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仁鹏

作品数:27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黑龙江省政府博士后资助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病理
  • 18篇临床病理
  • 13篇免疫
  • 12篇肿瘤
  • 11篇病理分析
  • 10篇临床病理分析
  • 9篇组织化学
  • 9篇免疫组织
  • 9篇免疫组织化学
  • 8篇血管
  • 8篇细胞
  • 6篇上皮
  • 5篇血管球
  • 5篇血管球瘤
  • 5篇病理特征
  • 4篇胃血管球瘤
  • 3篇蛋白
  • 3篇胃肿瘤
  • 3篇细胞激活
  • 3篇纤维化

机构

  • 24篇苏州大学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常熟市第二人...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苏州市立医院
  • 1篇昆山市第三人...

作者

  • 26篇黄仁鹏
  • 18篇黄山
  • 13篇郭凌川
  • 4篇刘蔚
  • 4篇干文娟
  • 3篇顾冬梅
  • 3篇刘卫硕
  • 3篇詹升华
  • 3篇杜明占
  • 2篇康苏娅
  • 2篇靳占峰
  • 2篇王希明
  • 2篇付志军
  • 1篇丘佳明
  • 1篇邓敏
  • 1篇张闽
  • 1篇郁义星
  • 1篇田华
  • 1篇孙思思
  • 1篇朱卫东

传媒

  • 8篇临床与实验病...
  • 5篇中国血液流变...
  • 2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肝脏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4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伴浸润的临床病理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实性乳头状癌(SPC)伴浸润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SPC伴浸润患者的影像学、病理形态学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2~87岁,平均69岁.21例发生于右乳,13例发生于左乳.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乳头溢血、溢液及乳房胀痛.肿瘤最大径0.6~14.0 cm,组织学表现为大小不一的实性膨胀性结节,结节内可见纤维血管轴心,部分病例可见明显细胞外黏液,伴黏液湖形成,肿瘤细胞较一致,细胞核轻度或中度异型,核染色质细,较淡染,核仁不明显.免疫组化显示ER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PR阳性表达率85.3%,Syn阳性表达率67.6%,CgA阳性表达率32.4%,肌上皮标记P63、CD10、Calponin均出现缺失.结论SPC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呈惰性生物学行为,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都具有独特的特征.SPC好发于老年女性,无论是否伴有浸润,预后均较好.
邹子归周晋星黄山王玉红刘卫硕黄仁鹏
关键词:乳腺肿瘤免疫组化
6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背景与目的: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DN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2009年3月—2021年1月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6例DNT患者的资料,归纳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进行随访。结果:患者以不同程度的肢体抽搐、癫痫样发作为主要症状。肿瘤位于颞叶4例,顶叶1例,额叶1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主要表现为囊性病灶,其内可见分隔及“三角征”或T1低信号,T2高信号,周围水肿不明显。光镜下肿瘤由特征性的胶质神经元成分构成,间质黏液样变性,以少突胶质样细胞为主,可呈束状、巢状、微囊状分布,其间散在单个的神经元或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局灶可见砂粒体样钙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神经元NeuN(+)、Syn(+)、MAP2(+),少突胶质样细胞Olig-2(+)、S-100(+),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GFAP(+),P53野生型表达,Ki-67≤2%。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未进行放疗或化疗。5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1例于术后3年癫痫复发。结论:DNT是一种手术可治愈的肿瘤,联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可确诊,无需放疗和化疗。
何晓顺焦伟娟郭凌川黄山吴玉锦黄仁鹏
关键词: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征免疫表型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在小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HE染色和Masson染色法判定肝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FAP、MMP-1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时序动态表达。结果模型组中FAP和MMP-1的表达部位和范围都一致,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门管区内血管壁周围及纤维间隔内的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线性相关分析显示FAP和MMP-1与小鼠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672,0.684;P<0.0001);且FAP与MMP-1的表达也呈正相关(r为0.828;P<0.0001)。结论 FAP和MMP-1可能协同作用参与降解细胞外基质和促进肝星形细胞的活化,从而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黄仁鹏靳占峰付志军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1肝纤维化肌成纤维细胞
Pan-TRK免疫组化在涎腺分泌性癌中敏感性与特异性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Pan-TRK免疫组化在涎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s,SCSG)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4例SCSG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FISH对SCSG进行检测。另选取经典的腺泡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各10例作为对照。结果14例SCSG患者男女比为4∶3,年龄15~79岁,10例发生于腮腺,2例发生于颊部,1例发生于腭部,1例发生于颈部;11例生存状态良好,1例复发生存,2例失访。14例SCSG,多呈浸润性生长,呈微囊状、乳头-囊状、管状、实性排列或几者混合,腔内伴丰富分泌物,1例见神经侵犯,1例伴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14例SCSG中CK7、S-100、Mammaglobin均阳性,11例SOX-10阳性,10例GATA-3阳性,14例DOG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1%~15%。FISH检测:12例SCSG成功检测到FISH信号,10例发现ETV6-NTRK3基因融合阳性。14例SCSG均行Pan-TRK免疫组化检测,10例细胞核阳性,1例细胞质阳性。10例腺泡细胞癌、10例黏液表皮样癌、10例腺样囊性癌中分别有2、4、7例Pan-TRK阳性,定位于细胞膜/细胞质。结论Pan-TRK免疫组化阳性可提示伴ETV6-NTRK3融合的SCSG,尤其以细胞核着色模式为阳性标准时,在SCSG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表现为较高的敏感性和高度特异性,并对未来TRK基因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倪皓郭霞石晨曦顾冬梅庞培詹升华黄仁鹏黄山刘蔚郭凌川
关键词:涎腺肿瘤FISH
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8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7月至2021年12月诊断的8例肺PEComa患者的资料,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和二代测序,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8例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9岁);右上肺3例,左下肺3例,左上肺和右中肺各1例;1例多发(4灶),1例为恶性;肿瘤位于肺周边部,最大径0.2~4.0 cm,大体呈卵圆形,界限清楚。镜下观察瘤细胞呈卵圆形、短梭形,排列呈实性巢状、腺泡状或血管外皮瘤样,胞质透亮或嗜酸,间质血管丰富伴玻璃样变性,恶性病例见凝固性坏死及高级别核,2例见钙化,免疫组织化学上瘤细胞均表达Melan A(8/8),7例表达HMB45(7/8),6例表达CD34(6/8),4例弥漫性表达TFE3(4/7),3例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3/8),8例均不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及S-100蛋白。应用FISH对其中5例行TFE3(Xp11.2)基因断裂探针检测,其中恶性病例阳性,对该病例行二代测序检测显示SFPQ-TFE3[t(X;1)(p11.2;p34)]基因融合。7例获得随访资料,1例失访,随访12~173个月,恶性病例患者术后4年肿瘤转移至颅内,后行放疗,余6例均无复发或转移,7例患者均存活。结论肺PEComa多为良性,当出现坏死、高级别核等恶性形态学特征或出现SFPQ-TFE3基因融合时,需密切随访。
李娇黄仁鹏庞培郭霞王玉红郭凌川黄山
关键词:肺肿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基因融合
膀胱小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Sm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膀胱Sm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膀胱SmCC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7~85岁,中位年龄66岁,平均年龄66岁。临床表现:3例为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尿频、尿急伴排尿困难。影像学表现:CT及超声检查示膀胱壁软组织密度影或异常回声,膀胱壁不规则增厚。膀胱镜下观察多为菜花样、乳头状肿物,广基,多灶。镜检:3例伴高级别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1例为单纯的SmCC,SmCC成分示胞核为致密深染的圆形、卵圆形,核分裂多见,染色质细颗粒状,缺乏显著核仁,胞质稀少,肿瘤凝固性坏死常见,肿瘤细胞片状、巢状分布;UC成分分化差,核深染,胞质少,呈巢状分布。免疫表型:SmCC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gA、Syn及CD56弥漫阳性,Ki-67增殖指数高;UC中CK弥漫强阳性,部分CK20及CK5/6阳性。4例随访4~36个月,3例患者健存,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物摘除术,术后1个月内死亡。结论膀胱SmCC高度恶性,且多伴膀胱UC,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患者预后差,确诊依赖病理检查。
杨倩倩黄仁鹏黄山刘卫硕郭凌川
关键词:膀胱肿瘤小细胞癌尿路上皮癌免疫组织化学
胃血管球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glomus tumors,G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8例胃GT活检及手术标本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8例胃GT中男女性各4例,患者年龄34~60岁,中位年龄53岁,发生于胃窦4例,胃体3例,胃底1例。6例为良性,2例为恶性潜能未定。眼观:肿瘤最大径1.5~3.0 cm,平均2.1 cm,切面灰白色,实性。镜检: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一致,核圆形、居中,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少见,围绕血管呈实性巢团状或血管外皮瘤样排列。肿瘤位于黏膜下或固有肌层间,1例侵犯胃壁全层。免疫表型:8例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和SMA,3例表达Calponin,4例部分或局灶表达Syn,Ki-67增殖指数2%~15%。随访时间3~122个月,患者均存活,无复发。结论GT是胃部少见肿瘤,应与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间质瘤等鉴别;绝大多数胃GT预后良好,但仍需长期随访。
刘卫硕蒋建伟黄山黄仁鹏康苏娅丘佳明郭凌川
关键词:胃肿瘤血管球瘤预后免疫组织化学
胃腺癌组织中PD-L1和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及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5~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存档的胃腺癌手术切除标本268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胃腺癌组织中PD-L1及CD163(M2型TAMs特异性标志物)蛋白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胃腺癌癌细胞中PD-L1的高表达率为19.4%(52/268);胃腺癌间质细胞中PD-L1的高表达率为62.3%(167/268)。PD-L1表达与CD163表达呈正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胃腺癌间质细胞中PD-L1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CD163表达与患者生存无关,在对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时发现PD-L1高表达同时CD163低表达的患者预后最好;PD-L1低表达同时CD163高表达的患者预后最差。结论PD-L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CD163表达呈正相关,提示TAMs可作为胃癌联合治疗的新潜在靶点,并提高PD-1/PD-L1免疫卡控点治疗胃癌的有效率。
权秋颖曹磊张闽黄山黄仁鹏陈志郭凌川
关键词:胃肿瘤腺癌PD-L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18年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hemangiopericytoma, SFT/HPC)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少见肿瘤,好发于成年人的幕上硬脑膜,占比不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因为近年发现SFT和HPC在分子遗传学上都具有NAB2-STAT6基因融合,因此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二者合并为SFT/HPC,并根据核分裂象、坏死等情况分为3级。Ⅰ级属于良性,Ⅱ级和Ⅲ级复发率明显增加,甚至发生骨、肺、肝脏等颅外转移。为提高临床医师对SFT/HPC的认识,我们回顾性分析了31例中枢神经系统SFT/H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干文娟王希明郭霞郁义星黄山黄仁鹏刘蔚詹升华郭凌川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病理特征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Haemangioblastoma,HB)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5例脊髓HB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病例中发生于胸椎1例、腰椎2例、颈椎3例(其中1例多发),HE染色镜下形态基本相似,HB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空泡状大间质细胞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免疫病理显示:间质细胞EGFR、NSE均阳性,血管内皮细胞CD34、CD31阳性,GFAP、CK、EMA、Ki-67均阴性。结论中枢神经系统HB是一种良性肿瘤,脊髓少见,根据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做出明确诊断,免疫标记对其鉴别诊断有帮助。
黄仁鹏邓敏康苏娅郭陵川
关键词: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