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向杰

作品数:10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海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蛋白
  • 4篇心绞痛
  • 4篇血压
  • 4篇绞痛
  • 4篇高血压
  • 4篇反应蛋白
  • 4篇分子
  • 4篇分子标志
  • 4篇分子标志物
  • 4篇标志物
  • 3篇血栓
  • 3篇综合征
  • 3篇高血压患者
  • 3篇H型
  • 2篇动脉
  • 2篇心绞痛患者
  • 2篇型心
  • 2篇型心绞痛
  • 2篇血栓前状态
  • 2篇血栓前状态分...

机构

  • 9篇海南省人民医...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马向杰
  • 9篇马建林
  • 4篇李斌
  • 3篇林劲
  • 3篇马立宁
  • 3篇王圣
  • 2篇张敬文
  • 2篇王卫
  • 2篇陈关良
  • 2篇张家明
  • 2篇周燕
  • 1篇吴明
  • 1篇苏哲坦
  • 1篇李哲
  • 1篇周燕

传媒

  • 3篇医学新知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型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分析
马建林马向杰袁梁炎
H型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水平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马建林马向杰
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变化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意义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合并糖尿病(DM)患者体内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UAP合并DM患者(合并症组),40例UAP患者(UAP组),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体内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Plg)、抗凝血酶Ⅲ(ATⅢ)、Ⅷ因子相关抗原(Ⅷ:Ag)、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蛋白C(PC),Ⅱ因子活性(FⅡ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D-二聚体(D-dimer)、血栓素B2(TXB2)。结果合并症组vWF,Ⅷ:Ag,GMP-140,FⅡa,PAI-1,D-Dimer,TXB2水平与UAP组以及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而ATⅢ,PC,t-PA水平与UAP组以及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UAP组vWF,Ⅷ:Ag,GMP-140,FⅡa,PAI-1,D-Dimer,TXB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而UAP组ATⅢ,PC,t-P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P合并DM患者体内存在更明显的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其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马建林马向杰周燕马立宁张家明李大主林劲张敬文王圣李斌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糖尿病
高敏C反应蛋白与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病中意义
马建林马向杰周燕李斌马立宁
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被引量:1
2015年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严重临床表现形式,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目前认为,ACS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易损斑块出现裂缝、糜烂、破裂,在此基础上血小板粘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最终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急性缺血所致。近年来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易损斑块的发生、演变及破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炎症标志物的C反应蛋白(CRP),其水平增高是CHD的独立危险因子已得到共识。
马建林马向杰
关键词:高敏C反应蛋白急性冠脉综合征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体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栓形成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UAP的患者59例(UAP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2例(冠脉硬化组)、以及正常对照者43例(对照组),分别测定其体内hsCRP、PTS分子标志物水平,并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UAP组患者体内的hsCRP、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均明显高于冠脉硬化组(P〈0.05),冠脉硬化组患者体内的hsCRP、vwF、D-二聚体、FIB、TpP水平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AP患者体内的hsCRP水平与vWF、D-二聚体、FIB、TpP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UAP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hsCRP、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并且两者变化的程度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可能在UAP病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测定这两项指标对于判定UAP患者病情及严重程度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马向杰李哲马建林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栓前状态
血小板膜糖蛋白及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变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水平的变化并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16例,其中ACS患者80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6例(SAP组);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志愿者42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GPⅠb、Ⅱb、Ⅲa和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丙二醛水平。结果ACS组GPⅠb、Ⅱb、Ⅲa及GMP-14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SAP组(均P〈0.01);对照组与SAP组GPⅠb、Ⅱb、Ⅲa及GMP-14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及ACS组丙二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2±6)、(34±6)μmol/L比(15±4)μmol/L],ACS组丙二醛水平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体内GP及丙二醛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其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重要因素,而SAP患者体内GP水平无明显升高,也可能是其预后较好的重要因素。
马建林马向杰马立宁张家明周燕林劲张敬文王圣李斌陈关良王卫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小板膜糖蛋白类脂质过氧化物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体内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3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合并高血压病(HP)患者体内纤溶系统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CAD患者11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8例;UAP合并HP患者42例;另选正常对照组48例。将所有CAD患者按照有无心绞痛事件发生分为有心血管事件组(56例)和无心血管事件组(60例),所有受试者采血测定纤溶酶原激活酶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SAP患者PAI-1、FIB水平分别为(389±90)AU/L,(4.70±1.1)g/L,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7±80)AU/L,(3.6±1.0)g/L,P〈0.05];SAP患者t—PA水平为(234±70)IU/L,明显低于对照组[(285±90)IU/L,P〈0.01)]。UAP患者PAI-1、FIB水平明显高于SAP患者(P〈0.05);UAP患者t—PA水平明显低于SAP患者(P〈0.01)。合并HP的UAP患者PAI-1、FIB水平明显高于不合并HP的UAP患者(P〈0.05);合并HP的UAP患者t—PA水平明显低于不合并HP的UAP患者(P〈0.05);有心绞痛事件发作者(56例)PAI-1、FIB明显高于无心绞痛发作者(60例,P〈0.05);而t—PA水平明显低于无心绞痛发作者(P〈0.05)。结论CAD患者体内存在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尤其是在合并HP的UAP者或心绞痛发作者体内更加明显,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可能在心绞痛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而HP可能促进了这一病理过程。
马建林马向杰王圣吴明林劲苏哲坦李斌王卫陈关良
关键词: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纤溶系统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hsCRP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目的:  通过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体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的水平,初步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并由此推测血栓前状态分子...
马向杰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不稳定型心绞痛
H型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GP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分析
马建林马向杰袁梁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