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菊
- 作品数:16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池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肝硬化患者血液及腹水中检出3株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被引量:10
- 2014年
- 霍乱弧菌是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的病原菌,目前有155个血清群.自1817年以来,已发生7次世界性的霍乱大流行,均由霍乱弧菌的O1群引起.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nonO1nonO139 Vibriocholeraev,NOVC)虽尚未引起世界性流行,但也可引起人类腹泻及肠道外感染,如伤口感染、败血症等,国内、外已有关于从血液中分离出NOVC的报道.2012年7月河池市人民医院从2例肝硬化患者血液及腹水中检出3株NOVC.
- 刘爱菊张群先黄秀荣
- 关键词:O139群霍乱弧菌肝硬化患者血液腹水烈性肠道传染病肠道外感染
- 198株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临床分离的198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及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以ICU病房最多(63株,31.82%),其次是呼吸内科(56株,28.28%)。分离标本痰最多(86株,43.43%),其次是伤口分泌物(41株,20.71%)。该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除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7.07%、9.09%、11.62%;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均超过6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以危重病房多见,该菌多重耐药严重且逐年增加。因此,加强药敏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提高疗效,防止或延缓各种耐药菌株的产生与蔓延。
- 黄秀荣伍德荣张群先姚长记刘爱菊
-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不动杆菌感染抗药性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输血科实习生带教新体会被引量:1
- 2014年
- 自1900年Landersteiner发现ABO血型系统至今,输血医学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1].输血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和治疗效果.输血疗法是现代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多种疾病的预防或治疗中需要使用血液[2].2012年8月1日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开启了临床输血新的里程碑,使输血医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标志着输血医学在医院被真正认可.
- 贾翠娥刘爱菊
- 关键词:输血科教学方法
- 支原体固体培养与液体培养在支原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比较固体培养及液体培养在支原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平行检测628例泌尿生殖道标本的支原体感染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阳性率及污染率,对液体培养阳性而固体培养阴性、液体培养阴性而因体培养阳性的标本进行分析。结果固体培养法的检出阳性率为45.86%(288/628),液体培养法的为49.36%(310/628)。固体培养法的污染率为1.91%,低于液体培养法的8.44%(P<0.05)。液体培养阳性而固体培养阴性共42例,经液体培养传代后取其红色培养液转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再次培养,有13例(2.07%)长出支原体典型菌落,且原固体培养经延长培养时间(延长24 h)后也出现少数支原体典型菌落。液体培养阴性而固体培养阳性共20例(3.18%),取其液体培养的红色浑浊培养液转种到固体平板培养再次培养,可见有支原体生长。结论液体培养污染率大、易误诊,但可快速检测药敏结果;固体培养污染率低,且能直接观察到支原体属特有的典型菌落,两者结合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黄秀荣张群先刘爱菊陆爽梁慧娜黄丽月
- 关键词:支原体感染
- 血清结核杆菌抗体胶体金法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血清快速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其对结核病的临床诊断及疗效的价值。方法对776例结核病及疑似结核患者的呼吸道和体液标本用涂片法、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定量法和胶体金法同时进行检测,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 3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是:涂片法27.3%和100.0%,胶体金法52.3%和88.5%,PCR-荧光法65.9%和100.0%。结论血清结核分枝杆菌抗体胶体金法具有显著优势,特异性、灵敏度均较高,且操作简便、快速,实验室要求不高,便于推广,对临床诊断结核病和评价结核病患者疗效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莫凤明刘爱菊张璐
- 关键词: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法
- RhCcEe抗原配合性输血在长期、定期输血患者中的应用
- 2021年
- 目的探讨长期、定期输血患者采用RhCcEe抗原配合性输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是否要优于选择常规配血方案。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长期输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观察组患者,在其交叉配血时进行RhCcEe抗原配合性输血;对对照组患者,在其交叉配血时选择ABO及RhD相合的血液(常规配血方案)进行。分析观察组受血者Rh表型分布,比较两组患者不规则抗体分布情况及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血清学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抗原表型分布频率为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观察组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血清学反应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对长期输血患者推行RhCcEe抗原配合性输血,可有效预防同种免疫的发生,提升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
- 刘爱菊陈仕顺韦金华韦婷
- 关键词:输血
- 性传播疾病高危女性人群梅毒螺旋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三种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方法在性传播疾病高危女性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门诊收治的198份性传播疾病高危女性人群的血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ELISA、TPPA及TRUST进行检测,观察三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特异性、敏感度等。结果 198例性传播疾病高危女性经TPPA法检出并确诊172例,阳性率为86.87%,ELISA法诊断符合率为96.79%,TRUST法符合率为26.28%,TPPA法符合率为100%,ELISA法和TPPA法检测结果符合率较TRUST法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ELISA法与TPPA法检测结果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UST法适用于治疗效果监测,而对于大量样本筛查应首选ELISA法,对于性传播疾病高危女性高危人群须采用TPPA法,以减少梅毒的误漏诊。
- 刘爱菊韦福庆张璐
-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高危女性
- 去除白细胞技术输血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报道
- 2015年
- 探析去除白细胞技术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01月~2011年08月期间本院的输血患者21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未使用去除白细胞技术的血液输血;选择本院2014年05月-2014年11月期间的输血患者213例作为观察组,采用的是已使用去除白细胞技术的血液进行输血,分析两组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输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3%,对照组输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去白细胞技术的血液进行输血的临床效果较好,同时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刘爱菊陈仕顺杨月朋
-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 2916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调查2916株病原菌分布、构成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0月临床各类标本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构成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统计。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2916株(真菌除外),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857株占63.7%,革兰阳性球菌1056株占36.2%;分离菌前5位是:大肠埃希菌(14.3%)、肺炎克雷伯菌(11.8%)、铜绿假单胞菌(10.7%)、金黄色葡萄球菌(10.5%)、鲍氏不动杆菌(8.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31.4%和33.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为53.3%和49.6%,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但对部分抗菌药物产生多药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呋喃妥因敏感性较好,但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不佳。结论分离菌株耐药现象普遍存在,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积极有效地控制病原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 黄秀荣刘爱菊伍德荣覃净
- 关键词:病原菌分布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分析
- 河池地区病毒灭活血浆供应及临床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 2025年
- 目的调查分析河池市中心血站亚甲蓝光化学法制备的病毒灭活血浆供应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收集2019—2024年河池市中心血站供给临床血浆相关数据,分析各类血浆供应情况。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收治的400例患者分为A组(接受病毒灭活血浆治疗)与B组(接受非灭活血浆治疗),对比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019—2024年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的使用量均高于新鲜冰冻血浆与冰冻血浆。A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高于B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B组,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2.0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B组(9.00%)(P<0.05)。结论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应用较广泛,可与非灭活血浆发挥相近的凝血功能作用,且病毒灭活血浆输注后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幅下降,可更好保障输血安全,因此,临床应进一步加强宣教,提高病毒灭活血浆的应用率。
- 韦克韦国珍潘法霖黎丹刘爱菊
- 关键词:病毒灭活血浆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