞(U87、A172、U251、SHG44)中转录因子(Sp1) mRNA和miR-29a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Sp1蛋白表达。将U87、A172细胞均随机分为miR-29a过表达组、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外源性miR-29a mimics、miR-NC mimics;分别用实时定量PCR技术、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Sp1 mRNA、蛋白表达。另取部分U87、A172细胞,均随机分为si-Sp1-1组、si-Sp1-2组、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si-Sp1-1、si-Sp1-2、si-NC。用双荧光实验检测miR-29a对Sp1的直接靶向作用。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U87、A172、U251、SHG44细胞中Sp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OLN93细胞(P均<0. 05),miR-29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OLN93细胞(P均<0. 05)。U87、A172细胞miR-29a过表达组中Sp1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较阴性对照组低(P均<0. 05)。双荧光实验结果显示miR-29a能直接作用于Sp1 3'-UTR区,并能下调Sp1的表达。U87、A172细胞miR-29a过表达组中迁移细胞数较阴性对照组少(P均<0. 05)。U87、A172细胞si-Sp1-1组、si-Sp1-2组中迁移细胞数较阴性对照组少(P均<0. 05)。结论 miR-29a过表达可抑制胶质瘤细胞的迁移,该作用可能与下调Sp1的表达有关。
- 张利超卢忠胜张强
- 关键词:胶质瘤转录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