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宽
- 作品数:179 被引量:729H指数:16
-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 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及评价方法比较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通过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抗性品种,并对各抗性鉴定方法进行评价,为抗虫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和广西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提供的水稻品种(组合)及2017年广西区试水稻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从田间直接采集、在室内用感虫品种TN1饲养的褐飞虱为虫源,通过苗期群体鉴定筛选、蜜露量测定、褐飞虱若虫存活率和取食选择性及发育历期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鉴定及次生物质测定等综合鉴定不同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通过苗期群体鉴定筛选初步从供试水稻品种(组合)中筛选出表现为抗(R)的品种1份(R373),表现为中抗(MR)的品种2份(特优373和特优582)。蜜露量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和水稻次生物质含量测定结果与苗期群体鉴定结果一致,均表现为抗性材料的相关指标与感虫品种TN1差异显著(P<0.05),与抗虫品种RHT差异不显著(P>0.05)。褐飞虱若虫的取食选择性、存活率及在不同品种上的发育历期测定结果与其抗虫表现存在差异,且结果之间无规律性。【结论】R373是性能稳定的抗性品种(组合),可作为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基础材料使用。苗期群体鉴定筛选、蜜露量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鉴定及次生物质测定可作为水稻苗期抗褐飞虱性评价的方法使用。
- 李月鲲黄凤宽袁潜华蔡笃程黄所生李成吴碧球
- 关键词:褐飞虱抗性鉴定
- 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为进一步了解抗虫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制,运用标准苗期群体鉴定法、蜜露测定法等方法,研究了8个不同抗性水平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品种IR54751-2-34-10-6-2、MR1532、Rathu Heenati表现为高抗;IR54742-1-18-12-11-2、IR71604-4-1-4-10-8-5-3-1表现中抗;IR72表现为中感;BG367-7、TN1表现为高感。白背飞虱对MR1532、IR54751-2-34-10-6-2和Rathu Heenati上的取食趋性较弱,这几个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量的影响最大;MR1532、Rathu Heenati和IR54751-2-34-10-6-2上的卵量显著少于产在对照品种TNI的卵量,IR54742-1-18-12-11-2、IR71604-4-1-4-10-8-5-3-1、IR72上的卵量与产在对照品种TNI上的卵量差异不显著。白背飞虱在抗虫品种上并非完全不取食,只是抗性越强取食量越少;抗性表现为抗的品种对白背飞虱成虫产卵选择性有明显影响。
- 程正新黄所生吴碧球黄凤宽韦素美
- 关键词:白背飞虱抗虫品种取食产卵选择性抗性机制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苗期褐飞虱抗性及稻株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索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苗期抗褐飞虱的影响,筛选出可提高水稻苗期对褐飞虱抗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进一步研究水稻抗性变化与稻株内防御次生代谢物质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关系,为实现植物生长调节剂定向调控水稻抗虫性和农药减量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通过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不同施用方式(浸种和叶面喷雾)下感虫水稻品种TN1苗期对褐飞虱的抗性表型,评价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期水稻抗褐飞虱的影响;根据鉴定结果筛选出抗性水平较高药剂及其最佳施用方式并进行该药剂不同浓度处理影响TN1对褐飞虱抗性和持抗能力评价;分别采用Folin-酚法测和酶联免疫法测定抗性水平较高药剂处理后稻株总酚及总黄酮含量,揭示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与抗褐飞虱的关系。【结果】0.667 mL/L 3%赤霉酸乳油、0.500 mL/L 0.01%28-表高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000 mL/L 1%氨基寡糖素水剂、2 mL/L 1.2%吲哚丁酸水剂浸种和喷雾2种施药方式处理对TN1苗期抗褐飞虱均无影响;0.1000 mL/L 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浸种和喷雾2种施药方式处理TN1秧苗对褐飞虱平均抗性等级均由高感提高到中感,且叶面喷雾效果好于浸种。进一步研究表明,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0.2000~0.4000 mL/L浓度处理TN1对褐飞虱的抗性级别均由高感提升为中抗,尤以0.2000 mL/L浓度处理TN1对褐飞虱抗性提升最高,平均受害级别5.20,持抗期可达6.20 d。施药后接入褐飞虱,药后10 d,稻茎总酚含量最高(1.003 mg/g)的0.2000 mL/L浓度处理即为TN1对褐飞虱抗性水平和持抗等级最高的处理,稻茎总酚含量前3的处理0.2000、0.1000和0.4000 mL/L即为梯度浓度中持抗等级仅有达到中持抗级的处理。所有喷施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后的接虫处理,TN1稻茎总�
- 李成黄所生黄芊凌炎吴碧球黄凤宽龙丽萍
- 关键词:水稻植物生长调节剂褐飞虱抗性水平
- 双带盘瓢虫对蔗绵蚜捕食作用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双带盘瓢虫雌雄成虫对甘蔗绵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双带盘瓢虫捕食绵蚜的数量与绵蚜的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符合Holling-II功能反应模型,雌瓢虫的拟合圆盘方程为Na=1.0180Nt/(1+0.0075Nt),雄虫的为Na=1.1221Nt/(1+0.0121Nt);在试验设计密度范围内,双带盘瓢虫的捕食量随绵蚜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绵蚜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捕食量趋于稳定;雌雄瓢虫每捕食1头绵蚜所需要的时间Th分别为0.0075、0.0121d,瞬时猎物发现率(攻击率)a′分别为0.0180、1.1221头;经方差分析,雌雄成虫捕食量差异不显著。
- 张雪丽张清泉黄凤宽陆温
- 关键词:捕食量
- 吡虫啉预处理水稻对稻瘿蚊的抑制效应及其与总酚含量变化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探究吡虫啉预处理水稻对稻瘿蚊的抑制效应及其对水稻次生代谢物总酚含量的影响,为解析广西稻区稻瘿蚊种群衰退机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方法】采用稻瘿蚊致害性国际标准苗期筛选法、害虫生物学常规观测法和分光光度法等系统测定吡虫啉预处理水稻不同间隔时间接入稻瘿蚊后对水稻标葱率、害虫产卵量、卵孵化率及幼虫发育进程的抑制效应,并分析水稻次生代谢物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水稻标葱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吡虫啉拌种(药后5~25 d接入稻瘿蚊)和喷雾(药后1~20 d接入稻瘿蚊)均极显著抑制稻瘿蚊侵染(P<0.01,下同),水稻标葱率分别为0~3.95%和0~4.51%。拌种药后13 d接虫,稻瘿蚊产卵量显著降低(P<0.05,下同),为42.33粒/10头,但卵孵化率高达69.32%,极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处理;药后18~23 d接虫,稻瘿蚊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喷雾药后5 d接虫,稻瘿蚊产卵量(21.00粒/10头)极显著低于对照,但药后10~15 d接虫,稻瘿蚊产卵量与清水对照处理无显著差异。拌种13 d或喷雾5 d后接虫的稻瘿蚊幼虫发育受阻,接虫后9~19 d拌种组幼虫体长0.43~0.59 mm、喷雾组幼虫体长0.43~0.48 mm、清水对照组幼虫体长0.82~2.47 mm,至接虫后22 d时药剂处理组幼虫仍处于低龄发育阶段,而对照组已完成化蛹,发育进程差异极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拌种和喷雾2种施药处理均诱导水稻总酚含量增多,但整体随时间推移逐渐递减,且其动态变化与水稻标葱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吡虫啉预处理通过诱导水稻总酚积累形成早期抗虫防御机制,实现对稻瘿蚊种群动态的间接调控。
- 黄所生李成黄芊凌炎宁紫月邱永福龙丽萍黄凤宽苏茵吴碧球
- 关键词:水稻吡虫啉稻瘿蚊抗虫机制发育进度总酚
- 抗蚊青占的抗蚊性及其种植表现被引量:1
- 2001年
- 韦素美黄所生黄凤宽
- 关键词:水稻丰产性适应性
- 三个新品种对褐稻虱生物型Ⅱ的抗性观察被引量:8
- 1995年
- 通过苗期与成株期的抗性测定以及田间虫口密度调查和抗虫机制的观察,桂引901、桂青野、国粳4号3个广西水稻新品种均抗褐稻虱生物型Ⅱ,属抗生性机制,品种对褐稻虱田间种群控制作用明显,平均百丛虫数,桂引901为38.5头、桂青野30.8头、国粳4号17.4头;当地主栽品种最高百丛虫数汕优桂99为600头、博优903为900头、汕优77为1250头.
- 罗善昱韦素美师翱翔李青黄凤宽
- 关键词:水稻抗虫性褐稻虱生物型
- 水稻抗虫抗原次生化合物应用的基础研究
- 该文建立了水稻品种资源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和稻瘿蚊的核心样品;确定了水稻品种中同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和稻瘿蚊中国Ⅳ型有关的主要抗原次生化合物,并在抗源筛选中应用;研究了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控制作用及主要抗原次生化合物...
- 黄凤宽
- 关键词:褐飞虱稻瘿蚊生物型
- 广西普通野生稻抗病虫性资源基因鉴定、分子标记和利用
- 李容柏韦燕萍杨朗刘驰陈英之黄大辉黄思良黄凤宽岑贞陆马增凤韦素美李丽淑陈乔孙荣科李孝琼胡春锦
- 水稻是该区最主要粮食作物。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病虫害,稻纹枯病近年来已上升为水稻的主要病害,而细菌性条斑病是急性病害,时有发生,这些病虫害往往对生产上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培育抗性品种是对水稻病虫害的最经济...
- 关键词:
- 关键词:野生稻基因鉴定分子标记
- 标记辅助培育水稻抗稻褐飞虱和稻白叶枯病基因聚合系被引量:28
- 2010年
- 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病虫害,利用优良的抗性基因培育抗性基因聚合系对于防治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回交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将抗稻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稻褐飞虱基因Bph3分别导入主栽杂交水稻品种的保持系先B、天B、盟B、龙特甫B和桂B中。结果表明,获得稳定的单抗性基因导入系1436份和双抗性基因聚合系144份。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Xa23导入系和Xa23Bph3聚合系对抗稻白叶枯水平达到中抗和接近高抗的水平(1.1~3.0级),Bph3导入系和Xa23Bph3聚合系抗褐飞虱水平达中抗到抗的级别(3.2~4.0级)。农艺性状分析显示多数抗性基因聚合系的株高、剑叶长宽度、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与受体差异不显著,只有少数聚合系有1~2个性状的差异。SSR标记分析表明抗性基因聚合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达89.6%~97.8%,等位性位点纯合度达95.6%~99.9%。初步证明本研究已成功地获得抗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基因的聚合系,这些抗性改良保持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为建立完善的分子设计育种平台提供了重要育种材料基础。
- 阳海宁韦绍丽李孝琼张月雄刘驰陈乔陈乔岑贞陆韦素美杨朗黄凤宽何文强刘开雨黄大辉马增凤黄悦悦宋建东
- 关键词:杂交水稻保持系设计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