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再灌注治疗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患者再灌注治疗后不良预后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2023年7月黄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实施了静脉溶栓和/或机械取栓治疗的AIS患者409例,以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依据,分为预后良好组(90 d mRS≤2分,229例)和预后不良组(90 d mRS>2分,180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线和临床数据进行比较,选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确定影响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R软件,构建预测不良预后的列线图模型,并使用C指数来评价模型的分辨能力,应用校正曲线进行模型预测准确度的评估,模型预测效力是采用ROC曲线进行的评估。结果在409例患者中,有180例出现了不良预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大于预后良好组,既往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多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在入院时空腹血糖(FBG)、单核细胞计数、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及肌酐水平(Scr)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肾小球滤过率(eGFR)、HDL-C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同时,预后不良组中症状性脑出血(sICH)的发生率较高,两组脑卒中严重程度、发病到入院时间(ODT)、再灌注治疗方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脑卒中严重程度、FBG水平、Hcy水平、sICH以及ODT是AIS再灌注治疗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这六个因素,建立预测再灌注治疗后不良预后的列线图模型,其C指数为0.806(95%CI:0.764~0.848)。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接近理想曲线。ROC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预测再灌注治疗后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06(95%CI:0.764~0.848,P<0.001)。结论接受再灌注治疗的AIS患者中,高龄、中重度脑卒中、高FBG、高Hcy、较长的ODT以及有sICH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不良预后�
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的相关性研究。方法连续性收录作者医院2012-01/2015-0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0例,根据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结果分为CMB组(n=90)和非CMB组(n=130)。分析比较入院当天和出院时血尿酸水平与CMB的相关性。结果入院时CMB组患者尿酸水平明显低于非CMB患者,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B重度亚组患者明显高于轻度亚组患者,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CMB诊断价值方面,可见入院时尿酸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02,cut-off值为284.22,敏感性为80.30%、特异性为75.71%。出院时尿酸的AUC为0.713,cut-off值为260.31,敏感性为79.14%,特异性为82.22%。入院时尿酸(r=0.722,P<0.05)和出院时尿酸(r=0.682,P<0.05)水平与CMB均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CMB密切相关,是诊断CMB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