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延辉
- 作品数:40 被引量:288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艾塞那肽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氧类降低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 2017年
- 目的探究原代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在缺氧复氧损伤(H/R)模型条件下的损伤信号通路,以及艾塞那肽(Exe)的保护机制。方法双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CMEC,CD31和Ⅷ因子鉴定纯度。建立H/R模型并筛选Exe的最佳干预浓度。Fluo-3AM荧光探针检测H/R条件下胞内Ca^(2+)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黄嘌呤氧化酶(XO)表达量。DCFH-DA标记的活性氧探针检测胞内活性氧类(ROS)水平。共聚焦显微镜观察JC-1染色和细胞色素-C(Cyt-C)释放。予以Exe干预和使用小干扰RNA(siRNA)干扰技术抑制XO的表达,同步观察各指标变化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0nmol/L为Exe的最佳抗凋亡浓度。H/R导致胞浆内Ca^(2+)荧光强度和Ca^(2+)依赖的XO表达量升高,予以Exe处理可显著降低Ca^(2+)荧光(P<0.05)。予以Exe处理或使用siRNA干扰技术可显著抑制XO的表达、降低XO-ROS生成、降低H/R损伤造成的线粒体膜电位、减少Cyt-C的释放,并伴随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的降低(P<0.05)。结论 H/R通过激活Ca^(2+)-XO-ROS损伤信号通路,导致CMEC的线粒体结构功能障碍,最终诱导细胞凋亡;而予以Exe处理可通过抑制上述信号通路保护CMEC,降低H/R模型引起的细胞凋亡。
- 王红雷韩延辉贾静静来利红朱继红董平栓
- 关键词: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氧细胞凋亡缺氧复氧损伤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合用硝酸酯超声心动图试验预测存活心肌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 目的对比存在冬眠心肌的心肌梗死的患者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CRV)后心脏生理及其功能的分析。方法选择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合用硝酸酯试
- 李道麟王可董平栓杨旭明王绍欣杨喜山汪砚雨李志娟王红雷韩延辉朱继红闫鹏杜来景邢适颖
- 关键词:心动图存活心肌冠心病硝酸酯介入治疗
- 文献传递
- 后扩张治疗对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PCI术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常规后扩张治疗对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血管造影成功的老年钙化病变冠心病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后扩张组(治疗组,62例)和常规置入组(对照组,62例)。观察两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及1年后支架内血栓、再狭窄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后扩张组和常规置入组患者PCI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比4.8%,P〉0.05)。1年后的随访结果显示,后扩张组的MACE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8%比12.9%,P〈0.05);支架内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较常规置人组均明显减少(1.6%比4.8%,4.4%比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PCI中常规后扩张治疗安全、有效,能减少术后不良心脏事件从而改善预后。
- 王红雷董平栓邢适颖陈瑞晓杨旭明韩延辉
- 关键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评价以及对血浆Apelin-12的影响被引量:34
- 2013年
- 目的评估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将200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A组,60例)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B组,65例)以及两者联合组(C组,75例);A组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5mg,QN)治疗,B组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50mg/12.5mg,QM)治疗,C组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5mg,QN)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50mg/12.5mg,QM)治疗,均为每日1次,疗程5周,分别测定各组治疗前后的血压以及使用免疫酶联法检测血浆Apelin-12水平。结果 A组有效率为51.6%,不良反应率为18.3%,B组有效率为73.8%,不良反应率为20.0%。C组有效率为82.6%,不良反应率为18.7%。A组、B组以及C组治疗后均能显著提高血浆Apelin-12水平,而C组升高程度最为显著。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方案之一。
- 韩延辉董平栓来利红朱继红王红雷邢适颖
- 关键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老年性高血压
- 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3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左心房或左心耳是否发生血栓事件将其分为血栓组(39例)与非血栓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卒中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房内径、外周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α-颗粒膜蛋白(alpha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GMP-140)、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ulin,β-TG)、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水平,并分析房颤血栓栓塞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血栓组患者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及卒中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5)。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加,LVEF明显降低,外周血PAF、GMP-140、β-TG、PF4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2分、PAF≥25 ng/ml、左心房内径≥47.5 mm、LVEF<45%为影响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HA2DS2-VASc≥2分、PAF≥25 ng/ml、左心房内径≥47.5 mm、LVEF<45%为房颤血栓形成危险因素,PAF可能参与房颤血栓形成。
- 韩延辉王红雷来利红朱继红邢适颖贾静静
- 关键词:心房颤动左心房血栓血小板活化因子
-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肌酸肌酶及其同工酶、肌钙蛋白I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片(20 mg/片)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肌酸肌酶(CK)、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
- 朱继红董平栓杨旭明王绍欣杨喜山汪砚雨李志娟王红雷韩延辉王可闫鹏李道鳞杜来景邢适颖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冠心病患者肌酸肌酶肌钙蛋白反应蛋白同工酶
- 文献传递
- 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AQP1、HIF-1α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心肌水肿的关系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心肌梗死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心肌水肿的相关性。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4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胸不结扎。于造模后12、24、48、72 h分批处死大鼠,取左心室心肌组织,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AQP1、HIF-1α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eal-time PCR检测AQP1、HIF-1αmRNA表达,采用干湿重法检测心肌组织含水量。结果心肌梗死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QP1、HIF-1αmRNA以及蛋白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梗死组大鼠心肌组织AQP1、HIF-1αmRNA以及蛋白水平在术后72 h内呈时间梯度升高,各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梗死组大鼠术后12、24、48、72 h心肌组织含水量逐渐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AQP1 mRNA以及蛋白水平与心肌含水量呈正相关(r=0.507,P=0.010;r=0.585,P=0.008),HIF-1αmRNA以及蛋白水平与心肌含水量呈正相关(r=0.408,P=0.025;r=0.486,P=0.017)。结论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AQP1、HIF-1α呈高表达,且与心肌水肿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 韩延辉王燕贾静静王红雷朱继红来利红李影
- 关键词:心肌水肿水通道蛋白1
- 尿酸与高血压的因果关系: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 2025年
- 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分析尿酸与高血压的因果关系。方法选择IEU OpenGWAS数据库,以单核苷酸多态性为工具,利用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分析尿酸与高血压的因果关系。结果逆方差加权法分析显示,尿酸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HR=1.014,95%CI:1.010~1.018,P<0.01)。MR-Egger分析(HR=1.016,95%CI:1.003~1.019,P<0.01)和加权中位数法分析(HR=1.011,95%CI:1.005~1.017,P<0.01)也表明尿酸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MR‑Egger回归(P=0.429)和逆方差加权法(P=0.323)不存在异质性。漏斗图结果显示,所有SNPs分布基本对称,提示尿酸与高血压的因果关系受潜在偏差的影响较小。敏感性检验结果显示,任意SNPs被剔除都不会对整体的分析结果产生显著影响。结论高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且积极控制尿酸水平可能会减缓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 赵劲东贾静静韩延辉陈瑞晓李炳强曲红培
- 关键词:尿酸高血压
-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内房性心律失常与房颤远期复发的关系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空白期”)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趋势与远期复发的关系.方法 入选在我院接受首次环肺静脉电隔离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0例,并于术后3个月内每月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同时进行术后定期临床随访和监测12个月.根据术后第12个月体表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及临床随访结果,分为房颤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患者与无复发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趋势.结果 术后第12个月体表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统计结果显示,房颤复发率为36.0%(18/50),所有心电图中出现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心电图为26.9%,其中房颤20.2%、房扑2.0%、房速4.7%;房性早搏20.1%;窦性心动过缓2.0%.复发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无复发组(41.1%比10.2%,P<0.05),复发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术后3个月分别为44.4%、41.8%、38.5%,P>0.05).无复发组患者术后3个月可出现房颤复发,随着时间推移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降低趋势(术后3个月分别为18.7%、10.5%、4.4%,P<0.01).结论 早期复发不能代表消融失败和晚期复发,但早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繁,则晚期房颤复发的危险性增加.
- 宋溢娟董平栓王红雷邢适颖韩延辉翟秋翎
- 关键词: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房颤复发
- 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冠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研究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疗法在冠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86例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冠脉介入术治疗且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43例。甲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乙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和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术后1、6个月,甲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36. 0±12. 0)%、(35. 4±12. 9)%,乙组分别为(41. 3±12. 1)%、(41. 5±12. 7)%,甲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术后6个月,甲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 33%(1/43)、2. 33%(1/43),乙组分别为16. 28%(7/43)、23. 26%(10/43),甲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对于冠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阿司匹林联合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可显著提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减少冠脉介入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 董小伟董平栓王红雷王可来利红韩延辉
- 关键词:经皮冠脉介入术氯吡格雷抵抗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