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鹿
- 作品数:28 被引量:246H指数:9
-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吉林省二代粘虫预测模式研究被引量:3
- 2002年
- 以我国东部粘虫 (MythimnaseparataWalker)年发生第二代成虫公主岭地面诱蛾量和同期降雨量的数据为预测因素 ,该世代成虫繁殖的危害种群在吉林省的发生面积为预测目标 ,应用回归相关法研究发生预测的数学模型 ,用Basic语言计算机程序计算并进行分析与拟合 ,提出了吉林省二代粘虫预测模式。
- 孙雅杰高月波陈瑞鹿
- 关键词:粘虫
- 雷达观测空中飞行昆虫的有效距离被引量:3
- 1997年
- 以包覆细铜纱网的乒乓球作为标准检测目标,检测了X-频带,波长3cm的公主岭昆虫雷达观测空中飞行昆虫的有效距离。检测到乒乓球回波的最远距离为5185.6m;计算观测个体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的最远有效距离约为2000m,观测个体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的最远有效距离的为300m。该雷达适于观测粘虫等体重几十mg的昆虫在空中的飞行动态。
- 孙雅杰陈瑞鹿
- 关键词:昆虫雷达
- 大豆蚜虫对大豆生长和产量影响的试验被引量:62
- 1996年
- 1989年、1990年进行了大豆蚜虫田间种群数量变动及其对大豆发育、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田设大豆蚜虫自然发生的危害区和用10%增效乐呆防治蚜虫危害的控制区。危害区的田间蚜虫,1989年发生早蚜量上升快,6月15日百株蚜量超过万头,发生盛期持续时间长达40天;1990年比1989年发生稍晚,盛期持续时间短。危害区的大豆植株明显表现叶片卷缩、节间缩短、茎矮化。控制区植株高度均高于危害区,1989年高出20.2cm。大豆蚜虫危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显著,1989年危害区比控制区产量损失27.8%。大豆蚜虫百株蚜量超过万头,有蚜株率超过90%为防治适期。
- 王素云暴祥致孙雅杰陈瑞鹿翟保平
- 关键词:大豆蚜虫害虫
- 温度对菜蛾影响的研究
- 马春森陈瑞鹿
- 关键词:温度菜蛾影响因素菜蛾科甘蓝菜蛾生物学特性
- 公主岭地区蚜虫天敌发生动态调查简报(1974——1976)被引量:1
- 1979年
- 蚜虫是吉林省粮食、果树、蔬菜等许多作物的重要害虫。主要种类有大豆蚜Aphisglycines、高粱蚜Aphis Sacchari、麦蚜Macrosiphum granarium、玉米蚜Rhopaa losi phum maidis、苹果瘤蚜Myzus malisuctus、菜蚜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Brevicoryne brassicae、苹蚜Aphis pomi、梨蚜Toxopterpiricola等。这些种类均常造成严重为害。其分布和猖獗在很大程度上受天敌。
- 暴祥致王素云陈瑞鹿谢为民徐恩培
- 关键词:苹果瘤蚜高粱蚜APHIS天敌种类MYZUS
- 草地螟迁飞活动的雷达观测被引量:53
- 1992年
- 80年代初期,我国草地螟猖獗为害,其虫源和迁飞问题不清。1984年6月在山西省雁北地区应县应用雷达观测了草地螟蛾的迁飞活动,并辅以地面发生动态调查,查明当地越冬茧密度约达每平方公里2000万头,6月2日羽化率为2.7%,6月10日达66%。成虫在15℃以下不飞行,15—17℃受震动后,在近地面几十厘米高处做数米距离的飞行;18℃以上则能主动飞行;20℃以上大量主动飞行。迁飞的高度在400m 以下,多在80—240m之间。成虫一般白天不起飞,多数在日落前后起飞。飞行方向与气流方向一致,多数向东北方向迁飞。在当地羽化盛期,当出现西南气流、气温上升达20℃以上时成虫大量迁飞。
- 陈瑞鹿暴祥致王素云孙雅杰李立群刘继荣
- 关键词:草地害虫草地螟昆虫迁飞
- 草地螟雌蛾发育分级及其在测报中的应用被引量:7
- 1992年
-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牧业害虫之一。兼具有迁飞、滞育的生物学特性,表现着长期间歇猖獗发生的特点。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猖獗期的研究,已明确我国草地螟主要越冬区与发生范围,并提出监测主要越冬区的越冬虫源及雌蛾解剖分级的预测办法(全国草地螟科研协作组,
- 孙雅杰王素云暴祥致陈瑞鹿
- 关键词:草地螟发育分级雌蛾滞育越冬虫源
- 全文增补中
- 温度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发育和繁殖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7
- 1993年
- 小菜蛾为长春、公主岭一带春甘蓝夏甘蓝的主要害虫。本研究测定了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及寿命。得出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内禀增长率等参数,并测定了小菜蛾的过冷却点和高温下的存活率。结果:全世代发育历期21℃,26.5天;24℃,20.4天;27℃,16.2天;30℃,14.8天;33℃,13.2天。发育起点温度9.54℃,有效积温298.7日度。温度升高,幼虫存活率下降;卵和蛹的存活率高于幼虫。产卵最适温度24℃~27℃,平均产卵量400粒/雌,最多596粒/雌。产卵开始后的3~5天内为产卵高峰。内禀增长率较高,30℃时高达0.2711,属r型生态对策。过冷却点:四龄幼虫—13.5℃,蛹—20.1℃。预蛹—11.3℃。35℃以上高温对幼虫化蛹极为不利;40℃高温对成虫羽化极为不利,35℃以上高温下饲养低龄幼虫可产生小形蛾。
- 马春森陈瑞鹿
- 关键词:小菜蛾温度发育繁殖
- 亚洲玉米螟飞翔能力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0
- 1989年
- 通过配有微机记录系统的飞行磨吊飞方法,测定了亚洲玉米螟(Osirinia furnacaris)的飞翔能力及温度、湿度,气流等不同生态条件对其飞翔力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亚洲玉米螟的飞翔扩散活动及可能的迁飞活动。玉米螟1日龄和2日龄雌蛾可累计飞翔30小时,150公里以上。飞翔速度平均1.5米/秒,最高可达2.4米/秒。雄蛾飞翔力初期稍弱,但3日龄以后强于雌蛾。玉米螟的飞翔适温区为20—30℃,高温低湿不利其飞翔。玉米螟在风速不大于1.53—1.6米/秒时可逆风飞翔,在较大的风速下顺风飞翔时,其自身的飞翔速度随风速增加而渐降,风速9米/秒时停止振翅,随风飘流。
- 翟保平陈瑞鹿
- 关键词:玉米螟亚洲玉米螟飞翔能力生态
- 公主岭地区菜蛾发生动态和世代的初步研究
- 马春森陈瑞鹿
- 关键词:甘蓝种群动态菜蛾